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高中教材中的重要部分,又在高考中占19分的分值,所以文言文是不容小覷的。在高考復習之際,特為高三同學總結(jié)歸納2014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及策略。希望對2014屆高三考生在備考中有所幫助。
一、考綱解讀
1.理解 B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3)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
(4)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2.分析綜合 C
(1)篩選文中的信息。
(2)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二、近幾年全國高考卷文言文試題特點
(一)選文特點
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一直選用人物傳記類散文作為測試材料,從1994 年到2013 年,高考全國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一直是人物傳記,相對而言比較穩(wěn)定。
以近三年全國卷為例,2011年節(jié)選自《宋史·何灌傳》,2012年課標全國卷節(jié)選自《宋史·蕭燧傳》,2013年節(jié)選自《舊唐書·李揆傳》。
文章相對完整、相對獨立,篇幅在600—700字之間。史傳類文章無非記人(一人多事)。結(jié)構(gòu)特點是:人-簡歷-性格特點-事件①-事件②……結(jié)局有時還有后人的評論。
從命題角度看,所有考點全部來自高中語文教材范圍,來自考試大綱中規(guī)定的常見的文言知識,所謂立足于課內(nèi),選材于課外。
(二)設(shè)題特點
以近三年全國卷為例,文言文試題分為兩種類型:選擇題(3道共9分)和主觀翻譯題(2道共10分),其中三道選擇題測試角度也很固定,分別是實詞考查、信息篩選、分析概括題。
1.實詞考查題:
2013年: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而家于鄭州,代為冠族 代:世世。
B.少聰敏好學,善屬文 屬:撰寫。
C.深昧求賢之意也 昧:冒犯。
D.經(jīng)籍在此,請恣尋檢 恣:任意。
從近三年高考試題可知,實詞考查以常見的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為主,重點考察實詞的語境義。
2、信息篩選題
2013年:一下各組句子中,全部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組是(3分)
①獻書闕下,詔中書試文章 ②自此頗承恩遇,遂蒙天用 ③遂制罷羽林之請④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 ⑤奏為試秘書監(jiān),江淮養(yǎng)疾 ⑥入拜國子祭酒、禮部尚書
A.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從高考題來看,信息篩選題題干指明傳主的某一方面的特點,題肢由6個從文中抽取的句子組成,備選項各為三個句子,要求選出全部符合要求的一項。從設(shè)誤特點上,6個句子其中有2-3句不合要求。
3.分析概括題
2013年: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李揆自幼好學,入仕后美名上聞。他出身顯貴人家,聰明敏捷,好學上進,開元末年步入仕途。他主張考查進士務必選拔有真實才能的人,受到廣泛好評。
B.李揆有遠見卓識,上疏得到認可。當時京城治安混亂,盜賊殺人,李輔國請求選羽林軍以備巡視。李揆引西漢舊事說明,如羽林警夜則難以應付突然之變。
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們非議。他在相位時,論及大事頭頭是道,卻熱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呂諲地位超過自己,密令捏造呂的過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D.李撰與元載交惡,仕途遭遇坎坷。他自恃門望高貴,鄙薄元載出身寒微,元懷恨在心。元登相位后,對他報復,致使他全家衣食無著,在各州飄泊十多年。
此題概括評價中心思想或表達技巧及作者的觀點。
4.句子翻譯
2012年: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今賢否雜糅,風俗澆浮,兵未強,財未裕,宜臥薪嘗膽以圖內(nèi)治。
(2)燧謂:“東西異路,不當與,然安忍于舊治坐視?”
要求翻譯的句子文言現(xiàn)象較為集中,涉及實詞理解、虛詞意義與用法、句式及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現(xiàn)象。
這四題的安排順序是從點到面,從小到大,從個別的字詞語句文段到全文內(nèi)容的理解,每一題都要結(jié)合語境從文中找答案。學生一般的做法是,先閱讀一遍文章,然后對照原文按照題目順序一個一個做下。這樣,不僅浪費了學生的很多時間,糾纏于選文字詞句的理解而不得要領(lǐng),而且也違背了人們認知事物時從面到點,從粗到細的規(guī)律。
三.應對策略
第一步:利用信息
1、讀信息篩選題題干——定中心
此題思路是把文中表現(xiàn)人物某一方面特點的若干信息抽出來,讓考生辨析,據(jù)此可判定文中寫的是什么樣的人物,有怎樣的性格或品質(zhì),或行為有何特征等。
做題時,先閱讀這個題目的題干,2013年:“全部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組”。通過這題我們就知道這篇文章的人物及人物“深受朝廷的器重”。帶著這個中心去讀原文,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2、讀分析概述題選項——粗略了解文章內(nèi)容
此題所給選項是命題人對文意的概括,其中雖有一項“不正確”,卻有三項是正確的,這正是給我們整體把握文意的提示,它對人物、對全文內(nèi)容、對事件的分析都十分清楚明了。所以先讀了此文。就相當于讀了譯文之后。再去看原文。事半而功倍。
第二步:節(jié)節(jié)劃讀——理清文章脈絡(luò)
帶著“何人”、“何時何地做何事”、“結(jié)果”、“為什么”等問題對文段用心地默讀文章,以“事件”為依據(jù)對文章分層,理清文章思路。遇到實在不懂的字詞,不必著急,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放放先讀下文,也許過后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推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題目中去找答案。
第三步:讀題目,定答案
1、文言實詞題:帶進原文
選項中給出的解釋,可代入句中,結(jié)合上下文,通順就對不通就錯,反復印證。要特別注意詞的多義、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偏義等文言現(xiàn)象。
2、信息篩選題:細究題干
先分析題干要求,要選出錯誤的還是正確的選項等等。先找不能表現(xiàn)題干中要求的任務性格的選項,用排除法選擇。特別注意誰的什么性格。如2012年:“表明蕭隧格盡職守的” ①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論\"官當擇人,不當為人擇官\" ③有所依憑,無善狀,隧皆奏罷之 ④若恃小康,萌驕心,非臣所知 ⑤官鏹不滿三千,隧儉以足用⑥為請諸朝,發(fā)太倉米振之 A. ①③⑤ B.①④⑥ C. ②③④ D.②⑤⑥
①表現(xiàn)他的不畏官不阿諛,那我們先把有①的排除。⑤表現(xiàn)他的勤儉節(jié)約,把有⑤的排除。⑥表現(xiàn)他體恤百姓,也可排除。那就可以很輕松的得出正確答案C。
3、分析概括題:理解文意,按圖索驥
抓住人、時、地、事四要素,弄清楚哪些人做了哪些事,對誰做的,何時、什么情況下做的,人物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等等。通常選項中的錯誤都出在這四要素的混淆上。如2012年:A.蕭燧天分很高,為官不畏權(quán)貴。他自幼能文,進士及第后進入仕途;其時秦檜當權(quán),與其親黨密告蕭,要他主持秋試錄用其子秦熺,遭到蕭的拒絕。 答案為A。秦檜的親黨(不是秦檜與其親黨)秘密告訴蕭燧,說他一定會主持秋試。在原文中找到與選項對應的區(qū)域,比照兩者之間有無異同。
4、文言翻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古文的翻譯總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之中,要譯出原文用字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同原文保持一致。意譯,則是根據(jù)原文表達的基本意思來進行翻譯,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實。
如2012年翻譯:今賢否雜糅,風俗澆浮,兵未強,財未裕,宜臥薪嘗膽以圖內(nèi)治。
譯文:如今有德才和無德才的人混雜一道,風俗澆薄虛浮,兵力未強,財力未富,應當臥薪嘗膽以求國內(nèi)安定太平。
要注意實詞“賢否”“宜”“圖”,虛詞要注意“以”。這些就是關(guān)鍵點,也是得分點。
燧謂:“東西異路,不當與,然安忍于舊治坐視?”
譯文:蕭隧說:“東部西部不屬同路,按說不該給糧食,但哪能忍心對原管轄地區(qū)不管不問呢?”
這句要注意實詞:“與”“舊治”“坐視”,虛詞要注意“安”“于”,還要注意倒裝句狀語后置。
閱卷老師是盡量給考生找分,所以我們就要把這些關(guān)鍵點翻譯出來,按點給分。寧可錯也不能空呀!
以上幾點是完成文言文題的一些方法和技巧。雖然不是靈丹妙藥,但是,如果考生在充分的知識積累后,運用這些技巧,19分的題至少能為自己掙得16分以上,在語文這一課上立于不敗之地,為自己的理想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