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堂中通過六個“靜”來鍛煉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以及養(yǎng)成良好的心態(tài)。
【關(guān)鍵詞】語文課堂;閱讀;六個“靜”;獨立思考能力
課改的春風席卷著現(xiàn)今的課堂模式,同時課堂以學生為中心,但隨著“課標”的推行,學生在課堂上充當“知識容器”的“靜”的現(xiàn)象是一去不復返了。時下的課堂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變成“淺”思考,滿堂“動”了。課堂上“蜂飛蝶舞”,煞是熱鬧,主要表現(xiàn)為:課堂活動過頻、課件充斥課堂、教師主導意識太強、問題設(shè)計過多、討論流于形式等。這樣一來,學生靜心學習語文——沉思默想、咀嚼感悟的時間嚴重缺失,取而代之的是脫離文本的“架空分析”和“架空討論”,浮光掠影,蜻蜓點水,深度不夠,效率低下,課堂呈現(xiàn)的是虛張聲勢的表面繁榮:一堂課上完,文本的“天空”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學生成了課堂的匆匆過客,坐著纜車看風景,沒有真正的提升和體驗。語文閱讀教學應(yīng)把課堂的舞臺交給學生,多給學生時間,充分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感知經(jīng)驗,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和想象,讓學生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中,用心體味和領(lǐng)悟作品中的真善美,獲得感知和判斷生活的能力,接受語文的滋養(yǎng)。
一、靜讀
靜讀是指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中無聲默讀和細吟慢讀,自主徜徉于作品的美妙境界之中。首先,閱讀是讀者和文本對話的過程。要對話,先就要了解文本,而了解文本的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默讀。余秋雨說過:“閱讀是個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靈去默默感應(yīng),很多重要的感受無法訴諸言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習慣于從大聲誦讀課文開始,而開課就大聲誦讀,容易受他人的影響,不利于形成個性化的審美體驗。 其次,語文教學的基本目標就是讓學生能較快地默讀一篇文章,迅速掌握文章的大意。 再次,安靜的學習環(huán)境,可以避免互相干擾和暗示,有利于學生開啟思維的大門,真正進入自我的學習狀態(tài)。通過讀,學生會排除字詞和斷句的障礙,大致熟悉課文內(nèi)容,靠自己的能力解決一些常見問題,發(fā)現(xiàn)文章中難以解決的問題,為之后的動態(tài)讀和其他活動做準備,這樣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二、靜聽
靜聽是營造靜謐的氛圍,讓學生的心完全安靜下來,集中精力聽,完全融入作品的精神世界,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和體驗的過程。靜態(tài)的傾聽更能讓人進入文本的內(nèi)在世界,更有利于和作者及文本對話。學生經(jīng)過預習,心中已有一定的情感基礎(chǔ),課堂上再給學生創(chuàng)設(shè)一個寧謐的氛圍,讓他們?nèi)褙炞⒌伛雎牐两谧髌返木袷澜缰?,激發(fā)起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化抽象為形象,化無形為有形,便能更深入地領(lǐng)會文本的意境。 教學《散步》時,在導入后,以滿文軍的《懂你》為背景音樂,把全文朗讀了一遍。溫厚綿長的中低音加上聲情并茂的演讀,深深地撞擊著學生的心靈。課堂很安靜,學生靜靜地傾聽,靜靜地感受,不少學生眼角都濕潤了。一旦產(chǎn)生了共鳴,學生自然就能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愛與恨、痛苦與歡樂、希望與追求,語言學習與人文精神的滲透不著痕跡地自然融合了。
三、靜思
潛思就是靜靜思考課堂上老師提出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最好不要作提示。因為提示很可能形成學生對教師的依賴,久而久之就容易養(yǎng)成淺閱讀的壞習慣。學生暫時的沉寂,是課堂高潮產(chǎn)生前的醞釀、蓄勢階段。學生從百思不得其解,“山重水復疑無路”,到突然靈光一閃,“柳暗花明又一村”,這該是多么的幸福?。?/p>
四、靜寫
靜寫是學生在課堂上動筆思考的過程,它可以是組織問題答案的過程——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想不清楚時,可以寫下來,通過寫來理順思維,并且使思維走向深入;也可以是進行語言訓練的過程——課本是語言訓練的藍本,是一座語言的寶庫,好的老師會利用課堂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實實在在地練筆,表達他們最真切的感受,在學生還沒有寫好之前決不提問。
五、靜想
靜想主要指聯(lián)想和想象,是在默讀的基礎(chǔ)上進行的無聲的意蘊探求。教師在課堂上適當留出“空白”,給學生以思考的余地,讓學生在充分研讀文本的基礎(chǔ)上“寂然凝慮,思接千載”,“精騖八極,神游萬仞”,充分地聯(lián)想和想象。語文是形象的藝術(shù),所以我們一定要給學生營造“片刻的寧靜”,給學生插上想象和聯(lián)想的翅膀,從而讓平面的文字符號在學生頭腦中變成立體的圖像,讓抽象的文字作品變成具體的形象。只有讓學生融入自己的理解,結(jié)合自己的人生體驗進行再加工和再思考,學生才能真正產(chǎn)生屬于自己的人生體驗,從而更深入地鑒賞文本的寫作藝術(shù),更深刻地領(lǐng)會冰冷的變字后面作者的情感與志向。
六、靜悟
靜悟是教師在教學進行到一定的深度后,引導學生用心與文本對話的過程。課堂就是一個師生、生生、個體與文本及作者對話的過程,師生的對話,生生的對話,最終都要回歸到個體與文本的對話上來。在文本解讀進行到一定程度后,教師應(yīng)引導學生靜下心來咀嚼、品讀、感悟、玩味、思考文本,在文本中圈點勾畫,并隨時寫下自己的感受,真正做到“與文本、與作者心靈對話”。老師只需靜靜地巡視,讓學生孵化自己的思想,此時最忌暗示式的引導。
總之,“靜”是一種境界,在語文課堂鍛煉學生閱讀的心“靜” ,不僅可以讓他們有更多獨立思考,獨立分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最主要養(yǎng)成了他們獨立健康對待生活的能力。希望“靜”成為語文課堂永不消失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