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感是語言的一種直覺能力,但訓練語感卻是一貫的非直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反反復復地對各種各樣的語言材料進行感受和領(lǐng)悟,實現(xiàn)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 學生 語感
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而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主要通過語感能力的強弱來體現(xiàn),因為語感的強弱直接體現(xiàn)了學生閱讀文章和體會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感敏銳者能敏銳地捕捉文章中細膩的情趣,領(lǐng)會文章所蘊含的豐富情感,進而全面掌握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達到閱讀活動的最高境界。同時,在說、寫時,也能以豐富的語言準確地傳遞信息。因此,對學生加強語感培養(yǎng),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鑒賞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怎樣才能有效培養(yǎng)語感呢?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初讀感悟,培養(yǎng)語感
在教學一篇新的課文時一定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nèi)容,在此基礎(chǔ)上,老師指導學生依靠自己已有的語文積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通過自讀感悟,獲取文章中的信息,從而培養(yǎng)學生捕捉文章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這是感知、理解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語感的開始。為了增強學生初讀感悟的效果,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讓學生重點品讀文章的開頭與結(jié)尾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文章的開頭猶如一幕戲剛剛開幕的一剎那的情景”,開頭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環(huán)境,并且墊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
2.讓學生抓住重點段落和自己喜歡的語段來朗讀。
這些語句往往是文章中心內(nèi)容體現(xiàn)和作者情感噴發(fā)處,讓學生多讀,既訓練了語感,又加強了對文章的理解,還為下一步的精讀做好了準備。
3.了解文章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寫作意圖。
這樣為學生通過語言文字走入文章深處、理解作者所要抒發(fā)的情感做好鋪墊。
二、品味揣摩,提高語感
語感的會意性決定了人們要獲得語感,需要對語言材料進行反復揣摩、品味,也就是精讀,從而讓學生逐步具備認知上的會意能力。葉圣陶先生說:“讀者必須捉住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才能辨出真滋味來——也就是接近作者的興趣的希望。”這話點出了在精讀過程中揣摩、品味語言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這樣做:
1.抓住修辭手法來理解內(nèi)容,品味語言。
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能把事物或景物描寫得更加生動形象,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在文字中產(chǎn)生聯(lián)想,就能對所寫事物有更形象的感性認識;排比句式則讓學生在反復吟誦中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既而和作者達到情感的共鳴,心靈的溝通。如《安塞腰鼓》中“愈捶愈烈!痛苦和歡樂,現(xiàn)實和夢幻,擺脫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點中,交織!旋轉(zhuǎn)!凝聚!升華!人,成了茫茫一片;聲,成了茫茫一片……”這個排比句讓學生在感情朗讀中感受安塞腰鼓的熱烈、壯觀,黃土高原上元氣淋漓的小伙子的活力與力量,自然地產(chǎn)生共鳴,融化在一片聲的海洋里。
2.通過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來培養(yǎng)語感。
如《盧溝橋烽火》中,“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萬籟俱寂。一支全副武裝的日本軍隊,偷偷地向盧溝橋摸來?!币约啊爱斕焱砩?,大刀隊員們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彈,又悄悄地向盧溝橋進發(fā)?!边@其中“偷偷”與“悄悄”兩對詞意義相近,但是前者是貶義詞,寫出了日本人卑鄙的侵略行為,后者屬于褒義詞,寫出了中國守軍奮起回擊,保家衛(wèi)國的高尚行為。學生會在品味詞語的過程中體會到感情色彩不同,表達的效果和情感自然也不同了。
3.體會不同的句式,深入感悟。
常用句式有陳述句、疑問句、設問句、反問句、感嘆句等,其中感嘆句和反問句,表達語氣更強烈。比如《夾竹桃》一文中有這樣一句:“這一點韌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來,不是顯得非??少F嗎?”反問句式的運用,讓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夾竹桃那可貴的韌性。
4.結(jié)合語境,揣摩詞語。
語言離開了具體環(huán)境環(huán)境就失去了它的內(nèi)在意義,僅是文字符號而已。如《姥姥的剪紙》中寫“我”跟姥姥打賭,可是姥姥總能剪出技藝絕倫的作品來,所以我總是“耍賴”,這個“耍賴”原來是貶義詞,用在這里做褒義詞用,寫出我的天真、可愛,以及向姥姥撒嬌的可愛形象,更從側(cè)面襯托出姥姥的和藹可親,用上“耍賴”更為語句平添了幾分幽默和諧。
5.體會詞語細微的差別所造成的不同表達效果。
如《詹天佑》一課,讓學生辨析出“精密、周密”這一對詞的細微差別,從而讓生體會出勘測路線時考慮問題的復雜性及數(shù)字的精確性。
三、感情朗讀,錘煉語感
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要培養(yǎng)學生從小具有良好的語感,形成深厚的語文素養(yǎng),就應先從朗讀入手。
首先,老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在閱讀課上要努力使自己的語言生動有趣,精煉而不啰嗦,富有感染力,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把學生帶入情境,引起感情上的共鳴,這就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前提和催化劑。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自身情感的調(diào)節(jié),引發(fā)調(diào)動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融入課文,從而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進入課文描述的境界。如,老師飽含深情朗誦《長江之歌》這首詩,自然也會感染學生,讓他們在這種情感氛圍中,帶著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和自豪,投入到激情朗誦之中。
其次,課堂上重視學生朗讀技巧的指導,讓學生掌握科學的朗讀方法。教給學生朗讀的技巧,如語音的輕重、語速的快慢、停頓的規(guī)律、語氣的把握等。同時還要注意根據(jù)文章的情感特點,采取多種形式朗讀,如感情奔放有氣勢的,班、組集體朗讀;戲劇文學,分角色朗讀,也可以一篇課文運用多種方式朗讀。
此外,教師還須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融入文本讀出感情。閱讀的最高境界就是入情入境,達到情感上的體驗。在閱讀中,須讓學生的心態(tài)融入言語角色,進入情感氛圍。達到“入境始于親”的境界。
四、借助想像,增強語感
語言文字本身沒有直接可感性,必須借助想像來完成對語言文字意蘊的理解,也只有通過想像這一中介才能準確地、全面地把握作者所傳達的復雜感情信息。我們知道,教材中的許多文章,都為讀者留下了再創(chuàng)造、再想像的空間,我們可以通過想像把抽像的語言文字符號還原到其所代表的事物和現(xiàn)象之中,走進作者所描繪的具體形象的世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展開聯(lián)想和想像。如《煙臺的?!分邪讯⒋?、夏三季的煙臺的海分別比作千萬頭暴怒的獅子、頑皮的孩子、溫柔的少女,教學時引導學生調(diào)動生活經(jīng)驗進行聯(lián)想和想像,從而進一步體會煙臺的海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輕盈、夏日的浪漫和秋日的充實。教學時,教師還可以巧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直觀的形象和具體的情境,調(diào)動學生多種感官去感受客觀事物、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五、積累寫作,內(nèi)化語感
教師要指導學生平時注意積累語言。魯迅先生說得好:“學好課內(nèi)的東西是學好語言的一半,另一半要靠課外學習去獲得?!睂τ谡Z感的培養(yǎng)來說也是這樣。如果僅僅讓學生讀語文課本上的幾十篇課文遠遠不夠,博覽群書是提高學生語感能力不可缺少的條件。老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實際,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自己喜愛的讀物,以開拓視野,擴大知識面,使學生在反復、大量感受語言材料的過程中,豐富語言,增強語感。教師在課堂上還可以推薦一些短小優(yōu)美的文章讓學生去朗讀,感染影響他們;還可以利用課外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口述新聞或社會焦點問題,既訓練學生聽說的能力,還開闊學生的視野;舉行辯論會來培養(yǎng)學生多說的習慣,進行報刊資料剪輯,積累資料等等,這樣,通過豐富的課外活動,不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會促進客觀語言到主觀語言的內(nèi)化。
總之,語感是語言的一種直覺能力,但訓練語感卻是一貫的非直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反反復復地對各種各樣的語言材料進行感受和領(lǐng)悟,實現(xiàn)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這樣,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就會逐漸從膚淺、狹窄、遲純走向深刻、全面、靈敏和迅速,而培養(yǎng)學生這種對語言的靈敏、全面、深刻的感知能力也正是我們語文教學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