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剛,李長文
(天津天士力集團貴州國臺酒業(yè)有限公司,貴州 仁懷 564501)
大曲是白酒生產的糖化發(fā)酵劑,是中國傳統(tǒng)純固態(tài)白酒生產的重要原料,提供了決定酒體風格的呈香呈昧的前驅物質。高溫制曲是醬香型白酒特殊工藝之一,其特點是制曲溫度高,品溫最高可達65℃~68℃;醬香型白酒生產中用曲量大,與釀酒原料之比為1∶1,如果折成小麥用量,則超過高粱;成品曲的香氣是醬香的主要來源之一。大曲采用生料制曲、自然接種,在培養(yǎng)室內固態(tài)發(fā)酵而成。圍繞這個主題,行業(yè)內的科技工作者作了很多高溫大曲生產技術方面的研究與開發(fā)工作,文中對高溫大曲生產技術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進行闡述。
高溫大曲主要用于生產醬香型白酒,以茅臺酒為典型,高溫曲醬香濃郁,直接影響到白酒的風味。其制曲溫度60℃~65℃。
原料的選擇及粉碎:以小麥為原料,選用的小麥必須符合標準。為促進前醬香物質的形成,增加有益微生物的比例,加快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制曲過程中加入母曲。選用母曲要求色澤金黃,醬香味突出。小麥經除塵、除雜后,加3%~10%的水,拌勻濕潤3h~4h,用鋼磨粉碎。小麥的粉碎直接影響到曲質的優(yōu)劣。粉碎要求是,將小麥壓成“梅花瓣”,粗粒及麥皮不可通過20目篩,細粉則要求通過20目篩,混粉中細粉占40%~60%,感官要求無整粒小麥,手摸不糙不膩為宜(也有一些小廠家小麥的粉碎較粗,母曲接種量較大)母曲粉碎越細越好,要求為粉塵。
拌料踩曲:拌料前先配料,配料比例為,一定量的麥粉,夏天加入5%~6%的母曲,冬天加入6%~8%的母曲,配好料后加水拌和,一般要求加水量為原料的34%~41%,生曲塊水分保證在34%~38%。水分過多,曲坯不易成形,不利于有益微生物的繁殖,且表面易長毛霉,同時在培菌管理過程中,曲溫升得過快,易引起酸敗,影響成品曲的質量。水分過少,曲坯在發(fā)酵過程中升溫慢,妨礙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影響曲的質量。拌料要求均勻透徹、無白粉、無灰包、無球團,用手握成團后不散、不粘手。曲坯制作分人工踩曲和機械制曲兩種。曲坯要求:松而不散,邊角整齊,無斷裂,無夾灰,四邊緊、中間松、呈龜背型,踩制成型的曲塊總高度為10cm~13cm。
晾曲:曲坯制作好后,將其側立進行晾曲,需晾10min~25min(3月至10月10min~15min,11月~次年2月15min~25min),晾曲時間要靈活掌握,時間太長,表面水分蒸發(fā)太多,曲坯進入房后升溫慢,沒有菌絲生長,形成光面曲,降低了曲的質量,時間過短,曲坯水分揮發(fā)少,曲坯太濕,入房后升溫快,熱量不易散失,容易生成黑曲。
入房堆曲:曲坯晾好后搬到曲房內按照規(guī)定要求進行堆放,曲坯進房前,首先將曲房打掃干凈,久未生產得曲房要進行消毒。堆放前,先將稻草鋪在曲房靠墻地上,厚約17cm。排列方式是,將曲塊側立,靠墻橫放兩塊,然后側立直放,三橫三豎,曲塊和曲塊之間要塞草,塞草最好新舊草搭配。塞草地目的是:避免曲塊和曲塊之間互相粘連,便于曲塊通氣、散熱和制作后期的干燥。當一層排滿后,要在上面鋪一層草,厚約5cm。再排第2層,直至堆放4層或5層為止。一行排滿后,又排第2行。注意上下左右錯位排列,最后留一行空位作為翻曲用。堆放完畢后,為了增加曲房濕度,減少曲塊干皮現(xiàn)象,除了要在曲堆上面蓋草外,還要灑幾十千克水,并將門窗關閉或稍微留氣孔,保溫保濕。
培菌管理:曲塊進房后,由于條件適宜,微生物大量繁殖,曲塊溫度逐漸上升,一般夏季5d~6d,冬季7d~9d,中間曲塊溫度可達63℃,曲坯表面霉衣已長出,手摸最下層曲塊已經發(fā)熱,即可翻曲,若翻曲太早了,下層的曲塊還是生麥子味,太遲了,則中間曲塊生溫過猛,大量曲塊變黑。因此過早與過遲翻曲都不好。曲塊經過第1次翻曲后,上下倒換了位置,在翻曲過程中,散發(fā)出了大量的水分和熱量,品溫可降至50℃以下,但過1d~2d后,品溫又很快回升。至第2次翻曲(一般進房第14d)時,品溫又升至接近1次翻曲時溫度,進房40d后,一般就可出曲了。這時曲塊品溫降至40℃以下,水分降至16%左右。
拆曲:當曲塊品溫下降到室溫時,曲塊絕大部分已干燥,即行拆曲,拆曲時如發(fā)現(xiàn)有的曲堆下層的曲塊過濕,含水量大于16%,則應置通風處,促使曲坯干燥。[1]
高溫大曲是醬香大曲白酒釀酒發(fā)酵的原動力,是白酒中醬香物質的重要來源之一。質量的好壞對醬香物質的形成有其直接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大曲中已形成的醬香物質,經過一段時間存放后,香味純正,陳香醇厚,進入酒醅后形成較強醬香風味,給人以愉快的感覺;第二,制曲過程中,經過60℃以上溫度的高溫培養(yǎng)發(fā)酵,對芽孢桿菌及細菌有一種純化選擇作用,這個過程當中形成大量的產醬香的前驅物質,這些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進入酒醅后,在高溫發(fā)酵過程中增添了酒醅自身形成醬香的動力,促進了醬香物質的進一步生成。[2]
高溫制曲加速了化學、生物化學、褐變反應的發(fā)生與進行。生成了眾多的加熱香氣成分。研究表明,高溫條件下可以促成蛋白質的熱分解;氨基酸加熱分解;糖與蛋白質的反應;糖與氨基酸的反應。微生物的代謝產物;重要的還有在高溫下發(fā)生的褐變反應(“美拉德反應”,“斯特勒克反應”,焦化反應及酶促褐變反應)。這些反應可生成大量的香味物質[3]。由美拉德反應所產生的糠醛類、酮醛類、二羥基化合物。呋喃類及吡嗪類化合物。對醬香型酒風格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4]另外,小麥的麩皮中含有阿魏酸。當制曲溫度升至60℃以上時,阿魏酸逐漸釋放,在微生物作用下生成香草醛、香草酸、香草酸酯,4-乙基愈創(chuàng)木酚,4-甲基愈創(chuàng)木酚,4-乙烯基創(chuàng)木酚基酚類化學物。這其中的一些香味成分醬香型酒中就有如4-乙基愈創(chuàng)木酚等。
高溫大曲中的微生物品種繁多,類別復雜,主要有細菌、霉菌、酵母和放線菌等,這些微生物在高溫大曲的培養(yǎng)制作過程中,其消長規(guī)律和對成品高溫大曲生產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四川大學的王忠彥、寇運同等在對高溫大曲微生物區(qū)系的初步研究中,將高溫大曲中的微生物類群,分曲皮、曲心進行了不同溫度下的培養(yǎng)計數(shù)。發(fā)現(xiàn)細菌最多,霉菌次之。酵母和放線菌很少;曲皮細菌明顯高于曲心,曲皮的細菌數(shù)在45℃~55℃時達到高峰。而曲心細菌則在37℃最多。研究表明,高溫大曲中的微生物主要來自曲母,原料和環(huán)境,是個復雜的微生物群。成品曲中,細菌在數(shù)量上占絕對優(yōu)勢。只有少量霉菌存在,酵母菌和放線菌很少。這說明高溫制曲使大曲內的菌系向繁殖細菌方向轉化。高溫細菌在細菌中占優(yōu)勢,說明高溫制曲也是對高溫菌的富集過程[5]。
貴州大學的劉效毅、郭坤亮當采用傳統(tǒng)分離培養(yǎng)方法和現(xiàn)代生物分子學方法,對醬香型白酒高溫大曲中微生物的多樣化進行研究分析。從醬香型高溫大曲中分離出147株微生物,其中97株為細菌。包括芽孢桿菌、放線菌、葡萄球菌、微球菌4類;其中87株為芽孢桿菌,占細菌總數(shù)的絕大部分,這于高溫大曲制曲過程中的高溫發(fā)酵密切相關。發(fā)酵過程,溫度可達65℃。絕大多數(shù)不可耐高溫的細菌死亡,只存活耐高溫的細菌,主要只能產生芽孢的芽孢桿菌。50種霉菌,包括青霉、曲霉、毛霉、交鏈孢霉、莖點霉菌、球毛殼、散蘘菌、紅曲霉8類,研究結果表明,高溫大曲中的微生物具有高度的多樣性[6]。
馬校衛(wèi)、顏林春以高溫大曲為材料,通過高溫培養(yǎng)條件和透明圈法分離篩選到產耐熱性蛋白酶的菌株A1,經過形態(tài)特征,菌體染色鑒定和分化鑒定確定菌株A1為芽孢桿菌屬(Bacilius),在經過16SrDNA測序鑒定A1菌株為蘇云金孢桿菌(Bacilius thuringiensis)。對蛋白酶酶學進行檢測,蛋白酶的最佳pH值為7.5,最適溫度是61℃,蛋白酶在60℃以下,具有較高的熱穩(wěn)定性。優(yōu)化之前的A1菌株產耐熱性蛋白酶活力為57.6u/mL,通過單因素實驗篩選得到相對顯著的3個因素葡萄糖添加量,酵母浸出粉添加量和初始pH值,通過優(yōu)化最終可使液菌株酶活力達到142.81U/mL。比初始水平提高150.2%[7]。
大曲是大曲酒釀造生產中的重要物質,是釀酒生產中糖化、發(fā)酵、酒化和生香劑,其品質對曲酒的出酒率和酒質都有極大的影響。常有“曲是酒之骨”之稱[8]。大曲采用生料制曲、自然接種,在培養(yǎng)室內固態(tài)發(fā)酵而成。在制曲過程中,讓自然界中的各種微生物富集到淀粉質原料制成的曲胚上,經過人工培養(yǎng),形成各種有益的釀酒微生物菌系和酶系,再經風干,貯存,即成為成品大曲。隨著生物工程,生物技術,檢測技術的發(fā)展,極大的推動了傳統(tǒng)產業(yè)的發(fā)展,現(xiàn)代科學技術已滲透到白酒各個環(huán)節(jié)。提高了我國白酒生產的科學技術水平。特別是對大曲酶系的研究。從大曲酶系的構成,各種酶的作用機理及應用都做了深入研究[9]。
醬香型酒生產用的高溫大曲中酶系主要有2-淀粉酶,糖化酶、酯化酶、酸性蛋白酶等組成。高溫大曲在培養(yǎng)過程中的培養(yǎng)溫度在較長時間內保持在50℃以上,最高培養(yǎng)溫度達65℃且溫度達60℃以上后曲香濃郁,醬香突出。有實驗證明,高溫大曲在培養(yǎng)過程中,糖化力在92u/g~330u/g單位之間波浪式變化,酯化力在0.11mg/g~0.45mg/g之間波浪式變化[10]。而組成醬香曲酶系的各種酶活力指標與清香曲、濃香曲等相比又有很大的差異。在酸性蛋白酶上,醬香曲>濃香曲>清香曲,風型曲,也高于特型曲及芝麻香曲。醬香型的酸性蛋白酶高于濃香型近1倍,高于清香型取近3倍。清香曲2-淀粉酶大于醬香曲4~5倍,糖化力高出5~6倍。即高溫大曲的酸蛋白酶高,中溫曲的淀粉酶高。高溫大曲酸性蛋白酶高于高溫大曲培養(yǎng)過程中耐高溫的嗜熱芽孢桿菌關系密切。有研究表明,嗜熱芽孢桿菌不生成淀粉酶,有極強的酸性蛋白酶活性。不論再生料或熟料上培養(yǎng),其酸性蛋白酶都隨著品溫上升而增長。可以認為它是醬香高溫大曲生成酸性蛋白酶的主力軍。貴州省輕工科研所從茅臺高溫大曲中分離出的嗜熱芽孢桿菌菌種,有助于提高醬香型白酒質量。利用嗜熱芽孢桿菌生產醬香型強化大曲亦收到良好效果[11]。
傳統(tǒng)制曲存在的問題也很明顯:(1)通過人工翻動、開啟門窗等過程來控制發(fā)酵過程中對溫度和濕度的要求;(2)大曲質量受生產人員的經驗和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較大,而且勞動強度大、工作環(huán)境差;(3)參與發(fā)酵的菌群龐雜,無法控制,不利于保證食品安全。因此在將來的高溫制曲中進行以下方面的研究:
在搞清楚高溫大曲培養(yǎng)機理的同時,將先進的分子生物學技術應用到大曲微生物的研究,確定起主要作用的優(yōu)勢微生物菌群,利用優(yōu)勢有益微生物來制曲,從而達到去劣存優(yōu),避害留益的效果,提高大曲質量,同時也可以針對某些功能要求開發(fā)基因工程菌等。
引進自動化控制系統(tǒng),使各工序在保留傳統(tǒng)工藝具備效果的同時,使曲坯更均勻一致,降低工人勞動強度,降低人工生產成本。
設計一個具有控溫、控濕、供氧、對流等功能的微機控制系統(tǒng);以模擬傳統(tǒng)大曲發(fā)酵最佳工藝參數(shù)曲線為主,控制曲房內溫度、濕度和空氣交換為輔的方式來創(chuàng)造一個適合微生物自然生長繁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并將傳統(tǒng)的地面堆積發(fā)酵改成架式發(fā)酵。同時去掉稻草,減少或不進行翻曲,改善工人的勞動環(huán)境,達到曲塊培養(yǎng)的均一性,提高成品曲的質量,為生產優(yōu)質醬香大曲酒提供優(yōu)質的大曲。
隨著更多新的大曲生產技術的發(fā)展,大曲生產必將邁向新的臺階,真正做到安全、可控、優(yōu)質,對整個白酒產業(yè)具體極大的推進作用。
[1]余亁偉.傳統(tǒng)白酒釀造技術[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0.
[2]王邦坤,王會軍.醬香大曲酒的關鍵工藝技術[J].山東食品發(fā)酵,2002,127(4):18-21
[3]崔 利.醬香型高溫大曲的高溫多水微氧或缺氧與曲藥質量的關系[J].釀酒科技,2007,154(4):76-79.
[4]莊名揚.再論美拉德反應產物與中國的酒的香和味[J].釀酒科技,2005(5):34-38.
[5]王忠彥,寇運同.高溫大曲微生物區(qū)系的初步研究[J].釀酒科技,1995,69(3):66-67.
[6]劉效毅,郭坤亮.高溫大曲中微生物的分離與鑒定[J].釀酒科技,2012,216(6):52-55.
[7]馬校衛(wèi),顏林春.高溫大曲中產耐熱性蛋白酶芽孢桿菌的篩選和鑒定[J].食品業(yè)科技,2012(15):169-173.
[8]李明祖,王德良,馬美榮.不同酒曲酶系與發(fā)酵性能的比較研究[J].釀酒科技,2010,187(1):17-20.
[9]張志剛,吳生文,陳 飛.大曲酶系在白酒生產中的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方向[J].中國釀造,2011,30(1):13-16.
[10]牛廣杰,劉 軍,黃治國.高溫大曲理化固子動態(tài)演變的研究[J].中國釀造,2010,29(1):53-56.
[11]周恒剛.高溫大曲酸性蛋白酶的酶高的原因何在[J].釀酒科技,1996,75(3):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