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立
(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qū)紅十字醫(yī)院,浙江 臺州 318020)
急性盆腔炎為婦科常見病,是指女性生殖道系統(tǒng)的炎癥疾病,主要包括輸卵管炎、子宮內膜炎以及盆腔腹膜炎等,直接危害婦女的身心健康,隨著生殖系統(tǒng)感染的增多,急性盆腔炎發(fā)病率增高[1]。筆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盆腔炎,取得較好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8年2月至2012年6月黃巖區(qū)紅十字醫(yī)院急性盆腔炎患者96例,其中年齡28~53 歲,平均(36.45±8.13)歲;病程 1~7 d,平均(3.67±1.50)d;均有人流、上環(huán)或不良的性接觸史,臨床表現(xiàn)腹痛伴有墜脹感,陰道分泌物增多呈黃色伴有血絲,有臭味,發(fā)熱;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查體下腹部壓痛,宮頸觸痛,宮體正?;蛏源?,壓痛明顯,宮旁組織增厚觸痛或包塊;白細胞升高;B超提示伴有或不伴有盆腔積液及包塊。隨機分為中西醫(yī)結合組與西藥組各48例。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病情、體格檢查、B超結果等無明顯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予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物理降溫等,靜滴莫西沙星注射液0.4 g,每日1次,共14 d。中西醫(yī)結合組加用中藥治療,基本方為黃連15 g,金銀花25 g,紅藤 30 g,生梔子 15 g,敗醬草 20 g,生薏苡仁 30 g,桃仁 10 g,赤芍 10 g,牡丹皮 10 g,延胡索10 g,川楝子 10 g,乳香 5 g,沒藥 5 g。隨癥加減:帶下量多、臭穢加舂根皮、黃柏;腹脹甚加厚樸、枳實;里急后重加大腹皮、枳殼;大便溏熱而臭者加葛根、黃芩;便結加大黃、元明粉;熱毒甚加公英、紫花地?。桓邿峒硬窈?、生甘草;加清水600 mL,藥物浸泡15 min,用武火煎開后改為文火煎藥液100 mL,保留灌腸2 h以上,每日1次,共2周。
1.3 觀察指標 (1)臨床治療效果[2]:分為痊愈、顯效、有效、無效4級,總有效=痊愈+顯效+有效;(2)臨床癥狀改善及住院時間;(3)藥物不良反應。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 t檢驗及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治療兩周以后中西醫(yī)結合組總有效率高于西藥組(P<0.05)、臨床癥狀改善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西藥組(P<0.05);兩組藥物不良反應無明顯差異(P>0.05)。
表1 兩組急性盆腔炎患者不同治療方法效果比較
急性盆腔炎多屬濕熱瘀結。治當清熱除濕,化瘀止痛[3]。本方用黃連、金銀花、山梔、紅藤清熱解毒;生薏苡仁、敗醬草清熱除濕,解毒排膿;紅藤、敗醬草祛瘀止痛;桃仁、赤芍、牡丹皮涼血、活血祛瘀;延胡索、川楝子理氣止痛,延胡索尚能活血化瘀,能行血中之氣滯,氣中之血滯,為活血、理氣、止痛之良藥;乳香、沒藥活血祛瘀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除濕,理氣化瘀止痛之功,熱毒清,濕熱除,氣行血活,則熱退痛緩,疾病痊愈。藥理實驗證明[4-5]黃連、金銀花、山梔、紅藤均有廣泛的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活血化瘀藥可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環(huán),抑制結締組織增生,減輕粘連。腸道血管豐富,與盆腔血管形成靜脈網絡,中藥灌腸藥液能直達病所,可使較高濃度的藥物在直腸吸收,在盆腔彌散,藥力集中,加速盆腔血液循環(huán),減少炎癥滲出,有利于抑止結締組織增生,消除粘連,促進包塊吸收,故可達到治療目的;同時腸道給藥可避免苦寒等藥物對脾胃的刺激,減少藥物不良反應[6]。治療2周后中西醫(yī)結合組總有效率和臨床癥狀改善均優(yōu)于西藥組,說明中西醫(yī)結合能夠迅速緩解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縮短住院時間,且不增加藥物不良反應,安全性好。
綜上所述,中藥灌腸聯(lián)合莫西沙星治療急性盆腔炎,能夠迅速緩解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縮短住院時間,且不良反應低,操作簡單,值得臨床應用。
[1]孫延慰.專家解答女性生殖道炎癥[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82-83.
[2]周立英.急性盆腔炎160例臨床研究[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1,13(2):115-116.
[3]陳紅九,范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盆腔炎47例[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8,17(5):694-695.
[4]徐娟霞,李培貴.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盆腔炎74例療效觀察[J].浙江中醫(yī)雜志,2012,47(8):580-581.
[5]吳靜怡,汪明德.中醫(yī)藥治療盆腔炎實驗研究進展[J].光明中醫(yī),2010,25(1):21-22.
[6]殷嘯俊.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盆腔炎的臨床療效[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7,4(36):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