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教學,我們到底追求什么?是樸素簡單還是精致華麗?行走在思想品德的教學路上,我們都會做出自己的選擇。筆者就一節(jié)思想品德的公開課說起,談談對課程教學的感想。
一、初選課題和課程設計
公開課的課題一般是自選的,筆者選定了《公平是社會穩(wěn)定的“天平”》這一題目,接下來就是課程設計。對“公平”的定義和展示擬通過“認識公平——反思公平——再識公平”的線索進行,在進行課程設計時,筆者有些許感想:
1.樸素有效的教學設計是思想品德課的追求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學情去考慮,以有效為目標,以樸素為原則。筆者在先前的設計中又增加了“牢騷滿腹”與“隨心所欲”兩個板塊,意在給學生一個表達心聲的機會,并適時對學生的錯誤觀念進行指導,讓學生認識到社會需要公平以及不公平現(xiàn)象的危害,從而呼吁大家去追求公平。
2.依據(jù)學情展開教學設計是教學的根本
通過對學生的了解去設計課程是教學設計的根本途徑。例如在和學生聊天時,學生表達出對心中的英雄的看法,于是構思出“心中的俠——碰到不公平的事大俠會如何處理——江湖俠氣與時代特征——誰可以是俠”的設想,通過英雄這個話題過渡到“公平”這一話題上。
3.教學設計是一個反復推敲和論證的過程
教學設計不是一次性的突發(fā)奇想,這需要一個反復推敲和論證的過程。只有在反復的推敲和論證中,才能完成一個高質量的教學設計。通過反復的思索,筆者把思路定在名詞大猜想(引出公平話題)→公平心發(fā)現(xiàn)(談談對公平的認識)→牢騷連珠炮(說說你眼中的不公平及感想)→公平創(chuàng)意園(用三個和尚的故事進一步加深對公平的認識,以及追求公平的可能性)→新聞閱讀與點擊以及溫家寶總理的名句(烘托主題)。設計好了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就會變得有條不紊。
二、課堂教學的片段
在進行課堂教學時,通過師生互動,不僅使學生對“公平”有了新的認識,而且還引發(fā)了一系列深入的思考。例如在問到“你認為什么是不公平?”時,一個學生回答:“人生來就是不公平的,因為每個人的出身、家庭背景不一樣,受到的教育和成長環(huán)境不同,這就造成了很多的不公平。”這樣的提問和回答讓學生對環(huán)境和背景的公平與否有了新的思考,同時教師引導學生,指出人雖然生來不公平等,但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達到公平,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另外,在問到“什么是公平的?”時,一個學生回答:“中國近代史上外國侵略中國是公平又不公平的,原因是中國經濟落后,政治腐敗,這樣的侵略能讓中國反省自己,這是公平的,但是外國的侵略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很大的傷害,這又是不公平的。”這樣的回答讓學生對國家的命運有了深入的思考,都是很好的借鑒。
三、從教學中引發(fā)的思考
1.關于預設與生成
預設體現(xiàn)了教師的思維。精心預設和動態(tài)生成是實現(xiàn)思想品德課堂生動有效的動力,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作用。精心預設是課堂有效學習的基礎,沒有預設,課堂就毫無章法;動態(tài)生成是精心預設的必要補充,沒有生成,再好的預設也終成擺設,失去了教學的意義。另外,預設是為了更好地生成,預設要與學情相結合,不考慮學生的預設絕對是失敗的,是無法達到與學生的互動和交流的。因此,只有在考慮學生情況的基礎上完成的預設才能使教學內容更加深入,真正做到對學生有益。
2.關于先學后教
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之前應該充分地掌握所要教習的知識,并對知識進行反思,以期更好地傳授給學生。先學后教的理念應該滲透在教師的骨子里,教師應通過對階段知識的學習和充分把握,更準確更高效地把知識教給學生,要為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展開課堂教學,始終把學生擺在突出的位置。教學要一切從學生出發(fā),把一切為了學生的認知能力的提高作為出發(fā)點。
3.關于教師與學生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能僅僅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可以更好更快地開展教學活動。教師不是無所不知的,教師也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師可以教給學生知識,學生同時可以提供給教師很多信息。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在真誠交流的基礎上拉近師生的距離,讓和諧的課堂實現(xiàn)有效的價值。
以上是筆者針對一節(jié)公開課從設計到教學到反思的一些感想,希望能對教師教學有所借鑒和幫助。
(作者單位:浙江省義烏市蘇溪鎮(zhèn)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徐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