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精彩的數(shù)學課上時時處處都在進行著不同形式、不同主角的交流與互動,正如荷蘭數(shù)學教育家弗蘭登塔爾所說:“數(shù)學學習的過程就是要通過數(shù)學語言,用它特定的符號、詞匯、句法和成語去交流、去認識世界?!比绻覀儼岩惶猛暾臄?shù)學課看作一個生命體,那么交流就像它的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而有效的交流則會把最新鮮的血液源源不斷地輸送給這個生命體的各個部位,使它能夠時刻維持新陳代謝,煥發(fā)生命的活力。
隨著新課改倡導的“探究、合作、創(chuàng)新”理念的廣泛滲透,小學數(shù)學課的教學也隨之轉變成一個交流的過程,如教師與教材的交流、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學生和學生的交流、學生和課本的交流等等,正是各種各樣的交流給教師和學生創(chuàng)設了更多感悟數(shù)學奧秘的情境,而隨時隨地進行的師生對話、同桌交流、小組合作,則為有限的數(shù)學課堂創(chuàng)造了無限的生命活力。當然,并非所有的課堂交流都是有效的,事實上,許多教師并不重視對學生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在進入高年級學習后,學生參與課堂交流的積極性會大大降低,師生在課堂上的互動,以及學生和學生間的交流更多的是一種被動和流于形式的表演。那么,如何設計與實施教學,才能切實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堂交流的有效性呢?
首先,巧妙設計教學問題,激發(fā)學生交流動機
實踐證明,設計合適的問題是有效課堂交流的起點。如果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缺乏足夠的思維空間或不能引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就會使交流流于形式,更不用奢談提高教學效率了。所以,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相關問題都要精心設計和選擇。
例如“分數(shù)的認識”一課的教學,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拿粉筆”的活動情境。如果教師這樣設計問題: “請同學們思考:從兩個數(shù)量不同的粉筆盒中分別拿出它的112 ,如果一個盒子拿出了3支,另一個盒子拿出了4支,問題是雖然都拿了112 ,為什么結果不一樣呢?”學生很快就會得出結論:因為兩個盒子的粉筆數(shù)量不一樣。是呀!剛才教師在描述問題時不是已經告訴學生了嗎,學生根本無需過多地思考和交流就能得出一致的結論,而且,因為學生沒有進行直接的動手操作和體驗,也不可能引發(fā)更多的思考,只是被動的接受了大家得出的結論,這哪里是學習的主人呀??梢?,這樣的課堂交流毫無意義。
但是,如果這樣設計問題,結果就會大不相同了。在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的鉛筆,然后讓兩名學生分別從各自的一盒鉛筆中拿出了全部的112 (由于學生準備的鉛筆總數(shù)各不相同,所以他們拿出的鉛筆數(shù)也一定不同)。果然,一名學生拿出了3支,另一名學生拿出了4支。因為他們拿出的鉛筆數(shù)不同,所以很自然地引出了“為什么都是拿了全部的112 ,但拿出的鉛筆數(shù)不同呢?”的問題。這時,教師應趁熱打鐵,讓學生在小組內輪流試驗再交流結論。在這個問題情境中,學生成為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主體,每個人都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他們可能會對別人的結論懷有所質疑,但經過自己親自試驗,也就會深刻理解相關知識點了。
這種充滿著認知沖突和思維挑戰(zhàn)的問題設計,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為知識的探求者、結論的發(fā)現(xiàn)者,它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思維動機,調動交流的熱情,使學生在更廣泛的交流空間中體驗了探究學習的樂趣,從而深化了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其次,靈活把握教學互動,引導學生表達與傾聽
教師在每一次課堂交流前的深入思考與科學設計、交流中的機智把握與靈活引導,都是提高課堂交流深度,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參與的關鍵。例如在進行“分數(shù)除以整數(shù)”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這樣把握教學互動過程:
師:一根繩子長45 米,平均截成2段,每段長幾米?應該怎樣列式?
生:回答并板書:45 ÷2
師:這是一道分數(shù)除以整數(shù)的題目,大家能用學過的知識來計算嗎?
生1:(獨立思考后反饋)45 ÷2 = 45 ×12
師:對于他的算法,你們有什么要問的嗎?
生2:算式中是除以2,你怎么算成乘以12 了?
師:看來有的同學不清楚你是怎么算的,你能解釋一下嗎?
生1:我是這樣想的,把45 米長的繩子平均分成2段,求每段的長度,就是求45 的12 是多少,所以用45 ×12 ,再約分就得出了。
師:你們聽懂他的算法了嗎?這個方法很好,你們還有不同的算法嗎?
生3:我是通過線段圖的方法,先畫出1米,找出它的45 ,也就是繩子的長度,再把45 米平均分成2份,就是25 米了。
如圖:
生4:我覺得你的方法太麻煩了,如果每次做題都要畫圖,多費勁呀!我想直接用分數(shù)的分子除以整數(shù),比如:45 ÷2= =25 。
生5:老師,我對他的算法有意見,如果2換成3,還能這樣算嗎?我覺得還是用45 ×12 的方法比較簡單。
……
上述教學過程中,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師生、生生互動之中,主動思考問題,認真傾聽他人觀點,完成一次有效的課堂交流。從學生不同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每一名學生自己在尋求方法解決問題,無論他的方法是簡是繁,是對還是錯,他都在體驗著探求知識的樂趣,思維在廣闊的空間里延伸,思想在交流中碰撞。他們成了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探尋者,教師只是發(fā)揮了組織互動交流、引導學生思考的作用。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傾聽他人和自我表達對組織有效的課堂交流也大有幫助。例如在教學中有意識的多使用“你聽明白他的意思了嗎?”、“你聽懂了嗎,你能再說一遍嗎?”、“對于他的方法你有什么想法?”、“你聽得真認真!”等鼓勵性、引導性語言,能夠有效促使學生善于傾聽他人的觀點,學會把握他人的發(fā)言要點,真誠理解和接受他人的觀點。
當然,教師還應隨時注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例如除了引導學生表述完整的句意外,更要允許他們使用不同的數(shù)學語言和方式,甚至借助夸張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再次,恰當利用學生主體意識,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其思維的深度和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交流的效果。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時,經常是為了完成預設的目標,剛提出一個問題后,就讓學生開始交流,而學生由于缺乏對問題的深入思考,交流必然會停留于表層。因此,教師在課堂上,首先,應盡量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在參與交流前有一個獨立思考和驗證的過程;其次,還要讓學生隨時都以“主角”的姿態(tài)和信心參與交流,以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其次,要根據(jù)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內容,積極選擇諸如同桌交流、小組交流、全班交流、自由交流、自我選擇伙伴交流等多種交流方式,創(chuàng)設自由、開放的交流情境,使學生更好地相互溝通與理解。
例如,在進行“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教學時,可以設計一個開放性的練習:“給你一根長31.4厘米的繩子,把它圍成一個長方形、正方形、圓,你覺得它們的面積相等嗎?”根據(jù)以往教學經驗,剛開始許多學生只是從直覺上猜測面積應該不同,這時如果教師注意加以啟發(fā),學生自然而然地會產生親自驗證的想法,教師可以順勢引導學生各顯其能,有的計算、有的用繩子圍,最后都證實了自己的猜想:圓的面積最大。接著再組織學生采用先小組交流、再全班討論的形式總結出規(guī)律:當周長相等時,圓的面積最大,正方形面積大于長方形面積。至此,本段教學過程并沒有結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繼續(xù)思考“如果三個圖形的面積相等,那么周長是誰最大”的問題。當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之下不斷自主探索新問題的時候,他們的思維一定閃現(xiàn)出更多創(chuàng)新的火花。
綜上所述,有效的課堂交流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它不僅是關注知識的教育,更是崇尚智慧的教育。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數(shù)學提供了一種有力的、簡潔的、準確無誤的交流信息的手段”,教師應更多的關注學生課堂交流意識與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提高課堂交流的有效性,促進學生數(shù)學素養(yǎng)的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