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言傳身教,學習中滲透,學校、家庭以身做責等方式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我們教育教學的有效途徑。更是社會都應關心和重視的一個重大教育問題。
【關鍵詞】小學生 行為 習慣
所謂習慣,是人經過一定的時間形成的慣常行為,是人們在較長的時間里養(yǎng)成的共同生活方式,習慣的基本含義應該是\"習以為常\"。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少若成天性,習慣成自然。\"也就是說,從小培養(yǎng)怎樣的習慣,成人后就會形成怎樣的品性。近代教育家葉圣陶也說:\"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正如我國兒童心理學家朱智賢教授所認為的,習慣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動化地去進行某種動作的需要或傾向、也包括思維的、情感的內容。因此,人自幼就應該通過養(yǎng)成性教育,去形成一種好的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人一生具有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將伴隨人的一生,無論學習還是生活,做人或處世,它都以一種無比頑強的姿態(tài)干預著你生活中的細枝末節(jié),從而主宰人生。毫不夸張地說,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是終身享用不盡的財富。
小學階段的孩子正是處于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做事先做人,人以德為本\",小學是以德育人的主陣地,我們把做人教育擺在首位,而做人教育對我們孩子而言就是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與教育。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每一個小學教師都十分關注的問題。行為習慣就像我們身上的指南針,指引著每一個人的行動??v觀歷史,大凡獲得成功的人,都是一些具有良好行為并長期堅持,養(yǎng)成習慣,形成自然??梢姡袨榱晳T對一個人各方面的素質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經調查,居住在我地農村的家長整體素質不高,一部分不識字,小學或初中文化的占多數,他們大多忙于生計,即使閑暇時也愿聚在一起打麻將、玩撲克,喝小酒等。家長們\"重智輕育\",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其他無所謂,更談不上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性教育,至此,孩子們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就突顯出來。孩子的習慣決定著孩子的明天,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如何培養(yǎng)農村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呢?下面就談談自己擔任班主任二十多年來的一些粗淺認識。
1 以身作則,師范習慣
蘇聯(lián)教育家加里寧說過:\"教師的世界觀、品行、生活、他對每一現(xiàn)象的態(tài)度,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全體學生\"。教師是學生心中的太陽,是學生的一面鏡子。學生的行為剛開始都是模仿而來的。一個有良好習慣的老師才能帶出一批有良好習慣的學生。 教師在要求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同時,自己也要養(yǎng)成良好的教學習慣,如果要求學生做作業(yè)時畫直線要用直尺,教師在講課時卻徒手在黑板上畫直線;要求學生寫正確規(guī)范的字,自己卻在黑板上龍飛鳳舞;試問,在這樣的教學下,學生什么時候才能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一個教師必須時刻檢點自己,他應該感到,他的一舉一動,都處在最嚴格的監(jiān)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沒有受著這樣嚴格的監(jiān)督。小學生的可塑性大,可變性強,他們很容易被自己經常接觸的事物形象所感化,進而逐步被同化,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教師應該給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榜樣,教師一直是學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總是自覺或不自覺的喜歡模仿自己的老師。也就是說教師對學生起了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師要給學生一個良好的形象,如若有不良行為同化了學生,那可真是有辱師德,誤人子弟了。因此,教師的一言一行,對于規(guī)范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至關重要。
比如,培養(yǎng)學生喜歡讀書的習慣,首先教師應發(fā)揮示范作用,要用師者的行為營造一種讀書的氛圍。學生經??吹浇處煂P闹轮尽⑴d味盎然地讀書,便會被教師的行為所感染。在課堂里,我們可以把書中精彩的片斷聲情并茂地讀給學生聽,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久而久之,教室里則彌漫著濃濃的讀書氛圍。我在教學中,為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我會在早自習時間安排學生讀書,同時,在教室設立圖書角,為同學們的課間、課外閱讀提供方便。圖書角的書主要發(fā)動同學捐贈,并定期進行更換。這一方法切實可行,其效果也非常明顯,孩子們愛看書的習慣在不自覺中逐漸形成了。要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本身的示范作用尤為重要。
2 注重細節(jié)、培育習慣。
俗話說:\"嫩枝容易彎也容易直\",加強小學生行為規(guī)范養(yǎng)成教育實為重要。他們年齡小,知識少,行為習慣正處在形成之中,要想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要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 不隨手丟垃圾,將垃圾丟到指定的位置,見到垃圾隨手撿起來,在校園內輕聲慢步的行走,見到老師主動行禮問好,上學衣帽整齊,佩戴好紅領巾,學習用品擺放,坐立姿勢端正,作業(yè)書寫規(guī)范,集會思想專注,認真傾聽別人的發(fā)言,放學路隊有序等,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都建立在種種良好的行為習慣之上的。
做為教師我們應該經常觀察自己的學生,善于找出學生中不良現(xiàn)象,然后用心研究,尋找根源,最后將不好的行為習慣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我們可以從學生接觸最多的群體或個人開始觀察。學生接觸最廣的應該是學生群體之內了,有許多學生經常會從電視上、家里、社會上等渠道而染上了一些不良習慣。如果不加以糾正就此縱容下去,除了對學生本身不利以外,勢必會影響到其他的同學。這時,班主任可找一個恰當的時間,用一個恰當的辦法,對\"癥\"下\"藥\",對他們進行\(zhòng)"改造\",讓他們改掉不良習慣。因此,教師的細心與否能夠影響學生習慣的形成。
3 學習滲透,培養(yǎng)習慣。
世界著名兒童教育家斯特娜夫人也曾指出:孩子的心是一塊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獲;播上行為的種子,就能獲得習慣的收獲;播上習慣的種子,就會獲得品德的收獲;播上品德的種子,就能得到命運的收獲。習慣教育越早越好,一個人從小養(yǎng)成的行為習慣會長遠地起作用,甚至會影響一生。對于低年級小學生來說,從一入學,就培養(yǎng)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是很重要的。如果培養(yǎng)得方法好,盡早形成良好習慣,不但有利于當前的學習,還將使學生終身受益。因此,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
就拿與我們密切相關的學習來說吧: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有些同學平時不刻苦、不用功,考試常常得不到高分;我們也能看到,有些同學雙休日只顧玩,把作業(yè)壓到星期日晚上才去做,開了夜車還做不好。其實,這完全是學習習慣和方法的問題。大家都知道,一個好的、科學的學習習慣和方法,能使我們既學得有效率,又學得輕松自在。而如果你不能養(yǎng)成好的習慣,上課不注意聽講,不踴躍發(fā)言,不鉆研難題,這些習慣不但不能提高效率,而且對你身心發(fā)展也會造成不利的影響。
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聯(lián)系實際,指導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有機的滲透讀書習慣、寫字習慣、聽的習慣、復習習慣、獨立作業(yè)的習慣、遵守紀律、尊老愛幼的習慣、熱愛勞動、熱愛健身的習慣等等。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化,形成習慣。因此,我們在學習時,最重要的是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好習慣,益終身,\"這樣一來,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4 加強監(jiān)督,強化習慣
小學生在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中有\(zhòng)"反復\"的特點,可以采用\"反復抓\"、\"抓反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它又是一個艱巨的、長期的、細致的過程,不能期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須持之以恒,不斷強化,反復抓,抓反復。通過長期的反復宣傳、實踐,學生能逐漸了解、熟悉校紀班規(guī),繼而才能夠在教師的提醒、引導下,逐漸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種習慣遵守,再而經過繼續(xù)的深化實踐,最終變成自覺遵守。
例如,在監(jiān)督、強化學生課前學習用品準備的行為習慣形成過程中,我先是每次下課提醒學生收好、準備好學習用品(要求擺在書桌的左上角),一段時間后,再下課,我便有意地站著不動,用眼睛不作聲地看,直到學生明白我的用意,迅速地按要求準備學習用品,我才允許自由活動。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種自然習慣。同時,我還及時地與科任教師進行溝通,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學生各方面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
5 考核評估,規(guī)范習慣
評估是促使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手段。在日常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上,我們應加強學生干部的巡查、同學間的互相監(jiān)督,通過檢查反饋,督促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如,在班級中利用墻面的有限空間設置\"四大評比欄\",即對學生進行\(zhòng)"安全、衛(wèi)生、紀律、學習\"四大評比,在評比中堅持日檢查,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指出糾正,并以粘貼小飾物表示鼓勵,并及時進行周、月總結,不斷提高深化。這樣,在教師的指導下,全方位、多角度地開展競爭,使每個學生時時處處都能自覺地管理好自己,又能監(jiān)督別人,按照常規(guī)要求去做,也促使少數沒有達到規(guī)范要求的學生自省,從同學的建議中認識自己,使自己的行為規(guī)范化。
6 點滴做起,促成習慣
讓學生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禮貌用語的學習和應用是非常廣范的。學生的行為舉止有一定的依據,加強行為規(guī)范養(yǎng)成教育還應該把握其具體可行的特點,如我們要求學生使用禮貌用語,就應當讓學生知道哪些是禮貌用語,應怎樣使用。遇見教師要問\"老師好\",和同學見面之間要互相打招呼,見到客人要說\"您好\",給別人添麻煩時要說\"對不起\",得到別人幫助時要說\"謝謝\",有人向你表示感謝時要回答說\"不用客氣\",向別人提出要求時要說\"請\",對長輩要尊稱\"您\",不能直呼其姓名等等。要求具體明確,學生就容易掌握了。
7 營造氛圍、共育習慣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單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家庭和社會也是小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對小學生健康成長起著重要作用。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為家長與學生接觸的時間很長,家長的一言一行完全是學生校仿的對象,也會成為學生判斷是非得失的標準。要求孩子遵規(guī)守矩,家長首先要遵守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guī),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并注意盡量避免消極言行對孩子的不良影響。家長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并掌握《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讓學生明白該怎么做,并結合實際提出,\"管理好自己的生活\"、\"管理好自己的學習\"、\"管理好自己的口\"、\"管理好自己的手\"等要求。
社會、學校、家庭是學生生存、學習、成長的環(huán)境。這個環(huán)境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學校里有著知識淵博、經驗豐富的教師,帶領并指導學生完成有目標有計劃的學習,他們對學生的教育起主導作用。家庭教育做為學生的第一課堂,父母及家庭血緣關系的影響,使家長的教育更具權威性、先入性、和基礎性等特點。家庭的教育與學生的成長同步,所以更具備持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的特點。
家庭教育主要是家長的言傳身教、情景影響為主,所以更具有感染性。在學生的教育中起重要的作用。社會對學生的影響是全面性的,從社會風尚、意識形態(tài)、人際交往等各個不同的角度實施多渠道、多方面、多層次、多形式的影響,在學生學習成長過程中起全面性的作用。
總而言之,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成,應當作為一項長期的常規(guī)工作來抓。它需要不斷地給予督促與引導,需要學生長期的不懈努力去完成,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多多關注,關注小學生的教育與成長,注重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為小學生共同營造一個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寬松美好環(huán)境。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一大批會做人、會生活、會學習、會勞動,具有健全人格和強健體魄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