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紅
《上海市中學歷史課程目標》對開展史料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搜集和整理簡單直觀的史料,提取信息,用以了解和解釋史實;培養(yǎng)學生“史由證來,證史一致”的意識與思維。我們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不僅要用史料,更要注重史料的選擇與運用,選擇史料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F(xiàn)就自己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選用問題談一點體會。
首先,史料的選用要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認知水平。教學工作必須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我們的史料教學,不應該在學生的認知水平之下,也不能過于超越學生的認知水平,應該在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水平上。
如在七年級第一冊《漢朝的興盛》一課時,介紹漢朝興盛的歷史背景時,向學生出示了一段材料:“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漢書。食貨志》)考慮到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我解釋了 “醇”、“駟”兩個字。這時學生就讀懂了這段材料:皇帝出行也找不到同樣毛色的4匹馬來拉車,有時宰相將軍出門只能乘牛車。我進一步提出這樣的問題:這是我們從材料中得出的直接信息或叫表層信息。對于我們認識歷史來說,只知道表層信息是不夠的,還要知道深層次的信息,這是對我們更有價值的東西。那么,上面這句話我們可以知道漢朝初期經濟情況怎么樣呢?學生回答:窮。我又問漢朝建立時僅僅是經濟蕭條嗎?接下來又講述白登之圍的故事:劉邦在打敗項羽建立西漢之后覺得自己的實力很強大了,于是他就想同一直騷擾中原邊境的北方少數(shù)民族匈奴人進行決戰(zhàn),但結果卻被匈奴人圍困在白登七天七夜,最后賄賂匈奴的閼氏才僥幸解圍。這個故事說明了漢朝在軍事怎么樣?學生回答:弱。我又提出了問題:如果你是皇帝,面對這種經濟蕭條,國力不足的情況,你有什么辦法?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進行小結:漢朝的統(tǒng)治者,對內他們采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也就是減輕徭役、減輕賦稅,鼓勵老百姓從事農業(yè)生產。而面對匈奴人的滋擾,不得不采取委曲求全的“和親”政策,就是把漢朝宗室的女兒嫁給匈奴人,還要送上金銀財物,以緩和同匈奴的關系。漢文帝、漢景帝時期,繼續(xù)推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經過六七十年,經濟狀況有沒有發(fā)生變化呢?請同學看材料:“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史記。平準書》)你得到什么信息?學生回答:經濟很富。好,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國力的強盛,為西漢的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漢武帝即位后,推行了一系列的統(tǒng)治政策,漢武帝時期成為漢朝的鼎盛時期。
其次,史料的選用要貼近學生的生活?,F(xiàn)在的學生從小都是看動畫片、漫畫書長大的,學生喜歡漫畫。漫畫史料以其夸張的形式來表述歷史事件或人物,把繁雜枯燥的歷史知識演繹成喜劇色彩的圖文漫畫,具有諷刺性、幽默性和哲理性等特點。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和再現(xiàn)歷史信息,是一種寶貴的視覺史料,是初中歷史教學的一種直觀教具和教學手段。所以,在教學中選擇漫畫史料,可以讓學生在動口、動腦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記住歷史知識,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七年級第二分冊《維新變法和義和團運動》一課,講到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時,我使用了兩張歷史漫畫。針對第一幅漫畫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圖片中的龍代表的是什么?眾多的人物又代表的是什么?這幅漫畫的寓意是什么?針對《時局圖》,提出的問題是每一個動物分別代表的是哪個國家?它們所在的位置有什么寓意?這樣,學生就可以認識到當時中國所面臨的局勢,以及列強在中國所劃分的勢力范圍。而且,我在講述每個動物所代表的國家時,學生腦海中就可以呈現(xiàn)出列強在中國版圖上所占據(jù)的位置;在情感上,學生可以體會到由于列強的瓜分,導致了中國處于四分五裂狀態(tài),對中國面臨的沉重的災難有一個深刻的認識。
最后,史料的選用要有利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我在講授《新文化運動》一節(jié)時,導入新課就運用了以下幾張:魏源、李鴻章、康有為、孫中山的圖片資料: 然后提出問題:結合圖片思考,中國的有識之士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已經進行了哪些嘗試?目的達到了嗎?學生進行思考后有了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指出:魏源作為最早向西方學習的代表人物,主張向西方學習器物,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李鴻章作為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也主張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技術;康有為和孫中山主張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政治制度。又有學生進一步指出:這代表了中國近代先進的知識分子向西方學習的歷程,從器物而至制度,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派主張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制,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主張學習西方的民主共和制,但均未能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現(xiàn)狀。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進行了進一步的詮釋: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中國近代化的歷程在奮斗與挫折、希望與失望中緩慢延伸。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的方案藍圖、文韜武略甚至頭顱鮮血痛付東流。西學東漸的過程,由器物而及于制度,在西方卓有成效的東西到了中國卻全然變了模樣,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人們開始從器物、制度的層面深入到文化心理層面,掀起了一場更大規(guī)模的民族反思的浪潮,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新文化運動。既復習了前面的內容,又導出了新授內容。學生興趣盎然,熱情高漲。
總之,史料的應用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意識和綜合素質,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史學觀。歷史教學應當以新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以課程標準及教材為依據(jù),最大限度地利用史料教學的優(yōu)勢,發(fā)揮歷史教育功能,提高歷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