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調研組頂著風沙乘坐科技直通車來到中寧縣有名的種糧大戶張學成家。一進院,熱情的老張就把我們請進了屋里,屋子寬敞明亮,老張已經60多歲,身體很好,也很健談。
老張介紹說,上世紀70年代中期,他帶著一家從甘肅遷到中寧縣,曾做過村會計、生產隊長。1983年,沖著當時的好政策:誰開發(fā)、誰所有、誰投資、誰受益,允許兒孫繼承, 10年之內不上農業(yè)稅,開始到山上開荒。這一干就是30年。30年來,老張一家頂風冒雪,風餐露宿,通過勤勞的雙手,累計開墾荒地2200畝,另外還有500畝左右半成地(開墾中),3個兒子都跟著他種糧,是名副其實的家庭農場主。
說起當前面臨的困難,老張說有四件事讓他發(fā)愁:
一是農資漲價和農資質量問題。說到農資漲價,老張記憶猶新, 2007-2010年農資價格上漲了22%,糧食價格才漲8%,近幾年農資價格也是一路攀升,對此,老張希望“農資價格不要漲太快”。同時,對于農資質量老張也深感擔憂,“希望政府相關部門能加大農資監(jiān)管力度,保證化肥、農藥、種子的質量和安全”。
二是農業(yè)生產用水問題。引黃灌溉是中寧縣的傳統(tǒng),但對于大部分地在山上,處于揚黃灌區(qū)的老張來說,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老張開墾的荒地土壤薄,耗水量大,加之受配水指標限制,日常灌溉用水指標比其他農戶耕地用水指標少了1/3,產量相對就少了。如何改良土壤,增加灌溉生產用水指標已成了老張的一塊心病。
三是小農戶流轉土地問題。老張說,從他這些年的經驗看,一個農戶如果有20畝以上耕地就有經濟賬可算,人家就不會向外租了。愿意流轉的多是只有幾畝地的小農戶,可是如果租過來又不能集中連片,不利于規(guī)模經營,也沒辦法實行機械化。
四是對農場繼承人的培養(yǎng)問題。說起對3個兒子的培養(yǎng),老張不無遺憾,“當初覺得他們都不行,就我行,現在看來是不對的”,對于今后農場誰來繼承,老張一直很猶豫;現在最大的孫子已上高三,最小的也小學五年級了,老張希望培養(yǎng)幾個孫子也種田,“最主要的是培養(yǎng)他們對農業(yè)、對種田的感情,要讓他們有看頭、有吃頭、有玩頭”,但對于孫子們今后能否種田,老張并無把握。
談到未來的打算,老張有三盼:
一是盼望能充分享受國家三農有關政策。老張雖然有2200畝土地,但真正享受種糧補貼的只有16畝地(從村集體承包),而自己多年來靠雙手開墾的荒地卻一分補貼沒有。據了解,在中寧縣像老張這樣的情況還不止他一家,對這種情況,中寧縣農牧局副局長張慶國說:“希望國家在制定政策時,充分考慮到這一類政策內允許開墾荒地的種糧大戶的現實情況,解決他們的種糧補貼問題”。
二是盼望在政策上對于家庭農場的金融支持。近年來除山頂外其余荒地已全部開完,開荒種地投入比較大,老張說“現在開荒與過去不一樣了,過去是零星的,現在要按可以機械化耕作的標準來開墾,成本大大增加”,此外,實行機械化耕種,也要購買大型農機具,“希望政府考慮在貸款貼息上給予一定的優(yōu)惠”。
三是盼望有更多的培訓、交流和提高的機會。從1990年參加全國勞模會后,老張就琢磨著進行技術更新,逐步實現大型機械化耕作,運用新技術來提高產量和質量?!吧綎|這幾年的農業(yè)現代化發(fā)展很快,啥時候我們這里也像山東,那就到天堂了”,言語中,老張流露出對農業(yè)現代化新技術的渴望,盼望著能有更多的機會來學習新技術、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