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高中學生把歷史當成高考的敲門磚,死記硬背,卻無視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明;無視仁人志士憂國憂民的舉動;無視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巨大進步;無視歷史能幫助形成樂觀進取的人生觀;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無視歷史能使人認清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動向……可見,在社會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傳統的升學教育模式已不能適應時代要求,所以要由此向素質教育轉軌。我通過對新課改的學習和教學實踐,對做好高中歷史教學工作提出了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做好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
歷史在中考時是開卷考試,學生對歷史一科很不重視。高中教材是以專題形式編排的,專業(yè)性較強。初中教材內容卻相對簡化和淺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較大的知識落差。因此,作為高中的歷史教師,必須了解初中的教材,做好初高中的銜接,必要時插入通史內容,保證高中歷史學習更順利。
二、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1. 突出歷史的趣味性。補充一些有趣味的材料,重視聯系實際,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歷史包羅萬象,豐富多彩,教師應盡量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圍繞教學重點,補充一些有趣味的材料。如在講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第一框題時,加入了胡惟庸的故事和人物簡介,從胡惟庸案看宰相的必然下場,用豐富的語言和直觀的多媒體教學感染和啟發(fā)學生。
2. 用情境設置及豐富多彩的作業(yè)形式,如歷史小論文、歷史課件制作、展示學生作品,調動學生自主學習。在講必修三第10課《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之前,給每組學生都布置了作業(yè)。第一組:攝影小組,搜集我們身邊的漢字藝術;第二組:繪畫小組(有藝術特長生),展示國畫一幅;第三小組:京劇小組,自制京劇臉譜并唱一段京劇。
3. 注重探究問題的設置。在學習歷史必修一《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時,設計了“從魏征的進諫看唐代宰相的實權”一題,學生思考討論,最后老師補充講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打破了填鴨式傳統教育教學模式。
三、宏觀駕馭課堂,對教材大膽取舍,重新整合
專題式體例的弊端是全面性、整體性比較差,往往會出現一個歷史事件被割裂成若干塊,或在同一個模塊的幾個專題中分別敘述它的幾個側面,甚至分在幾個模塊中來敘述。如,“辛亥革命”,把辛亥革命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國民國的相關內容安排在高中歷史《必修一》里,把辛亥革命對民族資本主義的推動作用的相關內容安排在高中歷史《必修二》里,而把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三民主義的相關內容安排在高中歷史《必修三》里,另外選修二“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中,還有孫中山關于民主的主要論述及辛亥革命前后反對專制斗爭的史實的相關內容,我們的做法是在學習必修一時,把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政治活動、對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推動作用一起介紹,以便于學生對此次革命有一完整的認識。
四、新課改要重視教育功能的落實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歷史課程的目的之一就是發(fā)揮歷史的教育功能,歷史課的教育教學所做的,就是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的基本發(fā)展過程和發(fā)展規(guī)律,逐步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和塑造健全的人格,逐步培養(yǎng)愛祖國、愛和平的情感。
五、新課改要避免走進誤區(qū)
1. 不要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而忽視傳統教學。復雜的圖案背景,再加上一些不協調的音樂,使學生的注意力過多地注意在課件的變化上,而忽略了對知識的掌握,喧賓奪主,沖淡主題,使學生成了多媒體的觀眾。還有演示多媒體課件的速度過快,課上走馬觀花,課下一片空白。
2. 片面追求探究式教學,忽視其他教學方式。在新課改的浪潮下,教學活動豐富多彩了: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編演歷史劇、創(chuàng)辦歷史小報、開展歷史知識競賽等。似乎一提到歷史新課程,就是探究式教學,其他教學形式,如歷史課常用的講授式、啟發(fā)式等都過時了。
總之,新課改后的高中歷史教學必須相應地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法,但也勿要過于追求形式,走進誤區(qū)。
作者簡介:佟遠洋,吉林省汪清縣第四中學,中學二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