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教學和課堂學習是在校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和方式。 語文教師如何打造和諧課堂,創(chuàng)設出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對于形成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調(diào)動起大家學習語文的興趣是至關重要的。
一、消除心理顧慮,樹立學生自信。
第一節(jié)課我總力求傳達給學生這樣的信息:我不以學習成績論學生的好壞。作為學生,你可以學不好(成績不高),但不可以不努力學。語文學科很有趣,也很易學,我們每個學生都有學會的潛能。通過這樣的溝通,學生一般都能放下心里包袱,有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輕松上陣開始新的語文學習之旅。
接下來我會對個別“學困生”進行課下輔導,讓他們初步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這樣既激發(fā)了他們學好語文的熱情,也能給全班同學樹立起信心:他們都能學會,我也一定能行!
有人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所以,作為老師要多和他們談心,了解他們的心理,傾聽他們的心聲。當他們?nèi)〉贸煽?,哪怕是一點點,老師就要豎大拇指,要不吝嗇贊美之詞。贊美之詞對學生來說是莫大的鼓舞,對于“后進生”更是如此。如學生的做法能得到教師及時中肯的評價,就會感到自己被賞識、被重視,就會愉快、積極,增強自信心。
教學過程是情感交流的過程,情感具有催化作用。在愉快情緒的作用下,人的心智活動會進行得更敏捷,更卓有成效。教師要用自己的教學自信、教學熱情點燃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實踐證明,教師的教育心態(tài)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學習心態(tài)。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心情不好的教師,走進教室,他(她)的學生也就失去了聽好一堂課的自信。
二、養(yǎng)成良好習慣,培養(yǎng)意志品質(zhì)。
通過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我發(fā)現(xiàn)“學困生”大多數(shù)行為習慣偏差。所以養(yǎng)成良好習慣,培養(yǎng)良好的意志品質(zhì)就顯得尤為重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堅強的意志不可能形成于一旦,是在日常學習中逐步培養(yǎng)起來的。為此,我先從抓學生作業(yè)入手,,我力爭做到作業(yè)有留就有檢查,通過一段時間的堅持,絕大多數(shù)同學都能養(yǎng)成及時完成作業(yè)的好習慣,而且有了學習的韌勁。
由于意志品質(zhì)是意志在不同人身上的具體表現(xiàn),具有個別差異,因此,對意志品質(zhì)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例如:對于上課不愛回答問題的學生,我總是給他創(chuàng)造說的機會,哪怕是讀讀課文,重復一遍別人說過的答案等,久而久之,他也就克服了害怕、畏懼、膽怯的心理,逐漸變得勇敢了。對于上課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我主要培養(yǎng)他們的自制力,要求他們管住自己,從10分鐘開始,逐漸延長到一節(jié)課。指導他們通過多種方式,自我管理和同桌幫助相結(jié)合的辦法加以控制。一段時間后,也都初見成效,不再分心,也能堅持聽課,遵守課堂秩序了。
三、平等對話交流,展示精神風貌。
教學只有建立在師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上,才能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而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對話氛圍,正是這種雙邊活動的有力體現(xiàn),它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它能使學生置身于快樂之中。當然, 教師在對話中要以一個參與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現(xiàn)在學生的探索、研究、討論之中,與學生一起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交換自己的看法。教師要用商量的、研討的口吻與學生對話,鼓勵學生相互補充,展開討論。比如\"我想這樣做,大家看行不行?\"\"這位同學是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學生向教師提問題。教師要熱情對待,積極回答。在對話中,要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把話說完。
在這樣的展示交流過程中,同學間,師生間互相切磋,形成了一種研討的氛圍,充分展現(xiàn)了新時代中學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
打造語文和諧課堂,促進學生形成積極健康心理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我只是邁出了一小步,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不妥之處敬請大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