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創(chuàng)作中常用時空結構。“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边@是宋代詞人蔣捷的《虞美人·聽雨》,也是宋詞中運用時空序列式結構高度概括人生的名篇之一。全詞以“聽雨”為媒介,按照時間(少年——壯年——老年)和空間(歌樓——客舟——僧廬)順序來安排結構,將一生的悲歡離合,盡在雨聲中體現,寫出了三種心境(少年風流,不識愁滋味;壯年飄零,悲涼滄桑;晚年憔悴,寂寞孤獨),讀來使人凄然。
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xiāng)愁》也是運用時空序列式結構的代表作,詩人把“鄉(xiāng)愁”按照“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呵”、“而現在”的時序比作“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借助時空的變化,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fā)。
時空序列式結構也是記敘文、散文常用的結構模式。因為人物的性格成長、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總是處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維度里的,所以,一般人在寫記敘文時都喜歡采用這種時空結構。這類文章按事情發(fā)生、發(fā)展的時空順序來組織文章的結構,可分為時空正常式與時空穿越式。
一、時空正常式
1.時序式(縱式)結構 就是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寫人敘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連貫式的,即在時間上不間斷的故事;一種是不連貫式的,即截取幾個生活片段,然后按照時間順序組合起來。從另一角度來看,時序式有順時針方向的順進式和逆時針方向的逆進式?!绊樳M式”即按照時間先后和事件的發(fā)展順序安排的結構,“逆進式”即開篇倒敘,然后回過頭來再按時間順序展開回憶的結構。
2.空間轉換式(橫式)結構 就是按照空間轉換的順序安排文章結構。人物的活動和事件的展開都要以一定的空間為背景,所以,人們在寫記敘類文章時也常常會采用空間轉換式的結構。隨著地點的變換,分別展現不同的畫面。在游記類散文中常以行蹤和方位變化為序,無論是移步換景,還是定點觀察都是空間順序的體現。
3.時空式結構 這種文章以時間的先后推移為經、空間的方位變換為緯,將時間和空間相互糅合在一起,以此來組織材料和編排內容。這種結構,既可以把不同時間、相同(或不同)地點發(fā)生的事情從“縱”的方面串連在一起,又可以把相同時間、不同地點發(fā)生的事情從“橫”的方面向外擴延。既要保持時間的連續(xù)性,又要注意空間的并列性。這類文章常有時間和空間兩條線索。
二、時空穿越式
這種結構的文章常打破時空界限,可以把過去當成現在來處理,人物在時空中穿越,歷史和現實交錯并置,人物或事件處于多時空變化的格局中。以主觀意圖來重新安排事物。這種結構的記敘文,其內容一般都是時間跨度較大,而空間轉移又比較頻繁的人事等。
時空序列式作文一般以人物活動為線索,其情節(jié)結構一般分為“序幕→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尾聲”六個環(huán)節(jié)。其中的“序幕”與“尾聲”不是必需的,視情況而定。
時空序列式結構的高考優(yōu)秀作文也很多,值得同學們借鑒。如2012年一位江蘇考生的作文《憂與愛》,便是時空序列式結構的典范。
考生非常機智,沒有從平時積累的素材中選擇材料,而是就以高考當天的經歷為寫作素材,巧借高考說事。所寫的事情很單純,“我”想多喝水,而身邊的人一個個都勸“我”少喝,因考語文要考三小時,大家擔憂喝水影響考試。而監(jiān)考老師見“我”口渴難耐,擔憂影響考試,于是把自己的水拿給“我”喝。無論是勸“我”別喝水,還是讓“我”喝水,都是出于一種擔憂,而這種擔憂中飽含著愛。選材切合題意,感情真摯。
文章以時空變化為序,脈絡清晰。任何故事都發(fā)生在一定的時空里,不同時空里人和事構成了敘事寫人類文章的主要內容。圍繞著“喝水”這件事,運用順敘方法,文章依次寫了五個時段、五個空間。時間上從凌晨到天亮到趕赴考場的路上到考場當中,空間上從臥室到廚房到校車上到報刊亭到考場。時空雖然多變,但交代清楚,并不凌亂。文章將考生活動的時空一一交代清楚,將每個時空里的事情也敘述得清清楚楚。
按照時空順序寫作容易陷入平鋪直敘,而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就巧妙運用了復疊和翻轉手法,把一個簡單的故事演繹得波瀾起伏,妙趣橫生,且巧妙地扣住了“憂中見愛”的主題。在廚房、校車上和報刊亭附近,媽媽、送考老師和好友都勸我少喝水,三次情節(jié)相似,“我”三次想喝水,三次都被勸阻,這是復疊,“擔憂”中顯示大家對“我”的關愛。到了考場上,“我”再次想喝水,這時情節(jié)發(fā)生了翻轉,監(jiān)考老師把自己的水送給了“我”,監(jiān)考老師也是出于對“我”的擔憂,擔憂“我”口渴影響考試。按照時空安排結構,便于將文章寫得波瀾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