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日,在南十字星座的映照下,我們的探險船又一次推開層層浮冰,向著南極洲的冰海駛?cè)?。閃過的冰山千奇百怪,若城堡、似郵輪,潔白無瑕肯定不能歸納全部的意境,映入眼簾的大都是泛著幽藍光芒的藍冰和淺淺淡淡的灰冰,偶爾飄過的黑冰,總引發(fā)乘船人的躁動。冰山是南極海的標(biāo)志,乘船穿過西風(fēng)帶到達南緯50°,就能遇見冰山。
冰山的顏色其實反映了冰體密度的大小,越密致其顏色越深。以黑冰的密度最大,灰冰其次,藍冰最低。在南極很少見到我們尋常隨處可見的白冰,這與冰山的來源有關(guān)。
南極大冰蓋是在千百萬年的歷史進程中,靠每年少之又少的積雪壓緊而成的。每年平均降雪約5mm,極地的嚴(yán)寒環(huán)境能將這點微薄的雪年復(fù)一年地收藏著,隨著時間而積厚的雪層,會使下層雪粒因承壓而融化,又被寒冷快速地凍結(jié)起來。就這樣。雪變成了冰。而冰又繼續(xù)受壓而不斷變緊實,密度就越來越大。大陸冰蓋的冰體在新陳代謝的節(jié)奏里最終要流向南大洋,這就是漂浮在洋面上的冰山,也有少部分冰山是由山岳冰帽崩解而來,這種冰山往往顏色偏淡。
漂浮在洋面上的冰山九成在水面以下,這就是俗話里“露出冰山之一角”的來歷。在洋流和風(fēng)的驅(qū)使下,冰山或快或慢地向低緯度海域飄蕩,所有冰山的下場就是融冰咸水。冰山在海洋里的歷程各不相同,厚達千米的巨無霸大多在大陸邊緣不是沉戟沙灘就是擱淺于島鏈,在數(shù)十年的風(fēng)雪交替里演繹臨終前的輝煌,留給觀光客的是“波瀾不驚”的畫面;夏季的候鳥常常選擇這樣的冰山作為臨時棲息地。
而高度在百米左右的冰山,自從進入大海的那天起,就如同斷了線的風(fēng)箏,隨波逐流,海水對冰山底部的侵蝕要快于風(fēng)和陽光對海面以上部分的剝蝕,頭重腳輕的勢態(tài)使冰山不斷地在海洋里翻轉(zhuǎn),對過往船只構(gòu)成極大的威脅;企鵝和海豹喜歡在這樣的冰山上度假,動物搭載漂移的冰山到遠方覓食,而冰山的翻轉(zhuǎn)也會攪動海底生物上浮,吸引了許多海洋美食家,這類冰山附近經(jīng)常會看到生物界弱肉強食的慘烈景象。
南極大冰蓋日夜不停地吐故納新,除了以裂解冰山的形式向海洋排泄,有些冰面落差大、流速快的谷地,冰川不能及時崩裂,以連綿的浮冰狀態(tài)漂浮在海面,這就是南極最著名的大陸冰架。
環(huán)繞南極大陸的冰架總面積近160萬平方公里,最大的羅斯冰架約53萬平方公里,與法國面積相當(dāng),最前端厚近200米,根部厚約1000米,浩瀚的羅斯冰架每年接納920億噸的降雪,厚厚的雪被仍然不能修復(fù)每年300-1200米的冰面流動引起的形態(tài)改變,冰面到處是縱橫交錯的裂隙。從冰架崩塌而來的冰山,最顯著的特征就是頂部平坦如桌狀,塊頭很大,漂浮在海面以上的部分高度通常在30-50米,最高的有120米,長度都在2-3公里。多年衛(wèi)星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最大的冰山長175公里,寬75米,厚度200米,它從1963年從冰架崩裂,到1968年移動到威德爾海。這種大塊頭的移動基本不受風(fēng)的影響,洋流和潮汐是主要的推動力。這座冰山在南大洋游蕩17年后,才煙消云散。
南極洲盡管集納了地球上93%的淡水,但是各考察站的飲用水依然很困難。因為幾乎所有的水都被凍結(jié)了,就連空氣中也鮮有水汽,而是漂浮著的冰晶體,這就是我們在南極海域航行,所有人都感覺干燥如沙漠的原因。淡水結(jié)成的冰山,是所有南極人的水源,大陸邊緣的考察站,每年3月冬季到來前,都要組織隊員挖冰山,或幽藍或黝黑的冰體拖回站區(qū),放入化水箱,經(jīng)簡單過濾就是上好的飲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