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常常與民族主義連在一起。民族主義又是從氏族主義、部落主義這種血緣情緒脫胎而來的情感。這種情感雖然是低緣性的,但與狹義的民族情緒關系含混。魯迅所處的時代也是這樣,滿清政府腐敗,國力衰退,民不聊生,先有改良主義者,想通過光緒皇帝啟動政治改革來改變中國落后的面貌,但這次運動遭到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強烈反對。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但意義重大。它是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歷史時刻,維新派以變法圖強、救亡圖存為目標,進行廣泛地宣傳鼓動,希望通過改革,使中國走向獨立、民主和富強,從而擺脫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表現出了強烈的愛國熱情,激發(fā)了人民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后有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他持之以恒地、無數次地領導了反清、反軍閥的救國救民的運動,這其中以辛亥革命最為著名。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從此以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guī)模地開展起來。魯迅先生可以說也是在先輩們的影響和感召下,深刻思考中國的出路,起先想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來尋求救國之路,后又棄文從醫(yī)遠走日本,想醫(yī)治被冠以“東亞病夫”蔑稱的國民來尋求救國之路,最后看到國民的愚昧必須通過改變思想來喚醒因而又棄醫(yī)從文,拿起筆來揭露國民的劣根性,想通過這樣來喚醒國民,最終達到救國之目的。
當時的革命者把“復國”與“反滿”相提并論。所以,在很長時間里,魯迅先生不僅非常謹慎于“愛國”這個詞,而且花很大力氣清理其中的狹義性。
直到去世,他的民族都屬于弱勢者,處于被蹂躪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很容易激起民族情緒,甚至于“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處于鐵蹄下的民眾,這種情緒似也無可厚非,但對他并不構成大眾效應,他的理性不曾為之感動。
救國壓倒啟蒙,取代啟蒙,這也許是中國的歷史使然。對此,作事后聰明的挖苦未必高明,而且未必道德,作為一種歷史性的工作,輕重緩急可以不必遵循“邏輯在先”。但是,如果長期地、理直氣壯地視此為應然,而且似乎還以為被壓倒的東西本來就沒有存在的理由,似乎我們應該慶幸歷史的洪流壓倒了一種觀念的偶然,卻不能叫人放心,它至少表明我們的民族理念缺乏現代性。
在這個“壓倒”的過程中,中國知識者中不是沒有高屋建瓴的清醒者存在,至少魯迅就是一位。然而這種遺產卻很少被人注意。不錯,作為一個受壓迫的中國人,他理所當然地挺身而出,捍衛(wèi)他的祖國。然而,這不只為其國屬所決定,同時也因為他是一個人道主義者、啟蒙主義者。民族間的以強凌弱,在這樣的價值觀中沒有位置,無法通過。正因為如此,他從來不在價值觀上將啟蒙與救國對立起來理解,而是從個性獨立的立場上理解民族或國家關系。
魯迅先生生活在三十年代的中國,那時正是一個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時代。曾有記者這樣問他:“假如先生面前站著一個中學生,處此內憂外患交迫的非常時代,將對他講怎么話,作怎樣努力的方針?”魯迅的回答十分地堅決,他固執(zhí)地說:“如果一定要逼我說一點的話,那么,我說,首先要努力爭取言論的自由?!?/p>
即使在外敵當前,全民怒吼的1936年,他也一邊寫抗戰(zhàn)檄文,一邊敲響警鐘,提醒文人們在述說淪為異族奴隸之苦時,要十分小心,不可以使大家得出這樣的結論,認為做本國的奴隸比做異族的奴隸好。在他那里,“民族本位”只有在個性自由本位的意義上才有肯定的價值;只能用后者定義前者,而不是相反。在這一點上,他把文字同歷史式的民族主義區(qū)別開來,他因此高出同時代知識者的民族本位的立場。
所以在中日邦交日益惡化的時候,他一邊拖著病體,為抗日不懈努力,一邊仍然從容不迫地與日本朋友過從甚密,在日本報刊揭露當局的專制,揭露“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揭露“中國真正的王道”、“中國的監(jiān)獄”。似乎壓根兒就沒有想到瓜田李下,沒有想到有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的時候。
可是“志士”們不僅不為之悲,而且“謂自取其殃而加之謗”。因此他十分敏感于文人學士們的愛國言論,十分痛心于國人對弱國的態(tài)度,“現在理論及日本并吞朝鮮的事,每每有‘朝鮮本我藩屬’這一類話,只要聽口氣,就足夠教人害怕了?!睘槭裁春ε履兀恳驗樗?,對強者媚與奴,對弱者欺或譏,是同一種價值觀在不同場合的表現。他很清楚,“中國人對于異族,歷來只有兩種稱呼:一樣是禽獸,一樣是圣上。從沒有稱他朋友。說他也同我們一樣的。”在這種觀念支配下的愛國是“獸愛”,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又何以至少提到大家以為然的愛國者。
成吉思汗橫掃歐洲,曾被鐵蹄下的國人引以為寬慰與榮光。尤其是“民族主義文學者”,以“我們先前比你闊多啦”的口氣,炫耀曾經“征服歐洲”的武功,魯迅先生所害怕的,不只是這種的“獸愛”情緒。他說:“成吉思汗‘入主中夏’,術赤在莫斯科‘即汗位’,那時咱們中俄兩國的境遇正一樣,就是都被蒙古人征服的。為什么中國人現在竟然來硬霸‘元人’為自己的先人,仿佛滿臉光彩似的,去驕傲同受壓迫的斯拉夫種的呢?
魯迅先生的救國之路,正像歷史上的“志士”們一樣,尋路坎坷艱難,愛國之情熾烈,但先生對國民愚昧劣根性的思考,是何等的深邃,睿智,這也是其他“志士”們無可企及的!我深切感悟到魯迅先生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深深擔憂,對國民“劣根性”地揭露和批判,這些其實都飽含著魯迅先生拳拳赤子心,深摯愛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