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是對學生進行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個性的工作。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必須遵循教育對象的心理特點,掌握學生的聽課動機,并有效地激發(fā)動機,才能有的放矢,收到實效。所謂動機,是推動人們進行活動的內部動力。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也是決定學生學習成效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說來,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聽課動機不外乎物質性動機和精神性動機兩種。具體說來有以下幾方面:
1 激發(fā)興趣,調動學習熱情。
求知心理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也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根本動力。人們?yōu)榱苏J識世界、改造世界,也為了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總會產生獲得知識的內在欲望。特別是青少年更是對他們所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總想知道更多的東西,求知欲旺盛。隨著年級的升高,他們也逐漸形成了某種興趣,興趣是一種傾向于注意認識某種事物和研究某種事物的一種心理活動,是學生求知的積極性中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因素。在興趣的支配下,學生更能集中注意力專心聽課。
2 確定目標,明確學習的方向。
人們常說:“理想是一盞啟明燈,指引人們前進的方向?!蓖瑯釉趯W生中,特別是小學高年級階段,他們的學習動機往往是為了個人將來的遠大前途,為了祖國和人民的明天,為四化做出貢獻等等?!爱斂茖W家、作家……”是他們對未來的朦朧憧憬。當然,目標是多種多樣的。對小學生來說,除了要用遠大的目標來激勵他們認真聽課以外,還要特別注重用淺顯的目標來指導他們的學習。當“三好生”,獲得老師和家長的表揚和鼓勵,趕上某個同學,為了班級的榮譽等等,這類目標往往更能對他們發(fā)揮直接作用。
3 營造氛圍,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
師生關系良好,學生對教師的喜愛也是促進學生認真聽課的重要因素,是有效地進行教育活動的必要條件。良好的師生關系,特別是師生之間融洽的情感關系,能使師生親密合作,造成愉快的情緒氣氛,成為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內驅力。也就是說,它促使學生樂于接受教師的影響,對教師所教的課程產生興趣和愛好,完全消除了恐懼、焦慮等心理負擔,主動性、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發(fā)揮。
5 主體主動,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教育活動是一種雙邊活動,教育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相對于“物”的因素來說,都是教育的主體因素。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往往把學生看成是知識的接收器,力求通過教師、家庭以及外部環(huán)境的種種因素對學生施加影響甚至壓力,學生學得被動、消極,甚至還會產生厭學的情緒。殊不知,學生具有自主性,他們是活生生的個體,他們有自我意識,有自尊心,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在他自己能夠完成某一活動或行為時,不希望別人包辦、代替,不希望受到過多的管束。如果將學生看成學的主人,充分調動其主動精神,教學活動就會有質的飛躍。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發(fā)現(xiàn),在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情況下,學生會聽得特別認真,效果特別好;而死氣沉沉的課堂,學生走神的也特別多。主體意識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要求之一,而在主體意識支配下,學生的主動學習是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條件。
結合上面種種情況,教師應積極加以利用和激發(fā),具體措施包括:
⑴ 教師必須設法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首先,要進行學習目的教育,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意義和價值,使他們逐漸知道他們的學習對國家,對社會,對自己具有重要意義。其次,要明確每節(jié)課的具體目的和意義,以誘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并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全體學生的實際,分層指導區(qū)別對待,力求使每個學生的求知欲得到更大程度的滿足。
⑵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首先,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師生觀,認識到學生是具有獨立人格和主觀能動性的個體,師生關系應該是民主平等的關系。教師應該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公平的、理智的對待學生,以發(fā)展成一種心理相容、愛生尊師的良好師生關系,使學生樂意聽教師的教誨。其次,教師要善于利用“暗含期待效應”,通過各種暗示的方式,有意無意的向學生透露教師對學生的期待,以觸動學生的心靈,對學生產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動力,引起學生對教師的教誨作出積極的反應。
⑶ 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學業(yè)務水平。提高教學業(yè)務水平,形成學生喜愛的教學風格,力求做到民主、通俗、幽默、知識豐富,教學方式多樣。利用新的內容、觀點、教具和板書引起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各種感官處于最活躍的狀態(tài),以最佳的心理準備與心態(tài)投入學習。
⑷ 教師要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lián)系和溝通。與家長加強聯(lián)系和溝通,了解學生在家里的表現(xiàn)和學習狀態(tài),并與家長協(xié)調關系,共同監(jiān)督、教育學生,這樣才能更好地教育學生,促進學生健康地成長。同時,讓大家懂得如何尊重父母的勞動成果,并將此轉化為學習動力,才無愧于父母付出的血汗。
⑸ 讓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在參與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滿足學生的表現(xiàn)欲,從根本上使學生積極投身到課堂教學中去。第一、為他們創(chuàng)設同等的學習氛圍,真誠關注和幫助每一位學生,給他們以愛心、關心、信心和耐心,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第二、允許學生在學習過程出現(xiàn)錯誤,允許學生發(fā)表不同的見解,不能一切用成人的思維方式和觀點替代學生的觀點。擺出一副盛氣凌人的架勢,對學生不屑一顧,勢必會使學生對老師敬而遠之,產生緊張焦慮心理。教師要精心設計練習,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適時引導總結,引起“成就”意識;即時評估反饋,滿足“好勝心理”。第三、采用啟發(fā)式和討論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鼓勵學生踴躍發(fā)言,提出一些不懂的問題,以積極的態(tài)度和方式評價學生的發(fā)言;正確對待學生的“插話”、“岔話”;熱愛創(chuàng)造型學生,重視他們的“幻想”,培養(yǎng)他們逐步養(yǎng)成發(fā)散性思維的習慣。四、教師在集體教學活動中,要注意將傳授知識與指導自學有機地結合起來,養(yǎng)成自學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