新的語文教學應(yīng)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溫馨、和諧的人文環(huán)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guān)懷,激發(fā)起學生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學生的心靈火花,用教師深厚的文化底蘊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文化品位與審美情趣。讓語文課堂成為師生彰顯人文情懷的花園。
一、用深厚的文化底蘊引導學生,師生心靈陽光燦爛
大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碧K軾說,文如其人。魯迅先生說,寫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須有進步的思想與高尚的人格”。毋庸置疑,教師文學修養(yǎng)和語文教學是密不可分的,一個老師有豐富的精神世界,那么,這個老師就會對文學產(chǎn)生美感。而從某些方面說,文學是種美感的藝術(shù)。它也是將美的東西給人看,還是追求一種美,追求崇高。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文學的終極目標。文學的目的是提高人、塑造人、進化人。
作為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師,我提倡美讀,關(guān)注人文。面對一個學年四本書:必修一到必修四。大都是新課文,閱讀量大,而且注重人文修養(yǎng),任務(wù)重,如何使自己不累,學生又能輕松地學到很多,這是教學任務(wù)的當務(wù)之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有境界則自成高格”。我們應(yīng)該和學生一起分析詩詞文章的意境。我們可以學習它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清新自然美。還可以學習詩詞文章的傳神動態(tài)、聲韻格律等方面的優(yōu)點。用美的標準來鑒賞,可以提高我們的藝術(shù)賞析能力。這些無不說明通過生動美麗的文學作品,讓學生動之以情,以美的感染力來打動學生來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不失為一條有效途徑。
課堂上我鼓勵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鑒賞領(lǐng)悟美文,并同步學習讀本,讀本上的文章是配套了必修書上的內(nèi)容設(shè)計的,可以進行比較閱讀。
那天,我們上了一堂鑒賞課:鑒賞名家經(jīng)典片段,包括古代詩詞和現(xiàn)代名篇鑒賞。我播放了古箏曲《高山流水》。提問學生:聽后感覺如何?學生A說:曲聲清脆悅耳,聽后仿佛置身于青山綠水之間,給人以空靈的感覺。深谷的空曠,密林的悠遠,又仿佛令人置身于高峰,盡看細水長流。學生B:聽了這段古箏曲《高山流水》,不禁使我想起了鐘子期與俞伯牙的故事,摔琴謝知音傳為佳話,使我懂得了知音難覓。我說:同學們的感受讓我感動,我和你們有同感。一曲《高山流水》,讓我們相信人世間的真情。人們在抒發(fā)自己的感情時有人寄情于事,有人寄情于理,而更多的人則寄情于景。從初中到高中,我們學過或欣賞過許多情景交融的名句,現(xiàn)在就請學生舉例說一下。學生紛紛舉手發(fā)言: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學生對生活的直接積累對寫作是十分重要和有意義的,但人的精力和經(jīng)驗是有限的,不可能任何生活都直接參與、直接體驗。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善于閱讀的好習慣,因為大量的知識要從書本中來獲得。同時,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寫閱讀筆記的習慣。只要大量閱讀,善于積累,同樣可以從中獲得對生活的豐富感受,提高對生活的認識。
二、用熱烈的情感感染學生,激情課堂,心靈相約
在每堂語文課結(jié)束前,我鼓勵學生用優(yōu)美的語言,理性的思考和名家心靈對話。上到名家名篇,我要求我的學生做一件事,那就是在課文教學結(jié)束時,用優(yōu)美的語言,理性的思考和名家心靈對話,學生已經(jīng)習慣在新授課結(jié)束時寫下一段五十字左右的文字評點作者,并在班里交流,遇到學生寫的好的,我盡量讓其他學生抄下來,這樣日積月累,學生手頭的素材越來越多,寫作時,材料隨手拈來,因為這些優(yōu)美語段出自學生之手,學生用得更為自信。
上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學生這樣評述海子:海子,你獨面大海,獨守清高,你不愿放棄偉大的詩歌理想,因而你棄絕了塵世的幸福,也就棄絕了生命的本身,留給后人對你無盡的思念,和對你的才情的恒久的敬意,我愿有一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作為教師的我們,應(yīng)該平時多讀書,讀好書,注意語言的聲情并茂,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注重知識積累,掌握語言表達技巧;用自己的良好的習慣來感染和熏陶學生,努力使我們的語言具有簡潔精練,繪聲繪色,親近自然,鏗鏘有力之美。這種美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磁力。
三、用智慧啟迪智慧,用靈魂搖曳靈魂
著名特級教師、語文教育專家于漪曾說:“語文本身有它獨特的魅力,有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倍皇兰o,我們要呼喚新的人才觀,新型的人才培養(yǎng)里面應(yīng)包含著人才的文學素養(yǎng)。而從人才的全面發(fā)展、終身發(fā)展的角度來講,文學素養(yǎng)是一個健全的現(xiàn)代人的必備素養(yǎng)。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要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要有利于終生發(fā)展。
語文教育應(yīng)包含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應(yīng)讓學生明白,學好語文,寫好文章,不僅要有好的語言來參與寫作技巧,更要有良好的人品。我國的古代教育提出并實踐了一系列人格教育的具體方法,諸如立志、明理、身教、自省、慎獨、慎染、力行等,這些教育內(nèi)容可以以作文的方式讓學生接受。
例如,我的學生學了《故都的秋》后寫了一篇《花堤》:
微風過處,落英繽紛,以花瓣為雨點,降下的是懾人心魄的嫵媚,瞬間的燦爛,帶給人們的是永恒的震撼?;ㄩ_花落,花落花開,桃花一批批地開,又一批批地謝,樹下早已布滿一層花瓣,但花帶依舊,花堤依舊,只因為樹上的花蕾隨時會填補前輩的空缺,花雨,依然不停地下,陽光的照射使花瓣晶瑩閃亮,微風的吹拂使花瓣輕盈飄逸?;◣эh浮在花雨之上,仿佛一塊嫣紅的輕紗,輕輕地,伏在堤岸上。花帶,花雨,夢中的花堤,美麗,在此停留。
抄完上面的話,我的心中溢滿了濃濃的情感,山水花木本是沒有靈性的無情物,但在我們學生的筆下,卻儼然是諳熟萬種風情的人。只有時時練筆,感悟生活,才能寫出有靈氣的文章來。
我經(jīng)常性地組織學生就當下文化熱點問題進行討論。培養(yǎng)學生關(guān)注社會、關(guān)注人生,“我思故我在”,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敏捷性,讓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加強,從而在作文時更容易入題,更有話可說,更容易說真話,真正做到“思之所至,筆亦所至”。一篇文章的好與不好,不在詞藻的華麗與否,而要看他有沒有一種讓我們豁然、讓我們“心有戚戚焉”的理趣,有沒有一種流動的思考美。
人文的課堂,教師一番語重心長的話緊緊抓住學生那顆被感動的心靈,交流的壁障被拆除,師生的思維在碰撞,情感在融合,心靈在貼近;人文的課堂,學生的思維被激活,想象被放飛,潛能被發(fā)掘,激情被點燃;人文的課堂,師生真情涌動,靈性煥發(fā),激情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