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yè)公司的跨國巨頭孟山都在歐洲起訴一些貿易公司,指控他們從阿根廷進口的轉基因豆粕侵犯了農達的專利權。2010年7月6日,歐洲法院駁回了這一指控。法院認為,《歐洲生物技術指令》對轉基因專利的保護是針對“有功能的基因”,而豆粕已經(jīng)不具有種子的功能,所以不在保護范圍內。
為什么孟山都會對豆粕進口公司提出這項指控?又要跑到歐洲去打跟阿根廷大豆有關的官司呢?事情得從他們在阿根廷的郁悶說起。
1996年,阿根廷批準種植孟山都的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農達”。這一品種大大促進了阿根廷的大豆產業(yè),不到10年,種植面積超過了2億畝,阿根廷也躋身世界三大大豆種植國。跟許多人想象的不同,雖然阿根廷種植了這么多農達大豆,但是孟山都并沒有得到什么好處。阿根廷的種子法保護“農民權”,允許農民把自己的產品留作種子,只是不能作為種子銷售——而后者只是一紙空文,農達種子迅速擴散,甚至到了巴西周邊國家。
1999年,隨著阿根廷大豆產業(yè)的興起,美國豆農向孟山都抱怨:因為不用支付專利費用,阿根廷大豆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不公平的競爭優(yōu)勢。于是孟山都要求阿根廷豆農每留用50公斤種子,支付2美元知識產權費用。這筆錢雖然不多,但再少的錢也是錢,何況它本來也違反了阿根廷的種子法,自然受到了抵制。
2004年,郁悶不已的孟山都宣布將暫停在阿根廷Rsa8MVazkC3RLe+C0fVlSg==的業(yè)務,玉米和高粱也被波及。雖然他們宣稱這不是為了向政府施壓,幾天后阿根廷農業(yè)部長宣布建立“技術補償基金”,通過征稅然后給孟山都一些補償。這一計劃受到廣泛譴責,而總統(tǒng)“非正式地”把提案送給了一些議會委員會,然后就被束之高閣了。
之后,不甘心的孟山都高調宣布:將在農達專利受保護的大豆進口國收取專利費。這一計劃如果實現(xiàn),顯然會影響阿根廷的大豆出口。阿根廷政府雖然很不滿,還是與孟山都等方面達成協(xié)議。承諾開始運作技術補償基金。
不清楚這個基金運作得如何,總之孟山都宣稱沒有得到收益。從2005年開始,他們在歐洲起訴幾家豆粕進口公司,指控從阿根廷進口的產品侵犯了農達的專利權。這些訴訟拖到2010年才有結果,就是前面說的歐洲法院的否決。
這一否決實際上對孟山都的損失并不大。一方面,他們在此決議發(fā)布之前已經(jīng)與一些進口商達成了庭外和解;另一方面,農達的專利2014年就到期,訴訟的象征意義大于實際價值。
孟山都與阿根廷農民斗爭了十幾年,郁悶了十幾年。隨著農達的專利過期,這一場曠日持久的紛爭也該結束。孟山都開發(fā)了“農達2代”,除了抗除草劑,還能抗蟲增產。農達2代在阿根廷獲得了專利權,不過十幾年的郁悶使得他們對阿根廷格外警惕。在農達2代的種子銷售中,他們不僅要依靠專利法,更與一家家農場簽訂協(xié)議以保證收益。對于阿根廷豆農來說,只要不使用農達2代,繼續(xù)使用農達1代自然沒有問題。但是,美國巴西的豆農會使用農達2代,改進的新品種當然會比農達1代優(yōu)越,從而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對使用農達1代的豆農具有優(yōu)勢。
出于這種擔心,阿根廷的一些大的豆農已經(jīng)接受了孟山都的協(xié)議,阿根廷農業(yè)部門也考慮修改種子法。而代表著中小豆農利益的“阿根廷土地革命聯(lián)合會”,還在與孟山都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