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難教難學是不爭的事實。教魯迅作品應該教什么?我以為應當教魯迅作品中富有“穿透力”的語言,教魯迅作品中富有“穿透力”的情感,教魯迅作品中富有“穿透力”的思想。
下面筆者就以教學《白莽作〈孩兒塔〉序》為例,談談對魯迅作品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教魯迅作品中富有“穿透力”的語言
魯迅的語言,一般來說,學生不大喜歡,他們認為生澀難懂,不好理解,讀起來感到吃力。但是,作為教師不能認為學生不喜歡,就不去帶領學生探尋它。魯迅作品不是語義清淺、暢曉單一的文章,而是用精壯省凈的個性化語言,為讀者建起了一座座語言迷宮。學生一旦進入,夢幻迷離,令人陶醉;一旦走出,豁然開朗,心曠神怡。如文章的第一段:
春天去了一大半了,還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瀝瀝,深夜獨坐,聽得令人有些凄涼,也因為午后得到一封遠道寄來的信,要我給白莽的遺詩寫一點序文之類;那信的開首說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罷?!薄@就使我更加惆悵。
文段中使用“了”字來表達時間的遞減(已逝),使用“的”來表達空間的遞增(重負),使語言在生命不斷流逝與不斷負重的艱難中匍匐前行。這種強調生命的掙扎所形成的生命的沉重感也就隨之呈現(xiàn)出來。
再如第四段:
“這是東方的微光,是林中的響箭,是冬末的萌芽,是進軍的第一步,是對于前驅者的愛的大纛,也是對于摧殘者的憎的豐碑。”
魯迅為何用“纛”字?因為“纛”是軍中大旗,軍中大旗是引領,是標志,軍中大旗意味著戰(zhàn)場,有鏖戰(zhàn),有犧牲,白莽及其戰(zhàn)友就是明證。因此,“纛”字在此是魯迅的必然選擇。
二、教魯迅作品中富有“穿透力”的情感
魯迅在1927年的一次演講中甚至提倡“怒吼的文學”。他說:“富有反抗,蘊有力量的民族,因為叫苦沒有用,他便覺悟起來,由哀音而變?yōu)榕?。怒吼的文學一出現(xiàn),反抗就快到了?!笨梢哉f,魯迅的許多作品可以算是“怒吼的文學”?!都o念劉和珍君》中有“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為了忘卻的紀念》中有“不是年青的為年老的寫記念,而在這三十年中,卻使我目睹許多青年的血,層層淤積起來,將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這樣的筆墨,寫幾句文章,算是從泥土中挖一個小孔,自己延口殘喘,這是怎樣的世界呢”。兩篇文章都是悲憤交織,令人震撼,有著極強的穿透力。
同樣,《白莽作〈孩兒塔〉序》一文第四段,作者的情感破閘而出,翻騰起汪洋恣肆、無法遏止的感情波濤,從而將序文推向了高峰,構成了一股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文章不僅用一連串的比喻形成排比,氣勢宏偉的熱烈歌頌了《孩兒塔》詩集的偉大意義與作用,而且還以“圓熟簡練,靜穆幽遠”之作與之對比,高度肯定了《孩兒塔》詩集的戰(zhàn)斗精神。因此,這一段,既是語言品味的重點段落,又是體會感情的最佳入口。
三、教魯迅作品中富有“穿透力”的思想
魯迅作品的思想價值毋庸贅言,人所共知。直到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成為當代中學生的指路明燈。因此,在教學中應當注意聯(lián)系魯迅的人生經歷和系列作品,探尋魯迅的人心世界。教《白莽作〈孩兒塔〉序》一文,有學生問“一切所謂圓熟簡練,靜穆幽遠之作,都無須來作比方,因為這詩屬于別一世界”一句中的“別一世界”指哪一世界?這個問題應當聯(lián)系魯迅的《〈吶喊〉自序》所寫的經歷,以及他的作品《一件小事》中的車夫、《祝福》中的祥林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藥》中的華老栓、《故鄉(xiāng)》中的閏土等等,這些人都是“被侮辱和被損害”的社會最底層的弱勢群體,因此,可以說,這一世界就是“被侮辱和被損害”的社會最底層的弱勢群體的世界。
可見,魯迅站在最底層的勞苦大眾一邊的平民思想貫穿了他的許多作品,教學時應引導學生細細地體會。
總之,魯迅作品一旦放在教材中即是語文;因此教魯迅作品必須用語文的方法來教,既要教作品中獨具個性的語言,又要教魯迅的深刻的思想情感,特別是要讓學生深切感受到魯迅作品中語言、情感、思想方面極強的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