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活用為動詞,是指名詞在其本義轉(zhuǎn)化情況下的活用,即指名詞在其本義引申后詞性轉(zhuǎn)化成了動詞或動詞短語。這一古文的語法現(xiàn)象在初、高中古詩文中較為突出,不少文言詩詞和出自古漢語的成語也存在這一現(xiàn)象,而且名詞活用為動詞的類型在詞類活用中也是最多的。其基本規(guī)律如下:
一、名詞跟代詞連用時,名詞活用為動詞
如:1.汝幸而偶我《與妻書》
“偶”本義是“泥塑或木雕人像”,“偶像”是其引申義,后將“偶”作“耦”(本義為“二人并肩耕作”),表示成雙、成對之意,引申為“配偶;配對”,“偶我”即“嫁我”之意。
2.彼不我恩;郎誠見完與恩《童區(qū)寄傳》
“恩”本義是名詞“恩惠”,動詞“施恩”是其引申義。“彼不我恩”是“彼不恩我”的倒裝,“郎誠見完與恩”是“郎誠見完與恩我”的省略,“恩我”即“施恩于我”之意。
二、副詞和名詞連用時,名詞活用為動詞
如:1.神弗福也《曹劌論戰(zhàn)》
“福”的本義是名詞“幸?!?,而在例句中活用為動詞“賜?!?。
2.不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
“道”的本義是“道路”,在例句中活用為動詞“說”、“講”。
3.失時不雨《論積貯疏》
“雨”的本義是名詞“雨水”,在例句中活用動詞“下雨”。
三、助動詞和名詞連用時,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1.左右欲刃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
“刃”的本義是名詞“刀口、刀鋒”,而例句中活用為動詞短語“用刀殺”,可譯為“殺”。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xué)》
“水”本是名詞,而例句中活用為動詞“游泳”。
3.三歲貫女,莫我肯德《碩鼠》
“德”的本義是名詞“道德;品行”,而例句中活用為動詞“感恩”?!澳铱系隆笔恰澳系挛摇钡牡寡b,可譯為“不肯感激我的恩德”。
四、“所”和名詞連用時,名詞活用為動詞
如:置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罾”的本義是指“用竿支架的方形魚網(wǎng)”,而例句中活用為動詞短語“用魚網(wǎng)捕捉”。
五、連詞連接名詞,在連接連詞時,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遂墨以葬文公《崤之戰(zhàn)》
“墨”的本義是指“書寫的材料”,因墨呈“黑色”,所以引申為“黑”,而例句中活用為動詞短語“穿黑色喪服”。
六、兩個名詞連用時,如果是主謂關(guān)系,后一個名詞活用為動詞;如果是動賓關(guān)系,前一個名詞活用為動詞
如:1.乃丹書帛曰“陳勝王”《陳涉世家》
“王”本義在先秦以前指“君王”(實際上就是諸侯王),秦統(tǒng)一后指“皇帝”,也可指封爵中的最高等級,而例句中活用為動詞“做王、稱王、為王”。
2.使其從者衣褐《廉頗藺相如列傳》
“衣”本義是指“上衣”,引申為“衣服”,例句中活用為動詞“穿”?!耙潞帧币饧础按┐忠隆?,可譯為“化妝成老百姓”或“喬裝打扮成百姓”。成語“衣錦還鄉(xiāng)”的“衣”也是名詞,活用為動詞。
3.范增數(shù)目項王《鴻門宴》
“目”的本義是名詞“眼睛,例句中活用為動詞短語“遞眼色”。
應(yīng)注意的是:姓氏、人名、地名,即使是兩個名詞連用時,也不存在活用為動詞。
七、介賓短語前或后的名詞活用為動詞
如:1.仙及雞犬《促織》
“仙”的本義是名詞“仙人、仙境”,例句中活用為動詞“成仙”。
2.鄭商人弦高將市于周《崤之戰(zhàn)》
“市”的本義是“集市貿(mào)易場所”,可引申為“買”,例句中活用為動詞短語“做買賣、做生意”。
3.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禪山記》
“舍”的本義是名詞“房屋”,例句中活用為動詞短語“筑舍定居”;“始舍”按照“副詞和名詞連用時,名詞活用為動詞”來判斷也是正確的。
另外,判斷時必須注意以下兩種情況:
(一)介賓短語省略賓語
如“沛公奉卮酒為壽”(《鴻門宴》)中的“為壽”是“為之壽”的省略?!皦邸钡谋玖x是“長壽”,在這里活用為動詞“敬酒”?!盀橹畨邸币饧础跋蛩棽┚淳啤?。
(二)介賓短語省略介詞
如“沛公軍霸上”(《鴻門宴》)中的“霸上”是“于霸上”的省略。“軍”本義是“軍隊的營壘”,引申為“軍隊”,再引申為“駐軍、駐扎”。
八、動詞(動詞短語)連接“而”(乃),再連接動詞(動詞短語)時,名詞活用為動詞
如:1.然得而臘之以為餌《捕蛇者說》
“臘”本義是“干肉”,而例句活用為動詞短語“把肉晾干、嗮干”之意或“晾成干肉、嗮成干肉”之意。
2.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記》
“墓”的本義是名詞“墳?zāi)埂?,而例句中則活用為動詞“修墓”。
3.試使斗而才《促織》
“才”的本義是名詞“才能;才干”,而例句中則活用為動詞短語“有才能;有才干”。
名詞活用為動詞這種古漢語語法現(xiàn)象,在有的資料上是從現(xiàn)代漢語語法的角度來判斷的,這種判斷是欠妥的,如“名之者誰”(《醉翁亭記》)、“而此獨(dú)以鐘名”(《石鐘山記》)、“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也”(《游褒禪山記》)中的“名”,資料上都認(rèn)為它是活用為動詞“命名”、“取名”,而“名”本義就是“命名”(《說文》“名,自命也”);又如“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前”是“往前走了走”之意,《說文》上“前”的注釋為“不行而謂之前”,也就是說“前”的本義應(yīng)為“前進(jìn)”,而非是方位名詞,例句中只是用其引申義而已,詞性并未改變。
要正確判斷古詩文中的詞語是否活用,其前提條件是在特定的語境中是否改變了該詞本義的詞性。出現(xiàn)誤判的原因就是因為對該詞用的是本義還是引申義判斷錯誤所致,要改變這一錯誤,非得從查古漢語的工具書入手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