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秦句尾語氣詞“矣”和“已”都用于強調完結語氣。從《孟子》中的使用可見,它們的細微區(qū)別在于“矣”除了用于陳述句,還可以用在感嘆句、疑問句和祈使句中,并且它表示的完結語氣還多了將來完成的用法;而“已”的完結意味更加明顯,只用于陳述句,它所強調的完結語氣包括過去完成、現(xiàn)在完成和虛擬情況下的完結。
[關鍵詞]語氣詞;《孟子》;“矣”;“已”
[中圖分類號]H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3)24-0042-02
句子的語氣一般分為陳述、疑問、感嘆和祈使四種。語氣詞就是加強這些語氣的詞,一般沒有實際的詞匯意義。今天看來,句尾語氣詞“矣”和“已”讀音一致,在古代的用法也很相近,到底它們的不同在哪里,本文以《孟子》為例,探討兩者的不同。
一、矣
有學者認為甲骨文中的“■”相當于句尾語氣詞“矣”。①《周書》中的“矣”用例不多,戰(zhàn)國文獻中“矣”使用的很多。《說文解字》說:“矣,語已詞也?!薄稄V雅·釋詁三》說:“矣,止也。”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認為現(xiàn)代漢語中表示語氣完結的“了”相當于文言中的“矣”、“已”。②王力先生也說:“‘矣’字的詞匯意義大致等于現(xiàn)代漢語的‘了’字…… 實際上‘矣’字表示的是一個確定語氣。凡已經發(fā)生的情況,已經存在的狀態(tài),必然發(fā)生的結果,可以引出的結論,都可以用‘矣’字煞句?!雹蹍问逑嫦壬f:“‘矣’字是動性的語助詞,表已然或將然之事,即經過一番變動而成之事。”他將句尾語氣詞“矣”的用法分為四種,即“表已然之事”、“表將然之事”、“表感嘆語氣”和“用于命令句”。王引之、楊樹達、裴學海等人主張語氣詞多功能,認為“矣”字用于什么語氣的句子就表示什么語氣,這種觀點有待商榷。我們認為“矣”加強了一種動態(tài)敘述的語氣,簡單地說就是加強了句子表示“完結”的語氣,而句子從“時”的角度講,可以表示過去,也可以表示現(xiàn)在,甚至是將來。
《孟子》的句尾語氣詞“矣”單用共192次。除了用于呂叔湘先生說的陳述句中表已然與將然的句子、感嘆句和祈使句外,還用于問句。其中的“矣”不是決定句子語氣的,而是用于句尾加強句子的完結語氣。
(一)用于陳述句
《孟子》中的“矣”用于陳述句175次,占全部192次的91%左右,皆用于表已然和表將然的句子。
1.用于表已然的陳述句76次
已然是指截至說這句話時已經發(fā)生的事或存在的狀態(tài),即至今已經完結的情況,“矣”用于這些句子末尾加強句子的完結語氣。如:
(1)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2.8)
(2)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保?.21)
“矣”加強了句子表截至現(xiàn)在已經完成的語氣,這些句子如果不帶“矣”則表完結的語氣就不會那么明顯。
2.用于表將然的陳述句99次
將然包括呂叔湘先生所說的“說話人自己宣告的將然”、“根據目前事態(tài)估計而得的將然”、“先作假設而申論其后果的將然”三種情況。如:
(3)是心足以王矣。(1.7)
(4)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2.1)
(5)圣人復起,必從吾言矣。(3.2)
以上例3屬于第一種情況,例4屬于第二種情況,例5屬于第三種情況。不管哪種情況,“矣”都是用于句末加強各種情況下的完結語氣。
(二)用于感嘆句
《孟子》的句尾語氣詞“矣”用于感嘆句8次,占全部192次的4%多一點。如:
(6)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保?.3)
(7)詩云:“哿矣富人,哀此煢獨?!保?.5)
(8)孟子曰:“教亦多術矣!”(12.16)
用于感嘆句的八例中,有兩例為倒裝語序(如例7),其余的幾例為正常語序。王力先生說:“古代的‘矣’字也有不能譯成‘了’字的。那就是表示感嘆的語氣。這種‘矣’字往往返在主語的前面,使句子成為倒裝句?!雹苓@些句子如果去掉“矣”字還是有一定的感嘆意味,只是不像原來那么強烈;如果把這例中的“矣”字換作“也”或別的合適的句尾語氣詞,句子仍然有明顯的感嘆語氣,但換作其他語氣詞后那種強調結果的完結語氣就體現(xiàn)不出來了。所以我們認為“矣”是用來加強句子完結語氣的,而不是表示感嘆語氣。用于倒裝句的兩例,更加強調了結果,比正常語序的感嘆意味更強烈。
(三)用于疑問句
《孟子》的句尾語氣詞“矣”用于疑問句7次,占全部192次的4%不到。其中有6次用于特指問句,1次用于反問句。
1.用于特指問句6次
(9)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1.7)
(10)“敢問何如斯可謂狂矣?”(14.37)
(11)曰:“敢問國君欲養(yǎng)君子,如何斯可謂養(yǎng)矣?”(10.6)
《孟子》中的“矣”用于疑問句以用于特指問句最為常見。句子的疑問詞都是“何”, “矣”用于句末加強了句子的完結語氣,可對譯作“呢”,但實際蘊含著“了”的完結意味。
2.用于反問句只有1次
(12)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1.7)
這句話的反問語氣很明顯是由“盍”決定的,“盍”是“何不”的合音?!耙印睆娬{完結語氣的作用不明顯。
(四)用于祈使句
《孟子》的“矣”用于祈使句的很少,只有兩例,占全部192次的1%左右,而且都用在表禁止的句子末尾。如:
(13)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2.5)
(14)客不悅曰:“弟子齊宿而后敢言,夫子臥而不聽,請勿復敢見矣?!保?.11)
這兩例的禁止語氣很明顯是由“勿”決定的,“矣”用于句末加強了句子的完結語氣,“毀之”和“見”如果實現(xiàn),就是動作完結了,所以要用“勿”來禁止。
二、已
句尾語氣詞“已” 早見于《尚書·洛浩》:“王曰:‘公定,予往已?!?《尚書》中僅此一例?!稄V韻》說:“止也,甚也?!?劉淇稱之為“止辭”。⑤袁仁林《虛字說》云:“‘已’字略帶止息縮住意,聲與‘矣’字一樣尖細,但彼則聲情卷起悠長,此則聲情止息無余。” 楊樹達《詞詮》說“已”作為語末助詞“表決定”。⑥裴學?!豆艜撟旨尅分鲝垺耙选倍喙δ埽J為“已”同 “也”、“矣”等。楊伯峻也認同這一說法,他還說:“有時‘已’、‘矣’連用只是加重語氣罷了?!蓖蹩酥僭凇吨Z辭集注》中說:“‘已’處于句尾者,為語氣詞,表示語意完結,或表示不過如此之意?!?/p>
句尾語氣詞“已”單用,在《孟子》中共出現(xiàn)了7次,如:
(1)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保?.7)
(2)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1.7)
(3)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3.9)
(4)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3.9)
(5)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5.3)
(6)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保?.4)
(7)雖欲無王,不可得已。(7.9)
上面的例子中,“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一句,在“梁惠王上”和“滕文公下”中各出現(xiàn)了1次,所以,嚴格地說,句尾語氣詞“已”在《孟子》中使用了6次,而且都用于陳述句。其中3、4兩例是強調過去完結的語氣,說明在說這些話以前事實已經如此了,表示對以前發(fā)生的事實的肯定。1、6兩例是強調截至現(xiàn)在的完結語氣,說明在說這些話時已經如此了,表示對當前事實的肯定。2、5、7三例是表示虛擬情況下的完結,即在假設的“茍無恒心”、“雖欲無主”等前提下,結果必然如此。
綜上所述,句尾語氣詞“已”的用法大致和“矣”相同,用于陳述句強調完結語氣。它們的細微區(qū)別在于:因為“已”本來是表停止的動詞,所以這種完結意味似乎更加明顯。從以上例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句尾語氣詞“已”在《孟子》中僅用于陳述句末尾,加強句子的完結語氣,表示對所述的結果或事實很確信。這里所說的完結語氣是指在所述的前提下必然有這樣的結果,《孟子》中的這7例“已”所表達的完結語氣是已然和必然。而“矣”除了和“已”有相似的用法外,還可以用于疑問句、感嘆句、祈使句等句中,并且其還可以表將然。借用英語中的術語,“已”所強調的完結語氣包括了過去完成、現(xiàn)在完成和虛擬情況下的完結。而《孟子》中的“矣”則多了將來完成的用法。
[注 釋]
①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篇第三卷:殷墟粹編》,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0頁。
②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229頁。
③④王力:《漢語語法史》,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301~302頁、第305頁。
⑤劉淇:《助字辨略》(《叢書集成續(xù)編·語文學類·文字》第6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589頁。
⑥楊樹達:《詞詮》,中華書局1954年版,1982年重印,第3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