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足夠多的“朗讀者”,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盲人就能“看”到所有的書。
2012年12月的一天,氣溫驟降到零下9度。清冷的北京市鼓樓西大街上,一個普通小院的二樓里,30平方米的小屋被分割成4個三到五平米的錄音間。或蒼老或稚嫩,或平和或急促的朗讀聲,在每一個隔間里響起。
志愿者的錄音棚
早上9點鐘,一些錄音間的門上已經(jīng)掛上“正在錄音”的牌子。拉上厚厚的隔音窗簾,面對錄音的電腦,手邊桌上放著一本厚厚的漢語詞典,腳畔臥著個小型取暖器,戴上耳機,翻開提前準備好的一本書,“朗讀者”劉孟春開始“讀書”。
其實,劉孟春也是一個視力障礙者。因為患有先天性白化病,她的視力只有0.1,而且由于畏光,她不能戴眼鏡。
劉孟春是“紅丹丹心目圖書館”的全職志愿者,這個機構(gòu)致力于為盲人錄制、分享圖書。工作之余,劉孟春也會充當朗讀者的角色,用微弱的視力,把文字變成聲音,為盲人服務(wù)。
這段日子,她讀的是本意大利童話《電話里的作品》,她把臉緊緊地貼在書上,才能看清那一個個小字。
錄音間外,一個狹小的過道,連著一扇通向外面的毛玻璃門。門外,青灰的石瓦屋檐和冬天枯瘦的樹枝定格成一幅水墨畫,毛玻璃上寫著這樣的話:留下你永不消失的聲音——
當你在欣賞一本好的書,用眼睛走近知識的海洋、欣賞無盡的美景的時候,當你在視覺的伴隨下享受每一個生活細節(jié)的時候,你是否想到,還有那么一群人要依賴聽覺和觸摸來了解世界。你有沒有想到你的聲音能夠永遠留存,并且展現(xiàn)永久的畫面……
樓下,掛著“心目圖書館”門牌的小閱覽室里,盲人肖煥義坐在窗前,雙手扶著桌前一個固定電話大小的“聽書機”,歪著頭、凝神接收里面?zhèn)鞒龅穆曇?。這天,他聽的是《北京不向北》,“一本商戰(zhàn)小說,名字倒真怪?!遍営[室隔壁的小制作間內(nèi),幾個中學生正戴著耳機聽音頻,校對錄好的有聲圖書。
時不時,會有人推開閱覽室的門進來瞧瞧。肖煥義聽著聲音就知道是誰,“可可,幫我倒杯水來”,一口京腔。
可可也是“紅丹丹心目圖書館”的工作人員,負責招募朗讀者和校對。
朗讀者們并不是專業(yè)播音員,難免有有丟字落字、讀音有誤、或讀錯了句子串了行重讀幾遍的。一本書幾百頁,朗讀者每次讀上二三十頁,形成一個音頻,再由校對志愿者聽一遍,標出錯誤。下回,朗讀者錄新的章節(jié)前,要先對需要校對的部分進行補錄,再由其他志愿者進行編輯。
一年前,紅丹丹心目圖書館正式掛牌并對外招募志愿者。一年多來,有聲圖書館對幾千位志愿者進行過培訓,沉淀下來近百位穩(wěn)定的志愿者,已經(jīng)錄制、編校和制作完成130多部Daisy格式有聲圖書光盤,這種特殊的格式可以使用配套的聽書機翻頁、點播和加書簽。錄制的圖書中,其中既有《活著》、《京華煙云》、《金陵十三釵》等經(jīng)典小說,也有《不抱怨的世界》、《遇見未知的自己》、《山植樹之戀》等暢銷新書,還有播音、法律類的專業(yè)教材。
這些全部是由志愿者們抽空完成的有聲圖書資源。有的志愿者會定期到紅丹丹的錄音間來錄書,還有人在家里完成錄制。
讀錄完一本書,平均需要兩到三個月,而對其進行校對和編輯制作,又需要兩三個月。
志愿者們被要求,封面、插圖、索引、出版信恩、頁碼,明眼人能看到的信息,都要朗讀或描述出來。
“我們沒有權(quán)利決定盲人需要什么,而是應(yīng)該把我們能提供的都提供出來讓他去選擇。給盲人主動選擇的權(quán)利,才是給他們真正的尊嚴,才能讓他們和我們平等分享社會文化產(chǎn)品?!奔t丹丹創(chuàng)辦人鄭曉潔說出了心目圖書館存在的初衷。
解渴
肖煥義五十多歲,你不出聲站在他面前的時候,他可能壓根不知道你的存在。但只要你一搭腔說話,肖煥義能立馬神采飛揚地和你聊上。手扶盲杖,兩腿撐地,穩(wěn)穩(wěn)坐在凳前,他說話的時候抑揚頓挫,甚至搖頭晃腦,活像一個說書人。“我從八十年代就開始聽廣播,聽評書。特別喜歡歷史題材。”
“我從阜成門過來,順當?shù)臅r候50分鐘,坐107到鼓樓,再倒58路。一般周四周五聽書,周六聽電影?!?/p>
“第一次到紅丹丹來是2006年9月份,當時有志愿者帶,后來我就能自己過來了。”在紅丹丹對面的一家小飯館,肖煥義把碗端得高高的吃宮保雞丁蓋飯,偶爾還循聲和墻角另外兩個盲人聊天。這家飯館顯然已經(jīng)很熟悉這些盲人,他們用碗盛蓋澆飯,而不是用盤子,這樣更方便他們端著吃。吃飯的時候,肖煥義還喜歡喝上二兩小酒。
“那時候是聽電影,聽過《永遠和你在一起》、《我的父親母親》、《小兵張嘎》、《寶貝計劃》……2006年底我做按摩工作到別的地方去,離得遠,就沒來了。”
“2011年3月我再來的時候,知道有了有聲圖書館。嘿,開始那叫新鮮哪,摸著聽書機,熟悉操作。以前我只聽過廣播小說,人播什么你聽什么,聽到關(guān)鍵處還得等下回,慢吶。一本小說,廣播里也不全讀,有刪減,走馬觀花不過癮。國家電臺的廣播,題材也比較偏政治,不輕松……”
2011年6月份,肖煥義“看”完了他的第一本有聲圖書,《喬冠華與龔澎》,這是他喜歡的近現(xiàn)代歷史題材,“喬冠華和龔澎的女兒寫的,喬冠華后來又娶了章含之嘛……”雖然看不見,多年來肚子里存了不少“談資”,肖煥義喜歡和人聊天。
“我20多年前從北京盲校畢業(yè)的,那時候也讀了不少盲文書,醫(yī)、科、文學、藝術(shù)……”雖然作為盲人只能學按摩做按摩,肖煥義讀書的興趣很廣泛,是個胃口很大的知識“雜家”。
“我叫肖煥義,小月肖,煥然一新的煥,義氣的義。我們盲人讀的盲文,只表音,不知道是什么字。這是后來別人告訴我我才知道的?!蹦軌蜻_到和明眼人一樣的認知,是肖煥義得意的事情。
自從可以“看”有聲圖書,肖煥義讀過《喬冠華與龔澎》、《黃河殤》、《解密上甘嶺》、《塵埃落定》、《副縣長》、《北京不向北》、《金陵十三釵》、《旗艦》等近十本書,是來這兒最勤快的讀者,因此得名“粉絲”。每次一坐在聽書機前,他能靜靜地聆聽幾個小時。
朗讀者
聽書時間長了,盲人讀者會熟悉一些朗讀者的聲音。
“《解密上甘嶺》、《黃河殤》都是石木蘭阿姨讀的,她雖然有些南方口音,但我能接受。跟年輕人讀的不一樣,她讀得感情很投入,厚重,像老年人講故事,娓娓道來?!毙x說。
石木蘭是有聲圖書館穩(wěn)定志愿者里最年長的一位“朗讀者”。近八十歲的她仍被一家腫瘤醫(yī)院返聘為老專家。每周二和周四的上午九點,石木蘭在錄音間準時出現(xiàn),大衣,提包和環(huán)保袋掛在椅背上,穿上件背心,打開錄音軟件,翻開書,接著上次的進度開始讀書。一直讀到下午一點鐘,她存好今天錄完的音頻,拿出準備好的盒飯或面包,就著保溫杯里的茶水吃午飯。吃完正好一點半,她會到樓下辦公室登記下今天的進展,和工作人員聊上兩句,然后匆匆打車去醫(yī)院上班。從2011年上半年起至今,除了出差或者有急事,從未間斷。
一年多時間,她已經(jīng)讀完了《旗艦》、《京華煙云》、《黃河殤》等好幾部大部頭小說,一部五六百頁的小說,每次能讀三十來頁,讀完一本差不多要兩三個月時間。因為是廣東人,雖然在北京工作了一輩子,石木蘭說話仍然有些口音,有些字的發(fā)音吃不準。在她讀過的書上,全部是用鉛筆做過的標記,在哪斷句,一些重點字詞的發(fā)音,都注出來?!澳愕锰崆皽蕚浜?,預(yù)讀一下?!?/p>
石木蘭也偏愛歷史、傳記題材,很對“粉絲”肖煥義的胃口。偶然碰到,他倆會聊上幾句。
“我讀的有口音,你聽不聽得慣?”
“我就喜歡南腔北調(diào)……馬一凡(《旗艦》里的人物)說話結(jié)巴,您學得可真像。那時候的人都不會拍馬逢迎……”
“我正在讀的《中國遠征軍》,你也可以聽一聽,應(yīng)該會喜歡?!?/p>
石木蘭雖然年長,但身體健朗,說話干脆利落,讀書的時候,不疾不徐中不乏鏗鏘有力。2011年,她在報紙上看到紅丹丹募集讀書志愿者的新聞,先在網(wǎng)上填報了志愿者報名表,幾天后又打印出來郵寄了一份過來。在接受了培訓后,石木蘭有了信心,雖然普通話不是那么字正腔圓,但只要讀得清晰流暢,像說話一樣自然,聽著舒服就行。
心目圖書館征集志愿者意見的時候,她專門寫了一張A4紙大小的意見和建議:受眾對藏書的感受如何?他們希望聽些什么書?他們的年齡組是什么?文化程度如何?志愿者不知道,就怕讀了沒有聽眾……
49歲的盲人周玲是一個固定的聽眾,她家里也有部從紅丹丹借來的聽書機。除了不能“看”書,出門買菜、洗衣服做飯,“明眼人能做的事兒我都能做?!彼诜e水潭醫(yī)院有份“電話咨詢”的工作。每天上班負責接聽熱線。下午四點半下班后回到家里,燒好開水,做上飯,她一邊聽書一邊等家人回來。吃完晚飯,和兒子老公聊聊天。她會在晚上睡覺前再靜靜地聽會書。
第一次是聽小說《活著》,福貴跌宕起伏的人生讓周玲淚流滿面,她聽了整整一晚上。
周玲是23歲時看不見的,那時,她剛當上護士,一天晚上下班后,她突然只聽得見自行車響卻看不見自行車在哪。醫(yī)院的老醫(yī)生檢查后告訴她,她要盲了。她先是天天哭,然后趁著最后一點光明夜夜出去跳舞狂歡。
她和朋友們?nèi)ゴ筮B的海邊玩,有天晚上,等所有人都睡著了,周玲來到海邊,上了甲板,想要跳海,一死了之?!鞍ミ衔业膵屟?,大海怎么那么黑,海邊怎么那么冷?”說到這兒,周玲忍不住大笑起來。從那以后,周玲決定與其哭著活,不如快樂地活下去。
融合
學盲文、學游泳、學電腦,每一年,周玲會讓自己學一樣新東西,這些讓她感覺到自己活著。
但她最懷念的還是眼睛還看得見的時候,晚上睡前,在臺燈下讀一本書,是多么愜意的生活。
聽完小說《活著》之后,周玲激動地跟丈夫分享自己的感受,丈夫告訴她,這是一本不錯的書,拍成的電影還被禁過。而這些話題,原本離她很遠。
眼睛看不見后,周玲對外界信息的渴望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熱情反而越發(fā)強烈。她一直在聽廣播,聽評書,但每天只有半小時,你得等著。她用一年時間學會了盲文,一個字一個字的摸,還是慢。最近,周玲剛學會使用電腦,一種針對盲人的電腦讀屏軟件會進行語音提示,這樣,她也可以上網(wǎng)查資料,聊QQ了。她喜歡聽電子書。一種讀書軟件可以識別和讀出TXT格式的文章,但畢竟是機器的發(fā)聲,頻率快,沒有感情,沒有標點符號,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停頓錯誤。機械的信息進入自己的大腦后,還要經(jīng)過一番理解和想象處理,才能轉(zhuǎn)化成內(nèi)容和畫面。周玲喜歡追新書,但是網(wǎng)上的新書電子版一般只有一半內(nèi)容,“聽到最關(guān)鍵的地方就沒有下文了。”這些都讓她覺得不過癮。能一口氣聽完自己喜歡的小說,周玲感到很“解渴”。
周玲不止聽心目圖書館提供的小說,最近,她反復(fù)聽的是志愿者專門為她錄制的《思想道德法律基礎(chǔ)》和相關(guān)的習題冊內(nèi)容。這是她考心理學自考的第一門。
“考自考,主要是想圓自己一個夢,拿不拿學位不重要,得讓自己的腦子動一動。”周玲說。
平時的生活里,周玲是家人和朋友的“心理醫(yī)生”,她經(jīng)歷得多,樂觀開朗,總能提供不同的視角。周玲希望能當個心理咨詢師,可以接觸社會,幫助別人,這是她最大的渴望。
在北京,盲人能參加自考也與紅丹丹有一定關(guān)系。在紅丹丹的幫助和社會的呼吁下,2012年,盲人女孩董麗娜參加了自考公共課第一門筆試,北京市自考辦自此打開了“盲人自考”的大門。
“中國目前已經(jīng)有1700萬盲人,只有三個大學可以選擇,還都是按摩,針推,民樂,調(diào)律這幾個專業(yè)。限制性太強。現(xiàn)在經(jīng)過努力,自考辦開通了機會,盲人可以平等參與了,這是關(guān)鍵的第一步?!奔t丹丹負責鄭曉潔告訴《中國周刊》記者。
今年1月,周玲可能會迎來自己二十多年后的第一門考試。
細流
周玲準備自考的同時,志愿者們需要抓緊時間為她讀錄相應(yīng)的有聲教材和練習冊。專業(yè)的教材,由大學生或律師事務(wù)所的志愿者在周末時間集體合作完成。
北京有近十萬盲人,全國有一千多萬盲人,不是誰都有幸能享受到這樣的“點對點”服務(wù)。
目前,紅丹丹心目圖書館已經(jīng)完成的圖書只有一百多本,離真正的“圖書館”還有很大距離。而只有當有聲圖書館的藏書達到一定的數(shù)量,才能產(chǎn)生真正的社會效應(yīng),服務(wù)更多盲人。
肖煥義不會上網(wǎng),他喜歡直接到紅丹丹來聽書,有時候一聽就是一整天,很快他就把自己感興趣的十來本新書聽完了。其他盲人如果有需要,紅丹丹可以將有聲圖書的MP3音頻通過網(wǎng)絡(luò)傳給他們,只是沒有識別Dasiy格式的聽書機器,就不能隨意翻頁或選擇童節(jié)。這樣的聽書機,市面上售價達2000元,紅丹丹也只有幾臺,優(yōu)先借給了周玲等需要自考的盲人。
更理想的方式是,音頻的錄制或者下載收聽都能在網(wǎng)絡(luò)平臺上完成,這樣,獲得權(quán)限的志愿者可以在網(wǎng)上上傳、編輯音頻,分工協(xié)作,提高錄制效率。盲人也可以足不出戶,通過殘疾證號登錄瀏覽書目,選擇自己喜歡的圖書下載閱聽。
這是下一步的事情了。
鄭曉潔說,目前紅丹丹的有聲圖書數(shù)量還很有限,處于積累階段。
而盲人對有聲圖書的需求,也是在了解的過程中才培養(yǎng)起來的?!懊と瞬幌裎覀?,了解的信息多,他們也不知道有哪些書可以讀,自己想讀那些書,只有我們先提供給他們,介紹給他們,他們才能選擇。”
“助盲必須發(fā)動社會機構(gòu)的力量,單靠政府是無法完成的,因為盲人需要的是全方位的服務(wù)。”在多年的探索中,鄭曉潔漸漸感到,民間的助盲機構(gòu)比起資源雄厚的官方組織,雖然只是弱小的細流,卻能顧及到政府顧及不到的層面,并且能更加直接地了解盲人的需求,在服務(wù)的理念和細節(jié)方面走在前面?!爱敋埪?lián)提供助殘券進行基本救助的時候,紅丹丹已經(jīng)在嘗試為盲人提供更平等的精神和文化選擇了。”
民間機構(gòu)也在與國際機構(gòu)的合作方面更為靈活。實際上,紅丹丹的“有聲圖書館”從無到有,最早就是受到日本點字圖書館的啟發(fā)和幫助。
2008年,在一個NGO論壇上,鄭曉潔認識了日本點字圖書館的負責人,了解到他們制作有聲圖書已經(jīng)有70多年的經(jīng)驗,而像點字圖書館這樣的民間助盲機構(gòu),在日本共有97家,政府為其提供80%的經(jīng)費支持。
“2010年,日本30萬盲人享受97家有聲圖書館,我國1233萬盲人卻只有一個紅丹丹?!编崟詽嵣罡杏|動。
2008年起,紅丹丹開始嘗試錄制有聲圖書。
2009年至2010年,日本國際協(xié)力機構(gòu)中國事務(wù)所向紅丹丹提供技術(shù)援助,對工作人員和核心志愿者進行培訓。
2011年,心目圖書館正式掛牌。日本大使館“利民工程”向紅丹丹提供硬件援助,為其改造準專業(yè)級錄音水平的錄音間4個。電腦、話筒、耳機等則由另一個外國公司提供。
2011年,福特基金會“好鄰居”項目提供了2.5萬美金,由紅丹丹制作100本有聲圖書送進西城區(qū)圖書館。
……
不過最重要的,是朗讀者。紅丹丹希望在2015年前完成一萬本書的錄制,這需要他們提前完成一萬名志愿者的培訓。只是,真正能夠靜下心來讀書的志愿者還是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