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糧食增產只有三條路,一是多種多收、靠擴大面積增產;二是多種多收和增產增收結合,即擴大面積的同時也提高單產;三是提高單產實現增收,一般規(guī)律是先走第一步,再走第二步,必然走到第三步。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我市糧食種植面積不可能再大幅度增加,可以肯定,今后糧食增產的途徑只有靠提高單產,究竟如何提高單產,大量生產實踐證明:一是高產區(qū)要“高產再高產”難度很大、風險也很大、但效益卻不大;二是中低產區(qū)只要解決生產中的一兩個關鍵性技術問題,單產就會大幅度提高,用隆陽區(qū)的三個生產實例作說明。這不僅是對糧食生產的認識問題,而且也是生產策略問題和方法問題。因此建議,確保保山市糧食安全的指導思想應該是:穩(wěn)住高產,提高中產,主攻低產。
關鍵詞:糧食安全;中低產田;水改旱;產量產值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3-0041-03
收稿日期:2013-08-19
作者簡介:鄭家文(1956-),男,云南騰沖人,二級研究員,從事啤飼大麥新品種選育及示范推廣和種植業(yè)結構調整研究。
2012年是保山市第九個糧食持續(xù)增產年、糧食平均單產347.99公斤,雖然比全省平均單產262.7公斤高85.2公斤、高32.4%,但還比全國平均單產353.2公斤低5.3公斤、低1.5%,而當年保山市隆陽區(qū)平均單產470公斤,居全省首位,高于全市35.1%。本文對將糧食、糧食安全、中低產田等有關問題作以簡述。
一、糧食和糧食安全的概念及數量指標
1.中國傳統(tǒng)的糧食概念。按照中國傳統(tǒng)解釋,糧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糧食是指谷物類,主要有稻谷、小麥、玉米、大麥、高粱等;廣義的糧食是指谷物類、豆類、薯類的集合。由于歷史原因,國家統(tǒng)計局從1953年起就采用了廣義的糧食概念,為了和國際接軌,自20世紀90年代起,其公布中國糧食總產量時另列了谷物總產量,以示區(qū)別。
2.聯合國糧食及農業(yè)組織的糧食概念。聯合國糧食及農業(yè)組織(下稱糧農組織)的糧食概念是指谷物、即小麥、粗糧、稻谷等三大類,糧農組織所說的“世界谷物總產量”在中國常譯成“世界糧食總產量”,中國廣義上的糧食總產量中應剔除豆類和薯類的產量(近三年中國谷類總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約89%),才能與其保持統(tǒng)計口徑一致。
3.糧食安全概念。糧食安全概念是糧農組織1974年11月在第一次世界糧食首腦會議上提出來的,當時的定義是: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得到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夠食物。要求各國采取政策,以保證世界糧食庫存最低安全水平系數,即世界糧食當年庫存至少相當于次年消費量的17%~18%,其中:6%為緩沖庫存,11%~12%為周轉庫存,周轉庫存相當于兩個月左右的口糧消費,以便銜接下一季度的谷物收成。凡一個國家糧食庫存安全系數低于17%為糧食不安全,低于14%為糧食緊急狀態(tài)。
1983年4月,糧農組織對糧食安全概念進行了第二次界定:確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既能買得到又能買得起他們所需要的基本食物。
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糧食首腦會議對糧食安全概念做出了第三次表述:讓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能享有充足的糧食,過上健康、富有朝氣的生活,這個定義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要有充足的糧食(有效供給);要有充分獲得糧食的能力(有效需求);以及這兩者的可靠性,這三者中缺少任何一個或兩個因素,都將導致糧食不安全。
2000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首次正式提出國家糧食安全體系問題,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決議明確指出“要高度重視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穩(wěn)定的商品糧基地,建立符合中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糧食安全體系,確保糧食供求基本平衡”,“糧食安全”概念第一次出現在黨和國家的正式文件之中。
4.糧食安全的數量指標。世界糧食安全指標是每人每年有糧400公斤,中國制定的《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guī)劃(2008—2020)》規(guī)定的指標:到2020人均糧食395公斤(如果剔除豆類和薯類后,谷物類只有351.6公斤)。
二、中低產田的概念和劃分標準
1.中低產田的概念。中低產田是指因作物布局不合理和土壤中存在一種或多種制約農業(yè)生產的障礙因素,導致單位面積產量相對低而不穩(wěn)的耕地。根據障礙因素類型不同,還可進一步再分為缺素培肥型、質地改良型、坡地改梯型、瘠薄增厚型、漬水潛育型、礦毒污染型等。中低產田的改造是通過工程、物理、化學、生物等措施對中低產田的障礙因素改造,提高中低產田土基礎地力的過程。
2.中低產田劃分標準。中低產田劃分比較常用的方法是以糧食平均單產為基礎,上下浮動20%作為劃分高產、低產田的標準,上下限之間為中產田,高于上限的為高產田,低于下限的為低產田。
3.保山市糧食播種面積的2/3是中低產田。2012年是保山市糧食生產第九個持續(xù)增產年,當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為386.09萬畝、平均單產347.99公斤、總產133.7萬噸。保山市糧食單產2012年雖然比全省262.7公斤高85.2公斤、高32.4%,但比全國353.2公斤少5.3公斤、少1.5%,根據中低產田劃分標準,單產278.39公斤以下為低產田(即在347.99公斤基礎上下浮20%),單產417.6公斤以上為高產田(即在347.99公斤基礎上上浮20%),在278.39~417.6公斤之間的為中產田。根據這個標準劃分,高產田大約占年播種面積的1/3左右,大約有127.4萬畝、總產量53.2萬噸左右、占總產量39.8%,低產田大約占年播種面積的1/3左右,大約有127.4萬畝、總產量35.5萬噸左右、占總產量26.6%,中產田大約占年播種面積的1/3左右,大約有127.4萬畝、總產量45萬噸左右、占總產量33.7%。對具體作物而言:小春糧食播種面積85%左右是中低產田,大春糧食播種面積20%左右是低產田、50%左右是中產田。
三、提高中低產田產量的可行性
1.中低產區(qū)農民有提高糧食產量的強烈愿望。保山市中低產田地基本分布在山區(qū)和半山區(qū),該區(qū)域的農民糧食儲備少,種糧積極性高,這個區(qū)域同時又是農牧混合區(qū),養(yǎng)殖業(yè)是當地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yè),因此,中低產區(qū)農民有提高糧食單產的主觀能動性。
2.提高中低產區(qū)糧食產量相對容易。大量生產實踐已經證明,之所以出現中低產田地,一般都有一兩個主要的障礙因素,我們只要找準了中低產區(qū)的原因,抓住生產中的主要矛盾,提高中低產區(qū)糧食產量比高產再高產相當容易一些。
3.提高中低產區(qū)糧食產量比較效益好。高產糧田一般都要增加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投入,但高投入不一定有高效益,據云南省社科院有關專家調查,過去的二十年,全省糧食單位播種面積每畝化肥施用量翻了一番多,但每公斤化肥生產的糧食卻減少了50%以上,化肥的生產效率正在以每年0.43公斤的速度下降,化肥施用的邊際生產率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遞減趨勢。
四、提高中低產田地產量和產值的實踐
(一)“水改旱”產量和產值都提高
“水改旱”在這里指的是把種植水稻的田改成種植旱作玉米的地,因為玉米是高光效的碳四作物,不僅增產潛力比水稻大,而且耐寒性也比玉米好,不論山區(qū)和壩區(qū),只要把缺水的“雷響田”改種玉米,產量都會大幅度提高。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兩個實例來說明。
1.青崗村“水改旱”單產成倍提高。隆陽區(qū)漢莊鎮(zhèn)西山片青崗、巖箐、金竹、莊房等四個行政村屬于典型的高海拔冷涼山區(qū),海拔1 900米~2 040米,年均溫13.5℃~14.5℃,年隆雨量1 358毫米,有稻田1 500畝,屬高海拔稻作區(qū),由于溫度較低,低溫冷害嚴重,加之有一部分還屬于雷響田,常年缺水,種植水稻單產普遍低于150千克。2006—2009年在青崗村實施“水改旱”項目1 775.65畝,玉米平均單產670.3公斤,比對照水稻平均單產142.09公斤,畝增產528.21公斤,增幅371.7%。
2.高產壩區(qū) “水改旱”一年兩熟變三熟大幅度增產增收。隆陽區(qū)漢莊鎮(zhèn)賈官村是水稻高產區(qū),海拔1 652米,年平均氣溫15.5℃,平均降雨量1 000毫升。通過實施“水改旱”,“包谷、大蒜、小麥”一年三熟栽培獲得大幅度增產增收,2009—2010年在該村推廣三熟制面積210畝,兩年三熟制作物累計加權平均:畝生產成本2 994元,畝產量2 395公斤(其中,糧食1 142公斤、大蒜1 253公斤),平均畝產值9 905.9元,最高畝產值13 553.5元,平均畝純效益6 911.9元,最高畝純效益9 601元,相比之下,大面積的“水稻、小麥”二熟制作物畝成本451元,畝產量1 056公斤,畝產值2 175.9元,畝純效益1 724.7元。三熟制比二熟制畝產量增1 339公斤,增產126.8%;畝產值增7 730元,增355.3%,畝純效益增5 187.2元,增300.8% 。
(二)西山片實施“3+2”戰(zhàn)略玉米產量大幅度提高
位于隆陽區(qū)西北部山區(qū)的楊柳白族彝族鄉(xiāng)、瓦房彝族苗族鄉(xiāng)、瓦馬彝族白族鄉(xiāng)是一個貧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少數民族地區(qū),這3個鄉(xiāng)被人們稱為“西山片”,是隆陽區(qū)乃至整個保山市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區(qū)域,“西山片”長久以來成了貧窮落后的代名詞。區(qū)委、區(qū)政府2005年在“西山片”實施“3+2”扶貧攻堅戰(zhàn)略(3是指“包谷+生豬+核桃”;2是指“基礎設施+社會事業(yè)”)。僅從玉米生產方面看,2005—2009年實施五年累計推廣玉米新品種和新技術48.3644萬畝、平均單產達到507.6千克,比未實施“3+2”戰(zhàn)略前的2004年單產312.9千克增194.7千克,增62.2%。
五、多措并舉提高中低產田糧食產量的五點建議
1.優(yōu)化糧食生產區(qū)域布局。保山市糧食生產布局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習慣是“有地就種糧、有水就栽秧(種稻)”,這種生產方式是一種比較典型的小農經濟,嚴重影響區(qū)域化、規(guī)?;F代化和商品化的農業(yè)生產發(fā)展。國際水稻研究所的研究結果表明:“優(yōu)質稻的品種只有在最佳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進行科學栽培管理,才能獲得品質上乘的稻米和較高的經濟效益”,這就給我們解釋了為什么我省的“德宏的遮放米、文山的八寶米”,中國的“江蘇的太湖米、東北大米、臺灣米”,國際上的“日本米、泰國大米”品質好的根本原因是“生態(tài)環(huán)境”好。又如中國“北方小麥”和“歐、美小麥”品質好的根本原因仍然是“生態(tài)環(huán)境”好。糧食生產區(qū)域布局就是要把具體糧食作物品種種植最佳的生態(tài)適宜區(qū),例如,保山市冷涼山區(qū)低產稻田和不同生態(tài)區(qū)的“雷響田、望天田、干渴田”只要把種“水稻”改種成“玉米”,單位面積產量都會大幅度提高、有些地方甚至成倍提高。各種糧食作物都有不同的適宜生態(tài)區(qū),我們在生產布局上要認識自然,順天行事。中國古代有大量農書曾對今天“因地制宜、趨利避害、揚長避短、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等觀點進行過大量論述,例如戰(zhàn)國時期呂不韋《呂氏春秋》講過“夫稼、生之者地也,養(yǎng)之者天也,為之者人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指出“順天時,量地力,用力少而成功多,若任情返道,則勞而無獲”,明代馬一龍《農說》寫道“知其所宜、避其不可為,力足以勝天矣”,調整種植結構的目的就是把自然資源優(yōu)勢變成產品優(yōu)勢和經濟優(yōu)勢。
2.找出生產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在發(fā)展變化過程中都會存在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例如,影響我市冷涼山區(qū)低產稻田產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水稻生長階段“氣溫低”,由于“氣溫低”導致水稻生長發(fā)育不正常,最終表現為“產量低”和“品質差”;又如,不同生態(tài)區(qū)的“雷響田、望天田、干渴田”水稻單產低的主要障礙因素是“水”,由于水稻生長過程中需水量比玉米大得多,只要把這類稻田改種成需水少的玉米,單位面積產量就能大幅度提高。簡而言之,不同生態(tài)區(qū)的低產田地都有一些影響產量提高的因素,我們一定要找準生產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3.應用綜合技術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我們平常講的“綜合技術”也可以把它叫做“集成技術”,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技術原理或功能目的,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項技術通過重新組合而獲得具有統(tǒng)一整體功能的新技術的創(chuàng)造方法,它往往可以實現單個技術實現不了的技術需求目的。黨中央和毛主席在1958年提出的搞好農作物生產必須執(zhí)行的的八項措施——農業(yè)“八字憲法”,也就是“水、肥、土、種、密、保、管、工”,農業(yè)“八字憲法”從宏觀方面抓住了作物生產的主要影響因素和綜合管理的關鍵技術,曾對中國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起到積極作用;從微觀方面講,每一季糧食作物生產都涉及到“良種、栽培、管理、收獲”等若干技術環(huán)節(jié),就“良種”和“栽培”都還有很多具體內容,要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就必須應用綜合技術,發(fā)揮科學技術的集成效應。
4.加快土地流轉實施集約化生產。我們通常以占世界7%的耕地養(yǎng)活了世界22%的人口而自豪,卻很少提及它的另一面,那就是以占世界農村人口40%的農民僅僅養(yǎng)活占世界7%的非農民,由此可見我們生產力很低。按勞均生產的谷物折算,中國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85%,與發(fā)達國家相比差距更懸殊,是巴西的1/2,日本的1/3,意大利的1/10,英國的1/34,法國的1/39,美國的1/84,加拿大的1/111。究其原因,我們土地經營規(guī)模小是主要原因之一,例如戶均耕地:保山市4畝、云南省7畝、中國9畝、世界14.8畝,日本22.5畝、歐盟450畝、美國3 000畝。今后,我們要加快土地流轉,擴大生產規(guī)模,才能提高生產效率。
5.搞好科技培訓促進成果轉化。早在三百多年前,現代實驗科學的鼻祖培根就在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同時,強調“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于其自身價值的大小,更取決于它是否被傳播以及傳播的深度和廣度”??茖W技術要轉化成現實生產力,科技培訓的力度決定轉化的速度。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