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哪一版本的教材,由于受時間、地域和學生實際情況的限制以及文本教材本身的局限,同時也因為編寫者并非也不可能是圣賢,編寫的教材也不可能十全十美。由于高中政治教材理論性較強,而有些內容的編排并不適應某一類中學生的思維方式,對于那些綜合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較差的學生而言,傳統(tǒng)的照搬照抄的教學方法,會讓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厭學的情緒。因此,教師在使用教材時不可能也不應該完全照搬,而必須根據(jù)現(xiàn)實需要進行變通和調整,尤其是要遵循學生的認知結構去處理。
1 對于思想政治課教材使用處理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
1.1 動機任務化:一些教師把上課當成是政治任務,是完成工作而已,并不是當作自身的事業(yè)來做,不考慮自身專業(yè)發(fā)展和學生有效學習的愿望。每天就是上完幾節(jié)課,工作就結束,壓根兒沒考慮要對教材內容結構進行必要的處理編排。
1.2 過程機械化:由于這些教師把上課當成一種任務,所以很少去研究教材,更不去研究自己學生的原有相關基礎、認知能力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完全按照教材中的編排順序一五一十的照本宣科地講解下去。
1.3 結果低效化 :由于上述兩個原因,原本就比較枯燥乏味的內容,再加上老師毫無創(chuàng)新的教材處理和教法,讓學生感覺更加的乏味,對思想政治學科更加沒有興趣,無法理解課本中那些比較抽象的概念和理論,進入學而不明白,背而記不住,避而遠之的狀態(tài)。
下面筆者結合自身實踐和他人的經驗,對提高教材使用編排能力的相關問題談一些想法。
2 從實例淺談新教材內容結構的變通策略
對教材內容結構的處理總的要求是兩個字:變通。學生的認知結構是由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如果學生沒能建構起這種知識體系和結構,腦海中只是一些零亂的知識點,往往就會出現(xiàn)今天學,明天忘,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xiàn)象。這就要求教師對教材內容必須進行系統(tǒng)化、網絡化的處理,善于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2.1 鉆研吃透教材,幫學生形成本框題的知識網絡,強調連貫性。
通常我們政治學科一課時的內容是一框,由幾部分組成。教師應當鉆研教材,吃透教材,幫學生形成本框題的知識網絡。例如,高一《經濟生活》中第三單元第八課《財政與稅收》中的第一框內容:國家財政,教材的編排是先介紹什么是財政、財政的實現(xiàn)方式,接下來是財政的作用,再是財政的收入與支出及兩者之間的三種關系。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編排,一是感覺內容缺乏一定的連貫性,因為財政的作用是通過財政的收支方向、結構來實現(xiàn)的。財政的收入和支出放在財政作用的后面感覺有點顛倒秩序的感覺。二是完全按照教材的編排上課缺乏新意,對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利。所以我在上這節(jié)課時作了調整,我把財政的收入與支出放到財政的作用的前面,然后推出財政的作用,感覺順理成章。知識網絡如下:
這樣的知識網絡一方面學生感覺簡單精煉,容易理解課本的總體知識結構,并且容易記憶;另一方面他會感覺到新鮮,對提高學生的興趣有利。
又如,在《政治生活》第三單元第六課《我國的政黨制度》中第二框內容: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 執(zhí)政為民,教材的編排是先是\"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接下來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后是\"實現(xiàn)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研究了教材后,發(fā)現(xiàn)\"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是通過\"把實現(xiàn)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來體現(xiàn)的,所以在具體操作時我把順序進行了調整,從學生的反映來看,效果還不錯。
2.2 聯(lián)系新舊知識,編織關系網,強調一體性 。
一方面,知識本身都有自己的內在邏輯關系,新知識往往是舊知識的發(fā)展與延續(xù),所以可以將內涵相同或相容的概念、原理進行類比,尋找邏輯層次,尋其內在聯(lián)系,組成新舊信息鏈接,編織關系網。我曾經在一篇文章《淺談\"二期\"課改下對思想政治課新教材的加工與處理》中看到,筆者在\"我國外交政策\"的教學設計中設計了一個片段,即片段4\"知識大串聯(lián)\",讓學生根據(jù)第七課所學過的知識,以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為主線,將相關知識組成信息鏈接,編織關系網。如中國對聯(lián)合國事業(yè)的重要貢獻,中國如何應對國際競爭與合作,中國政府對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張,中國對世界格局多極化的態(tài)度等。筆者用知識大串聯(lián)的形式,以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為中心,把以前學過的與此相關的知識點全部串聯(lián)在一起,使學生很快在腦海中形成信息鏈,從而迅速、正確地把握宗旨的內涵和意義,并且避免了重復講解,提高了課堂效率。
另一方面講解新知識時,還要注意為以后的學習作好鋪墊,注意內容之間的銜接。例如我在《政治生活》第四課《我國政府受人民的監(jiān)督》中的第一框\"政府的權力:依法行使\"中我利用重慶彭水詩案讓學生們深刻地感受到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在這基礎上,我向學生們繼續(xù)提問\"那么為什么在我國腐敗現(xiàn)象總是禁而不止呢,我們又該怎樣反腐敗呢?\"同學們的答案五花八門,但歸納起來就兩個方面,其一是政府的自身建設,其二是外部的制約,同學們都想到了公民的監(jiān)督,這為學習下一框內容\"權力的行使:需要監(jiān)督\"作好了鋪墊。
2.3 統(tǒng)觀全書,編制知識網絡,提高整體性。
處理教材時不僅本框內容要作適當?shù)恼{整,甚至整一框題在全書中的位置也可以調整。
例如《政治生活》中第一單元講的是公民的政治生活,第二單元講的是政府與公民的關系,第三單元講的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第四單元講的是當代國際社會和中國的外交政策。在第一單元第一課中的第三框題是《政治生活:有序參與》,我讀了整框后發(fā)現(xiàn):本框題主要講了兩大問題,一個是當代中國人的政治生活有哪些主要內容,另一個是怎樣參與政治生活,簡單說就是政治生活是什么,怎樣參與政治生活兩個問題。書中介紹的政治生活的內容包括五個方面:
第一,行使政治權力,履行政治性義務;
第二,參與社會公共管理活動;
第三,參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第四,關注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理念。
在這五個方面中,第一條是教材第一課中的內容,即公民的政治性權利和政治性義務。
第二條中的管理既有公民的管理也有政府的管理,公民的管理位于教材中的第二課,政府的管理位于教材中的第三、四課。
第三條中講的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主要包括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政黨制度、我國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等,而這些民主制度又主要位于教材中第三單元的五、六、七這三課。
第四條講的是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位于教材中的第四單元的八、九這兩課。
第五條講的是學習政治生活要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理念。
從上面就可以看出,這五方面分別與課本中的四個單元一一對應。所以我在上這本書的時候,并沒有按照教材的編寫那樣,在第一課的第三框的時候來上這塊內容,二是放到整本書的最后,在學生學完了整本書之后,告訴學生整一本書都在介紹我們公民怎么參與政治生活,參與哪些政治生活,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相對比較容易理解。
3 教材內容結構使用編排對學生學習和教師成長的作用
3.1 教師遵循學生的認知結構,為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而適當?shù)卣{整教材的內容,對學生學習有兩個好處:一方面,引導學生形成嚴謹?shù)闹R網絡,增強對整框、整節(jié)、甚至整本書的理解,從而增強記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結構意識,盡力憑借自身努力構建知識框架。
3.2 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研能力。關注教材,研究教材,提高教材使用編排能力,是教師提高教學能力的一項基本功,是教師提升自身素養(yǎng),提高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注重教材內容結構的設計,必然要求教師全盤通讀教材,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在這個過程中,就會對教學中的其它問題進行研究,因而帶動教學成績的提高,使教師體會到教材內容結構的處理帶來的種種惠澤,從而實現(xiàn)教師理念的深刻變革和自身發(fā)展,從\"要我做\"變成了\"我要做\",促進了教師自身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