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做到“以生為本,盡享語文”呢?具體有兩個策略:先學后教和深入學習。
一、先學后教
“先學后教”具體體現(xiàn)為“前置性學習”。它保證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具體有兩個意義:一是讓學生初步接觸學習內(nèi)容,在相關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建立必要聯(lián)系;二是方便教師掌握學情,并引入相應的學習機制,以引導學生有效學習。例如,在教學《雪》一課時,教師可布置這樣的“前置性作業(yè)”。
第一,誦讀課文三遍,完成三個任務。一是標注節(jié)次,劃分段落。二是給生字注音,并解釋難以理解的詞語。三是找出文中打動你的句子或段落,并反復品讀,寫出它打動你的原因。第二,搜集你讀過的有關“雪”的句子或文章,寫出你的感受,并在課堂上交流。
二、深入學習
“課中學習”是對“前置性學習”的匯報和檢查,那么,如何將“課中學習”引向深入呢?最常用的方法是:匯報與交流、質(zhì)疑與討論和評價與深思。
1.匯報與交流
有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強,在“前置性學習”后,又產(chǎn)生嶄新的想法;有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弱,面對接下來的學習無從下手。此時,匯報與交流便能起到互補、互促的作用。為了促成匯報與交流,教師要努力構(gòu)建易于激發(fā)表達和交流的話語系統(tǒng)。匯報與交流的根本在于讓教師進一步掌握學情。在匯報與交流的過程中,不同學生的表達匯聚在一起,爭論是必然的,爭論意味著思維的碰撞。這樣,“課中學習”就從表層走向深入。
需要注意的是,匯報與交流至少分兩個層次:一是小組匯報與交流,二是全班匯報與交流。小組匯報與交流旨在提高學習的參與度和關注度,使學生的學習收獲得到初步整合,并在求同存異、表達與分享中,讓學習內(nèi)容越發(fā)明晰。全班匯報與交流旨在進一步提供知識整合的平臺,讓學習進入強化共識、闡述分歧、激發(fā)爭論和體驗生成的階段。
2.質(zhì)疑與討論
將“課中學習”引向深入的第二種有效方法是:質(zhì)疑與討論。在“以生為本”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質(zhì)疑、鼓勵質(zhì)疑,以批判的思維和習慣引發(fā)爭論和探討,進而將學習引向深入。這樣,學習進入知識修復內(nèi)化、能力形成的階段。于是,這個層次的學習品質(zhì)明顯提高。
3.評價與深思
將“課中學習”引向深入的第三種有效方法是:評價與深思。在“以生為本”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引導評價、鼓勵評價,以肯定、正面的思維深入學習,既可強化正確知識、正確做法,又可激發(fā)學習與認知層次(從“是怎樣”到“為什么是這樣”)的本質(zhì)推進。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有意識地訓練一套有利于強化學生自我表達且易于吸引聽眾的話語系統(tǒng),以使學生獨立思考、清晰表達和求同存異。此外,還可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不同選擇“角色表演”“言語交際”等實操性方法,力求將“課中學習”引向深入。關鍵是:這些實操性方法必須具備“學以致用”的功能。
例如,在教學《別了,不列顛尼亞》一課時,解題就可調(diào)動豐富的語文知識與貯備。從“不列顛尼亞”到“日不落帝國”,從《別了,不列顛尼亞》到《別了,司徒雷登》,從《送元二使安西》的依依惜別,到《別了,不列顛尼亞》的如釋重負的作別,這樣,學生將已學知識與嶄新知識相互結(jié)合,讓過去與現(xiàn)在不斷碰撞,最終完全浸潤在不同的告別情緒之中。又如,在教學《雪》一課時,最基本的學習任務的是:理清課文思路;較高的學習任務是:在聲情并茂中感悟語境。為了完成這兩個任務,必然經(jīng)歷評價與深思的過程,即全面、自主地體會語言文字和掌握文學技巧的過程。這樣,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和語言分析能力便在“以生為本,生生互動”的課堂中逐步推進與深化。
語文是生活、情感和思想。有關語文的一切的感悟,只有親身體會,才能深深感悟;只有發(fā)自內(nèi)心,才能盡享美好。因此,初中語文教學只有以生為本,才能盡享美好。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附設肇慶外國語學校)
(責任編輯: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