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營養(yǎng)自助餐對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影響。方法:58名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自助餐組和非自助餐組,分別測定前后兩天的中餐后1小時血糖。結(jié)果:與前一天相比,自助餐組第二天的中餐后1小時血糖明顯降低。與非自助餐組相比,自助餐組第二天中餐后1小時血糖明顯降低。結(jié)論:2型糖尿病病人營養(yǎng)自助餐非常有助于餐后血糖的控制。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49(2013)11-78-02
糖尿?。―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需要接受長期治療,如果血糖長期控制不佳,可引起各種嚴重的并發(fā)癥,并耗費大量的醫(yī)療資源[1]。目前采用的綜合性防治方案中包括糖尿病知識宣教、飲食控制、運動鍛煉、血糖監(jiān)測、藥物治療,以及最新的手術(shù)治療等[2]。飲食控制是糖尿病患者治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tǒng)的飲食控制多采用營養(yǎng)師、糖尿病專科護士給糖尿病患者上理論課、實物標本模型演示、或者吃統(tǒng)一配制好的標準餐,雖然這對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控制情況有較大的幫助[3],但是對一些文化層次較低的患者效果卻很差。為了進一步改善糖尿病患者飲食控制情況,我們采用全新的營養(yǎng)自助餐的方式,探討營養(yǎng)自助餐的方式與既往的傳統(tǒng)飲食控制方式對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影響,現(xiàn)總結(jié)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58名患者均來自江蘇盛澤醫(yī)院(江蘇省人民醫(yī)院盛澤分院)“糖尿病之家”,所有病人均符合1999年WHO的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所有病人均在我科接受正規(guī)的糖尿病治療。將上述病人隨機分為自助餐組和非自助餐組,每組各29人。自助餐組男性12人,女性17人,平均年齡64.63歲,平均體重指數(shù)為26.4。非自助餐組男性11人,女性18人,平均年齡在64.82歲,平均體重指數(shù)為25.7。兩組在性別、年齡、體重指數(shù)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
1.2方法: 自助餐組的病人請營養(yǎng)師進行小組輔導(dǎo),學(xué)會食物交換的方法,在糖尿病專科護士的幫助下準確計算出自己的中餐所需熱卡,掌握如何按90卡1份將總熱卡轉(zhuǎn)為具體的食物份數(shù)。同時,我院食堂廚師在營養(yǎng)師指導(dǎo)下,按90熱卡1份食物分別做出主食、全葷菜、葷素菜、全素菜共4種,每種均分別有2-5個不同選擇,如主食有米飯、饅頭、玉米、地瓜等選擇,全葷菜有紅燒魚、紅燒排骨、鹽水河蝦、大肉圓等選擇,葷素菜有肉炒膠白、肉炒辣椒、蛋炒西紅柿、魚香肉絲等選擇,全素菜有炒青菜、炒土豆絲、炒四季豆、炒大白菜等選擇。糖尿病病人按自己中餐所需的熱卡,自助性選擇上述食物的份數(shù),使食物的份數(shù)及總熱卡正好符合自己中餐所需的份數(shù)及熱卡。糖尿病專科護士分別測定每個病人自助餐前一天和自助餐當天的中餐后1小時血糖。非自助餐組的病人不參加自助餐活動,僅給以往傳統(tǒng)的糖尿病飲食大課宣教,分別測定宣教前一天和第二天的中餐后1 小時血糖。
餐后1小時血糖采用指尖毛細血糖(PBG),采用德國羅氏血糖儀及試紙檢測。
1.3統(tǒng)計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l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2結(jié)果
在自助餐組,與自助餐前一天的中餐后1小時血糖相比,自助餐當天的中餐后1小時血糖明顯降低,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t值:5.740,P值0.000)。而非自助餐組,與前一天相比,第二天的中餐后1小時血糖雖然有所下降,但未達到統(tǒng)計學(xué)差異(t值:1.552,P值0.132)。自助餐組與非自助餐組活動第一天的中餐后1小時血糖差別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t值:-0.427,P值:0.671),自助餐組與非自助餐組活動第二天的中餐后1小時血糖差別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自助餐組中餐后1小時血糖顯著性低于非自助餐組(t值:-2.569,P值:0.014)。具體數(shù)據(jù)詳見下表。
3討論
血糖主要來源于日常生活中的飲食,飲食的質(zhì)和量對糖尿病控制極為重要[4]。糖尿病的治療效果有賴于患者的自身管理和控制,基本的糖尿病知識是患者進行有效的自身管理和控制的基礎(chǔ)[5]。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糖尿病患者雖然經(jīng)過多次糖尿病飲食控制的宣教,但是由于一些病人文化層次較低及醫(yī)學(xué)知識的缺乏,無法將理論知識轉(zhuǎn)化為日常具體的食物,始終不能很好地掌握糖尿病飲食控制。本研究希望通過自助餐這一形式,讓糖尿病病人自己將熱卡轉(zhuǎn)為食物份數(shù),再將食物份數(shù)轉(zhuǎn)為日常的具體食物。通過本次活動,病人反映自助餐的形式簡單易懂、貼近生活,讓他們很容易將復(fù)雜的糖尿病飲食控制融入日常的一日三餐。同時既能控制食物熱卡的攝入,又能減少饑餓感,真正做到吃好、吃飽[6]。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其他治療不變的條件下,與傳統(tǒng)的糖尿病飲食控制的宣教方式相比,糖尿病營養(yǎng)自助餐這一形像的方式非常有助于控制糖尿病病人的飲食,讓餐后血糖明顯下降。由于考慮到本院食堂早班、晚班工作人員較少,按食物交換法準備早、晚餐困難較多,故選擇中餐作為自助餐的時間。同時考慮到許多病人因下午上班或家中有事無法測定餐后2個小時血糖,故選擇午餐后1小時作為血糖的觀察點。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們還打算開展更多的餐時(如早餐、晚餐)進行自助餐,觀察更多的血糖點,觀察更長的時間,這將更好地探討營養(yǎng)自助餐的臨床價值[7,8]。
綜上所述,我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糖尿病病人營養(yǎng)自助餐”這一新的宣教方式可以非常有效地控制病人的飲食,非常有助于血糖的控制,值得廣泛地推廣。
參考文獻
[1] JA Gazmararian, DC Ziemer, C Barnes: Perception of barriers to self-care management among diabetic patients. Diabetes Educ 2009, 35:778-88.
[2] AK Sharma, BP Srinivasan: Triple verses glimepiride plus metformin therapy on cardiovascular risk biomarkers and diabetic cardiomyopathy in insulin resistance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rats. Eur J Pharm Sci 2009, 38:433-44.
[3] JP Foreyt, WS Poston, 2nd: The challenge of diet, exercise and lifestyle modific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obese diabetic patient. 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 1999, 23 Suppl 7:S5-11.
[4] HP Parkman, KP Yates, WL Hasler, L Nguyan, PJ Pasricha, WJ Snape, G Farrugia, J Calles, KL Koch, TL Abell, et al: Dietary intake and nutritional deficiencie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or idiopathic gastroparesis. Gastroenterology 2011, 141:486-98, 498 e1-7.
[5] M Carles, M Raucoules-Aime: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of diabetic patient]. Presse Med 2011, 40:587-95.
[6] RE Izquierdo, PE Knudson, S Meyer, J Kearns, R Ploutz-Snyder, RS Weinstock: A comparison of diabetes education administered through telemedicine versus in person. Diabetes Care 2003, 26:1002-7.
[7] 劉啟明,潘曉燕,馮文忠等. 對糖尿病患者實施針對性教育效果觀察[J].護理學(xué)雜志. 2005,6(l):54-55.
[8] 崔麗娟,孫麗波,紀淑云等.糖尿病教育對血糖控制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影響.實用護理雜志,2003,19(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