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派清口”周立波的“劈波頂波”風波,到“公知女神”柴靜的“砍柴挺柴”風浪,網上口水仗打得好不熱鬧。不過在主流平媒上,這些風波風浪似乎并沒有驚到他們,一切顯得風平浪靜。只是我們覺得,主流陣地的含義正在發(fā)生劇烈質變,新媒體的沖擊波已然變得摧枯拉朽,選擇對新媒體激發(fā)的文化事件視若無睹聽若無聞,聽憑有可能的“文化批評”演化為純粹的“文化消費”,殊為可惜。
以明星為主角的事件或風波,總是特別吸引眼球,擁躉站隊,激情對罵,也是可以想象和理解的一道風景。從廣義而言,這也是一種“大眾文化批評”,雖然術語匱乏、說理淺顯,乃至用詞夸張、失之偏激,但撥云散霧沙里淘金之后,還是留下若干靈光一現的真知灼見。假如有大雅大俗雅俗共賞的批評家見縫插針長袖善舞,將有價值的部分巧妙地引領到健康地帶,很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大眾批評與專業(yè)批評共舞”的美妙奇觀。
遺憾的是,兩層皮總是扯不到一起。專業(yè)批評家一旦看到口水乃至污水四濺,生怕遭污,往往首選敬而遠之或嗤之以鼻。在他們看來,網上尚未建立有序的游戲規(guī)則,“說理”很有可能遭遇“潑糞”,與風車戰(zhàn)斗,不如隔岸觀火。觀火者的冷漠,讓點火與玩火者玩得不成章法,最終就演變成純粹的商業(yè)消費。既為商業(yè)消費,就會遵循商業(yè)規(guī)則,如何博眼球就如何出牌,于是混戰(zhàn)之后,留下一地雞毛,悵然退場。
批評和批評家的缺位和離席,使得很多足可深挖的文化題材放棄了“案例意義”。西方的“判例法”,其基本原則是“遵循先例”,即以經典案例為依據,引領類似案例作出相同判決。假如我們把具備含金量的文化事件,經過爭論與梳理,形成舉一反三的共識,凝成游戲規(guī)則,這對未來類似事件的應對與處置,無疑極具價值。這方面,香港文藝界的努力可資借鑒。當初劉嘉玲隱私曝光事件,激發(fā)藝人們奮起維權,以后再有此類事情發(fā)生,全社會的共識就比較一致。回到周立波與徐崢的事例上,我們不妨探討這樣一個命題:當徐崢在專業(yè)領域內對周立波進行品評時,被評者應該具備怎樣的姿態(tài)?而當電影演員吳冕試圖維護良好的批評環(huán)境、被批評者卻將之誣為“聊八卦、泄私憤”時,人們是否應該基于良知道出簡單常識:對明星才藝的評判,包括對他面對批評的態(tài)度之評判,都是文化批評的題中之義,理直氣壯地維護文化批評環(huán)境,有利于未來各種情形下的尺度把握。唯有如此,才能讓健康的文化批評之風吹拂。
極而言之,明星與官員一樣,均屬高風險職業(yè)。對公共資源的支配越多,接受置評和監(jiān)督的壓力就越大,這樣的代價,是身份的伴隨物。不要說是言之成理的批評,即便是失之嚴苛的非議,也得要有心理承受能力。明星和政治人物,天然缺乏隱私權,這也是基本常識之一。既然置身公共領域,就得學會塑造正面公眾形象,自己不珍惜,最后在眾口鑠金下倒霉的還是自己。塑造,可以是接納,也可以是反擊,甚至可以是沉默,但執(zhí)拗于一己固見,與正確審美背道而馳,實非明智之舉。
普及文化批評的常識,形成文化批評的風氣,這是網上網下的共同任務。雖然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似乎分道揚鑣,大眾批評與專業(yè)批評似乎相互隔膜,但專業(yè)批評有效介入網絡,包括通過主流媒體引領網絡,將會提高大眾批評的文化含量,或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隨意性和情緒化。在當下,如何保證精英批評的文化純正,維護其專業(yè)性和理性的支撐,從而構建一個開放、自由、理性的批評空間,并影響網絡批評環(huán)境,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當批評成為消費,有益的思想就會湮沒在眾聲喧嘩中。我們的努力,就是要在眾聲喧嘩中,形成并彰顯真正理性與智慧的文化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