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改革帶來了新理念:在美術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游戲的形式和特點,將其引入課堂教學之中,使之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借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愛學、樂學。在美術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在學習中應用,就必須是否具有必要性;是否體現學科性;是否體現適合性;是否具有健康性;是否體現拓展性;是否注意靈活性。
【關鍵詞】必要性 學科性 適合性 健康性 拓展性 靈活性
課堂游戲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游戲的形式和特點,將其引入課堂教學之中,使之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借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愛學、樂學的一種教學方式。目前課堂游戲被廣泛地應用與學校美術課堂教學之中,正改變著傳統(tǒng)課堂教學沉悶單一的狀況。但在教學實踐中,出現了“程式化”、“形式化”,曲解課堂游戲教學性質的苗頭。對此,我想結合以下幾則美術課堂游戲教學實例談談自己的幾點想法。
1 是否具有必要性
游戲是學生喜愛的活動方式,一般參與積極性都很高。但課堂游戲作為一種教學方式重要的不僅僅是學生外表的活躍,而應該從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的需要出發(fā),充分考慮游戲活動是否能達到實際效果,然后在根據教學的整體安排來確定合適的游戲內容和活動方式,從而達到優(yōu)化教學的目的。
例如:小學美術第二冊《小動物和媽媽》的重點之一是了解小動物跟媽媽在一起的幸福情景。課文用一則小故事《小蝌蚪找媽媽》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考慮到學生對這個故事聽過或看過,如果以講故事或看錄像的方法,難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而且比較費時。所以,教師采用了游戲的形式來進行教學。首先,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了一個春天的池塘里小蝌蚪將要去找媽媽的情景;接著,通過學生扮演小蝌蚪,教師扮演各種動物的方式,用簡潔的對話演繹體驗故事情節(jié);最后,讓學生講一講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途中碰到哪些動物。通過這個師生共同參與的故事表演游戲,不僅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更主要的是使學生對最后小蝌蚪找到了媽媽后幸福的場面有了深刻的印象,從而為這節(jié)課的學習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顯然,教師采用游戲教學正是出于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的考慮,保證了它的實際教學效果。假如它的教學效果收效甚微,或者采用其他簡便的方式也能達到相同甚至更好的效果,那么,這一課堂游戲也就失去它的存在意義了。所以,我們在選擇游戲教學時必須充分考慮它的必要性,從而體現出它應有的教學價值。
2 是否體現學科性
既然游戲活動是從屬于課堂教學整體的,就不能游離于課堂教學的目的和內容之外,美術課堂游戲應該具有自身的學科特色。
例如:在上小學美術第八冊《乘涼晚會》一課時,針對現在城鎮(zhèn)中的孩子對乘涼晚會體驗不深,因此,教師設計了“演晚會”的游戲環(huán)節(jié)。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了一個星月閃爍的夏夜情景;接著,教師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合作演乘涼晚會,邊演邊觀察人物動作、表情等;最后,請表演生動的同學擺造型,讓其他同學再次觀察,教師作速寫示范畫幾種典型的動態(tài)。這一游戲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不僅使學生群情激昂,表演了丟手帕、吃西瓜、演唱會等一個個生動有趣的乘涼晚會活動,體驗了晚會的樂趣,更主要的是游戲本身就是一個造型活動,讓學生在游戲中觀察到了人物的動態(tài)、表情等特點,積累了形象素材,為解決本課的造型難點作了鋪墊。
可見,只有與科學內容有密切聯系的游戲活動才能真正服務于課堂教學,然而在實踐中我們經常會出現游戲活動與教學內容缺乏內在聯系的情況,或牽強附會,或為游戲而游戲,結果不是泛泛而過,就是亂哄哄的嬉鬧,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失去了游戲的教學意義。
3 是否體現適合性
只有適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貼近學生生活的游戲內容及活動方式,才能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
課堂游戲是因課而宜,因人而宜的。然而在實踐中教師往往容易忽視自身認識事物的角度以及活動興趣與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一廂情愿的設計游戲內容和活動方式,經常出現游戲內容過于成人化、游戲方式過于程式化的情況,難以真正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其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教師就應該經常置身于學生之中,了解他們的生活、興趣和愛好,才能找到真正讓學生感興趣的游戲內容和活動方式。同時還應該盡量找一些能同時適合男、女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的游戲題材,讓全體學生都能積極投入到游戲活動之中。
4 是否具有健康性
任何一種教學行為都必須考慮是否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問題,課堂游戲教學也是如此,但在教學實踐中不乏有教師會采用一些新奇、刺激的內容來吸引學生。
例如:在上小學美術第一冊《大魚和小魚》一課時,有教師就采用了鯊魚食人的故事作課堂導入,并當場做了實驗,即觀看大魚吃小魚,以吸引學生的興趣,隨后再讓學生表演模仿各種“魚”的游戲,學生們都爭著模仿“大鯊魚”,撲向對方,相互推搡爭吵,不得不草草收場,結果不但教學效果不理想,而且還給學生幼稚的心靈留下了可怕的陰影。
可見在安排游戲活動的內容和方式上我們不能只著眼于激趣,同時也應該考慮它是不是健康向上,會不會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在游戲教學中我們不能忽視對學生道德行為的正確引導,應該選擇一些健康向上的內容和方式來進行課堂游戲,決不能把暴力、血腥等不健康的內容引入游戲中。
5 是否體現拓展性
課堂游戲除了對課堂教學內容學習和運用外,還應該注意對其他相關知識、技能的學習和運用。
例如:在小學美術第二冊《我們的動物樂園》一課中,教師首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愛的動物進行導入,接著了解各種動物的聲音、動態(tài)以及它們生活在什么環(huán)境,指導學生畫動物、做動物,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創(chuàng)建動物樂園游戲活動,學生們此時興致盎然,教師突然說:“如果我們能在真的動物樂園里面看到這么多動物該多好??!可是現在很多動物越來越少了,有的甚至瀕臨滅絕了……”。于是,學生們就自發(fā)地開始了“為什么動物會越來越少呢?”、“我們應該怎樣做?”的討論,教師又不失時機地強調了保護動物的常識,最后學生們在游戲中不但享受了創(chuàng)造動物樂園的樂趣,了解了動物各方面的知識,同時還引發(fā)他們對保護動物問題的思考,接受了一次很好的環(huán)保教育。
實踐證明,在游戲興趣的驅使下和游戲氛圍的作用下,學生們就會更樂于對游戲教學內容相關知識技能的學習,更勤于對游戲活動所產生的相關問題的思考,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游戲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挖掘游戲活動的內涵,拓展游戲活動的外延,讓學生能夠在快樂的情境中順其自然地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技能,形成優(yōu)良的品質。
6 是否注意靈活性
課堂游戲重要的不僅是教師事先的精心設計,更重要是教師能夠善于利用在課堂教學中所產生的各種游戲契機,課堂游戲應該具有很強的適時性和靈活性。
雖然課堂游戲還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然而在實踐中它正被逐漸地模式化,經常出現類同的游戲內容、游戲方式以及游戲評價,因此類同的游戲活動多了也會失去吸引力。為此,我們應該跳出課堂游戲教學形式化的誤區(qū),充分考慮游戲活動的適時性和靈活性,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應該采取不同的游戲方式,使游戲教學更為靈活。
其實,在本文開頭對課堂游戲的定義解釋中,我們就可以解讀出游戲教學的性質,以上幾點僅是我對其具體化的思考。記得有位教師曾打過一個比喻:“如果說課堂游戲猶如一道佳肴,那么,既好吃又具有營養(yǎng)的菜肴才有利于學生發(fā)育成長”。我在此還不厭其煩地復述這句話,正是因為它一語道出了課堂游戲的教學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