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4年開始全面實施新課程,教師經(jīng)歷了很大的變革,在課堂教學上仍然很難扭轉傳統(tǒng)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的束縛,一時還很難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尤其是探究式教學的實施,由開始嘗試到初步運用,要經(jīng)歷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有效課堂教學 探究式教學
《生物課程標準》將科學探究列為十個一級主題中的第一個,貫穿于所有單元之中,其主旨是以科學探究為突破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然而,實現(xiàn)這一轉變,對教師來說是經(jīng)歷一場很大的變革。從2004年開始全面實施新課程。雖然在這之前教師多次參加通識培訓和學科培訓,但真正實施起來仍然很難扭轉傳統(tǒng)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的束縛,一時還很難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尤其是探究式教學的實施,由開始嘗試到初步運用,要經(jīng)歷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
1 探究活動中出現(xiàn)的問題
探究:“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時,學生熱情很高,點燃花生種子加熱試管中的水,測量水溫……但該做統(tǒng)計和數(shù)據(jù)分析時,學生的注意力往往停留在擺弄種子或實驗裝置上,使繼續(xù)探究出現(xiàn)了困難。教師不得不一步一步領走下去才完成實驗,或者是不了了之結束了實驗。還有一些,如“觀察與思考”、“資料分析”等探究活動,實施的過程很多時候都走了樣兒,變成了談話加講述式的教學,達不到探究活動應有的效果。
類似上述的問題是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這不難看出,學生的活動一度處于盲目的狀態(tài),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探究。究其原因,應該說是教師對探究活動的組織出了問題,沒有對活動進行正確的引導和調節(jié),對探究式教學策略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沒有系統(tǒng)的實施計劃和能力培養(yǎng)梯度。
曾經(jīng)有學者提出: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教學途徑多種多樣,但探究性學習是最好的教學策略、方式之一。從科學的本質出發(fā),倡導探究性學習正符合科學本身的特點。探究應成為生物課的主要學習方式。既然如此,如果探究活動不能保證其有效性,那么教學效果就會受到影響。
初中階段的探究活動是指引導和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親歷科學的過程和方法、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的各種活動,是在活動中學科學,“做科學”。探究性學習,有利于知識的建構,有利于技能和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科學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的形成,特別是在探究活動中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培養(yǎng)實踐能力,使提高全體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目標落到實處,并為不同潛質的學生提供了選擇和發(fā)展的空間積機遇??梢哉f,經(jīng)歷探究過程以獲得智能發(fā)展和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建構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探究學習要達到的三個目標。人教版生物學全套教材的探究共21個,其中七年級上、下冊各6個,八年級9個,其他的探究活動也有15類共計175個??梢娖浔壤?。這些探究活動如果只停留在知識的學習水平上,探究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新教材的設計意圖就很難落實。因此,在實施新課程中怎樣達成探究式教學的有效實施,確實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2 探究活動的有效性
《生物課程標準》指出:生物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學習的目標,也是學習的方式。親身經(jīng)歷以探究為主的探究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途徑。生物課堂教學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快樂,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tài)度,了解生物科學發(fā)展的歷史。
學生在經(jīng)歷探究活動后,獲得了進步和發(fā)展,才能說明探究活動有效。怎樣做才能讓探究活動更有效呢?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2.1 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想法
以往我們的備課,關注的多是教的思路,很少去關注學生的思路,在探究活動中,學生的思路是不容忽視的,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背景,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不同,面對同樣的問題,他們的想法就可能不同,他們在面對和教師同樣的問題的時候,究竟是怎樣思考,并怎樣探究的?他們原發(fā)性的探究軌跡是什么?這往往是教師所不了解的。為了落實新的課程理念,更好地指導教學,學校提倡教研員上課時間,我在進行“流動的組織——血液”教學前,對學生進行調查問卷時就發(fā)現(xiàn),學生所關心的問題與我備課的主體思路相去甚遠,他們關心的是:“如何測血型?”,“血液是怎樣形成的?”,“‘血型決定性格’是怎么回事?”,“自己留的血能喝嗎?”,“白血病是怎么回事?”等問題。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往往提出很多教師意想不到的問題,這時,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傾聽學生的想法,靈活引導,更好的指導學生,會使學習活動變得更有效。
2.2 提高組織探究活動的技能
開展探究活動,課堂的開放性增大了,學生活動比其他的教學形式更難于控制。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控制課堂教學的方向。教師的控制能力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技能,同時也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準備是否充分,考察教師的應變能力,需要教師有更高的技巧控制課堂的發(fā)展。
2.3 對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求更高
備課要備學生,備學生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更好地發(fā)揮課堂上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不同的情況下,學生需要什么樣的幫助?學生從什么角度思考問題?他們能提出什么問題?課堂上能解決什么問題?怎么解決?對類似的問題,教師都應該清楚,這樣才能做到真正關注學生,真正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探究活動中,尤其需要教師的主導作用,“導”得好,學生才能“動”得好,才能實現(xiàn)探究活動的目標。
3 探究教學的有效實施
探究的有效性,實際上就是要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有效引導學生開展自主的探究活動,再學習活動中培養(yǎng)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達到探究教學有效,教學中應注意做到:
3.1 讓探究的問題引起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只有想學習,才能主動參與進來。教師應充分挖掘教學內容本身的興趣,還應注重開發(fā)課程資源,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及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入手,自然地吸引學生探究,并激勵他們保持探究的熱情。
3.2 探究的任務必須明確
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探究目標,明確所要學習的內容,這樣,學生知道自己學什么和應該達到什么程度,才會有意識地主動參與。一些教師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造成學生暈頭轉向,不知從何入手,何時罷手,浪費了很多時間。教師對探究活動的設計,各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性要明確,使學生能有的放矢,大膽參與。
3.3 創(chuàng)設恰當?shù)那榫?/p>
探究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是需要有相應的情境作基礎的。新教材的設計就創(chuàng)設了很多適合探究的情境。教學中,教師也要以教材為范例,學會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解決問題的欲望。如講“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探究兩棲動物的發(fā)育特點;呈現(xiàn)正常生長的盆花和病態(tài)的盆花,探究植物生長對無機鹽的需求,聯(lián)想日常生活中見到的類似現(xiàn)象,討論無機鹽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我在“流動的組織——血液”一節(jié),增加“觀察血塊”的實驗,探究血液顏色的變化,明確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為下一課的學習作鋪墊;在“合理營養(yǎng)與飲食健康”一節(jié)課,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判斷自己的飲食是否科學?如何改進?設計“一日三餐”的合理食譜,將學習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聯(lián)系深生產(chǎn)、生活實際科學探究并設計方案,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3.4 問題的設置要有梯度
在常規(guī)的教學中,也經(jīng)常用到探究式的教學方式,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純思維探究,不需要學生動手做實驗,是一種思維探究的過程。教師提出的問題一定是經(jīng)過充分準備和思考的問題,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中,要有問題串兒,難度逐漸遞進,在思維方法上要有邏輯關系,這樣,才能保證學生持久的探究學習興趣。
總之,探究教學是一種理念,應該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但探究不是生物課堂唯一的學習方式,不同的學習內容,其適切的學習方式也不同,關鍵是我們要靈活恰當?shù)剡\用。新課程理念的落實,需要我們不斷地在實踐中感悟、總結、提煉,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我們的教學也更加趨于完善。
【參考文獻】
[1] 《生物課程標準解讀》2011年北京師范大學版
[2] 《陜西教育》(教研版)2013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