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學生進行德育工作是每一教育人員都應關注的重點。德育工作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一項愛的工作,在進行德育工作時,充分發(fā)揮師愛效應,可以對德育工作的最終結果有良好的保障。本文主要對德育工作中,師愛效應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的發(fā)揮師愛效應做出具體闡述,以其對相關教育人員進行德育工作有所裨益。
【關鍵詞】德育工作;師愛效應;意義;措施;探究
師愛,是一種高尚的情感,是教育人員對學生進行相關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其產生的效應在教育工作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一個學生一旦獲得了教師的愛,那么便會“親其師”而“信其道”,便會充分感受自身存在的價值及意義。教學人員在進行德育工作時,應采取有效措施,使師愛效益發(fā)揮出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師愛效應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
1.師愛是德育工作的前提
師愛是德育工作的前提主要體現在教師從愛心出發(fā),給予學生關心和愛護,關愛學生,學生才能向教師回報一定的愛,才能使師愛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發(fā)揮積極的效應。因此想要進行德育工作,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教師應給予學生一定的愛才行,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2.師愛是德育工作的靈魂
師愛是德育工作的靈魂主要體現在德育工作的目的是在于將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行為習慣以及心理素質。教師在進行教育時,要做到寬容與嚴格相結合,不一味的溺愛學生,要做到嚴而有愛,嚴中有愛,愛中有嚴。把握好愛與嚴格要求之間的度,才能保證德育工作發(fā)揮積極的效果。
3.師愛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關鍵
師愛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關鍵所在,其不僅表現在給予學生一定的關心與愛護,同時還表現在教師通過加強自身修養(yǎng),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有足夠的能力應對學生的德育問題,并給予一定的幫助和指導,促使學生朝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二、在德育工作中充分發(fā)揮師愛效應的具體措施
1.關心和愛護學生
關心和愛護學生是德育工作的起點,也是師愛的鮮明體現,同樣也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催化劑。關心學生,就是關系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關心學生的每一方面,對學生的興趣、愛好、歡樂、憂愁、意志、精神等都有充分的了解。因此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教師,應關心愛護班級中的每一個成員,讓每一學生都能充分感受到老師的批評教育,感受到教師的用心良苦,感受到教師恨鐵不成鋼的心情,感受到教師希望每個學生健康成長的迫切愿望。愛護學生就是愛護并保護學生身上每一個有利于其發(fā)展的積極因素,并幫助學生努力克服自身存在的消極因素,使學生健康成長。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妙在于如何愛護學生。”因此教師應給予班級學生積極的愛護,不傷害學生,也使學生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傷害。
2.尊重和信任學生
要想做好德育工作,首先教師應熱愛教學這個職業(yè),熱愛學生這群孩子。熱愛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尊重和信任學生。因此教師要充分給予每個學生尊嚴和平等,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要求和愿望。特別是當前教學關系中,師生是處于平等地位的,在人格上更是平等的。教師應對學生的人格、尊嚴給予保護,不隨意傷害學生心靈,特別是對于一些敏感的學生來說,更應精心呵護,給予他們更多的尊重。布爾貝曾說過:“在品格以及整個的教育領域內只有一條途徑可以接近學生,這就是他的信任?!币虼私處熢谶M行德育工作時,同樣要給予學生充足的信任。教師應明白信任就是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天賦,都是其他人不可取代的,要相信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的,都是愿意成為一個高尚的人、美好的人、有用的人的,要相信每個學生經過教育,經過班集體的熏陶都是可以成為高尚的人、美好的人、有用的人的。
3.以身作則,感化學生
以身作則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學家孔子首次提出的。由于學生具有向師性,因此教師應以身作則,從日常教學工作、生活中,成為榜樣、示范、表率,在無聲無息中對學生起到積極的感化作用。如果教師自身不能嚴格要求自己,那么所講述的內容也得不到學生的回應和信任。古人提倡人格感化,今人認為“精神需要精神陶冶,人格需要人格感化”。教師想要對學生進行德育,就應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自己首先要按照精神文明的要求,從思想觀點、道德品質、精神境界、知識層面、行為作風等方面成為學生的楷模。對于要求學生應具備的優(yōu)良道德品質,教師自己應首先具備。隨著教師形象在學生心目中的逐漸高大,對學生的吸引力就會不斷增強,這時就會出現一種“愛屋及烏”的積極定式效應,就會真正的達到“潤物細無聲”的高尚境界。
三、結語
總之,相關教育人員在進行德育工作時,應采取積極措施,充分發(fā)揮師愛效應,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質量,培養(yǎng)出適合新時代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促進社會健康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元波,杜秀梅.淺談德育工作中的師愛效應的作用[J].現代教育報,2008,(6),11-12.
[2]路文華,李明泉.班級管理中應注重“師愛效益”[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15),156-157.
[3]陳瑜.談師愛效應[J].東方學習報,2008,(11),337-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