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學者封演在《封氏聞見記》記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tǒng)籠貯之。遠遠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p>
其實中唐時期說茶道大行還為時尚早,因為其時茶飲還剛剛興起,至多是上流社會士大夫的雅好。宋朝時茶飲進入百姓家,都市間多茶坊茶肆,琴棋書畫詩酒茶,柴米油鹽醬醋茶,北宋名臣、文學家王安石因此在《議茶法》中說:“夫茶之為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以無?!庇械朗遣枧d于唐而盛于宋。
明初朱元璋改餅茶為散茶,大大提高了茶業(yè)生產力,茶飲進一步普及。
清初康乾盛世是古代茶業(yè)最興盛時期,“不可一日無茶”的乾隆皇帝曾寫過200 多首茶詩,并四到杭州龍井茶區(qū)品茗吟詩,為歷代帝皇茶事之最。晚清以來,以茶葉貿易引發(fā)的兩次鴉片戰(zhàn)爭,中國奉獻給世界的是最佳保健飲料茶葉,以“下午茶”為樂的英帝國,回饋中國的卻是毒害人類的鴉片!繼而“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日寇侵華,國共內戰(zhàn),連年戰(zhàn)爭,百業(yè)凋零,何況茶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近代侵略中國的兩大罪魁禍首英國和日本,是目前世界上人均消費茶葉最高的國家。
1949年以后,雖然百業(yè)復興,但由于長期極“左”路線的干擾,在“以糧為綱”、“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總體思路下,茶產業(yè)的發(fā)展畢竟是有限的,甚至受到阻礙。茶文化更是被視為“封、資、修”的產物,被打入地下。一些極端地區(qū)如福建安溪鐵觀音產區(qū),至今流傳著“十年內亂”時偏面強制種糧濫砍茶樹的荒唐口號:“早砍主動,晚砍被動,不砍反動”,大批世代以茶為生的茶農,被迫毀茶種旱糧糊口,茶農之悲傷和艱辛感同身受。
茶產業(yè)、茶文化的真正復興是在改革開放后的1990年代。農民取得自留山并可承包山林,茶葉取消“統(tǒng)購統(tǒng)銷”,極大地激發(fā)了農民的種茶積極性,茶園面積成倍遞增。而以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成立為標志的中國茶文化從此蓬勃興起。
經過十年中興,進入2000年代,中國茶產業(yè)、茶文化進入了歷史最佳黃金時期,請看以下標志性茶事:
——茶園面積、茶葉產量、茶業(yè)產值均為歷史之最,2011年全國茶園面積3310.5 萬畝,產量155.3 萬噸,產值728.9 億萬元,均為1990年的數倍之多。
——全國經濟發(fā)達地區(qū)鎮(zhèn)以上城鎮(zhèn),茶館、茶莊星羅棋布,杭州、上海、成都、北京、廣州、重慶等特大型城市,均在千家以上。
——福建、安徽、云南等全國茶葉主產區(qū),包括陜西等地,均成立了省級茶文化研究會,浙江省11 個市及大部分縣(市)、甚至個別鄉(xiāng)鎮(zhèn),已成立茶文化研究會或促進會。杭州、湖州還將每年農歷谷雨節(jié)確定為全民飲茶日。
——茶文化書刊、歌舞、影視創(chuàng)作空前繁榮,尤其是全國各級茶文化雜志年出刊達數十種,茶書達數百種。
——茶產業(yè)、茶文化展覽、博覽會層出不窮,每年地、市級以上以茶為主題的展覽、博覽會多達數十個。全國已評出地、市級以上名茶一千多個。綠、白、紅、黃、青、黑六大茶類,你方唱罷我登場,原本不顯眼的普洱茶、黑茶、老白茶大顯神通,綠茶雖然少有張揚,依然是中高端消費者的最愛,以安吉白茶為代表的白化茶、自然黃茶成為后起之秀,異軍突起。
——紫砂、青瓷、青花瓷、白瓷等各類茶具琳瑯滿目;富有地方特色的各地茶藝表演豐富多彩;茶人選擇茶類、茶具追求情趣,講究個性,尤以工夫茶泡飲法風行天下。
如此種種,足以說明茶香天下,茶道大行也!
茶益身心,飲茶康樂。戒煙限酒多喝茶,已成為追求健康人群和時尚人士的共識。在中國發(fā)達地區(qū),人們早已衣食無憂,見面時不再需要類似“吃了嗎”的寒暄,筆者以為,不妨說“你好!今天喝茶了嗎,有好茶分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