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峰
(四川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4)
“公平”是義務教育的主要目標,它要通過義務教育資源的有效配置來實現(xiàn)。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背景下,義務教育“公平”是針對各相關主體而言,是指各相關主體利益的相對均衡。教師是一種重要和特殊的公共教育資源,合理流動才能優(yōu)化配置。因此,教師流動的合理性影響到義務教育“公平”目標的實現(xiàn)。教師流動包括教育系統(tǒng)外部流動和教育系統(tǒng)內(nèi)部流動兩種形式。本文討論教師在教育系統(tǒng)的內(nèi)部流動。目前這種流動主要表現(xiàn)為單向的上位流動,導致教師資源配置不合理,影響到各相關主體利益,制約了義務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構建能夠體現(xiàn)各相關主體利益的教師流動機制,對實現(xiàn)義務教育公平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利益相關者理論起源于1932年杜德(Dodd)的思想。但是,到1963年“利益相關者”才作為一個明確的概念被斯坦福大學提出,后經(jīng)安索夫(Ansoff)、弗里曼(Freeman)、布萊爾(Blair)、米切爾(Mitchell)等一系列學者發(fā)展,才形成了完善的理論框架。這個理論廣泛地運用到公司治理問題的研究,并取得較好的實踐效果。弗里曼對利益相關者的定義具有代表性,他認為利益相關者是“能夠影響一個組織目標的實現(xiàn)或者被組織實現(xiàn)目標過程影響的人”[1]。弗里曼將社區(qū)、政府、環(huán)境保護主義者等也納入了利益相關者的研究范疇,擴大了利益相關者的內(nèi)涵。在教育領域,目前國內(nèi)學者主要用來研究高等教育的問題,如高校收費[2]、大學管理體制[3]、大學治理價值取向[4]、大學社會責任[5]等,較少用來研究義務教育方面的問題,也缺乏對義務教育階段中的利益相關者進行全面的分析。根據(jù)學者對利益相關者的定義以及義務教育的特點,本文將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流動的利益相關者定義為:能夠對義務教育公平目標及在其實現(xiàn)過程產(chǎn)生影響或被影響的組織和個人。根據(jù)與義務教育的關聯(lián)程度,本文把教師流動中的利益相關者確定為政府、學校和教師個人。教師流動過程就是三個主體利益博弈和利益實現(xiàn)的過程,三個主體都希望通過流動來實現(xiàn)自身的利益目標。對政府而言,希望通過教師流動來平衡各地區(qū)的教師資源量,提高教師資源稟賦,促進區(qū)域義務教育公平發(fā)展。對學校而言,希望通過教師流動來優(yōu)化教師隊伍,增強師資水平,提升學校品牌形象和辦學能力。對教師而言,希望通過流動滿足個人的需要。
三個主體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如圖1所示,它們的目標利益既存在著一致性也有一定的對立性,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圖1 教師流動機制的利益主體及其利益目標
機制(mechanism)泛指一個工作系統(tǒng)組成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簡單地說就是制度化的方式和方法。教師流動機制是指影響教師流動的多種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及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制度化方法的總和。影響教師流動的因素、制度和方法便構成了教師流動機制的緯度。
要實現(xiàn)各個主體利益目標,促進教師合理流動,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教師要有流動需求,教師愿意流動,學校和政府愿意支持和促進他們流動;二是有支持教師流動行為的政策。教師流動行為是指各個主體為實現(xiàn)教師流動所采取的措施,而不只是教師自身的行為。教師流動行為包括目標導向行為、目標直接行為、目標間接行為等[6]。教師流動機制主要由激勵機制、信息機制、決策機制、競爭機制、社會責任等六個方面構成。
激勵機制能否有效地滿足教師的需求,對教師流動行為產(chǎn)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激勵就是通過滿足需要引起動機,從而激發(fā)人的行為而實現(xiàn)目標。對教師的激勵包括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兩種形式。通過工資、福利和津貼等物質激勵,滿足教師的基本需求;通過尊重、認可、成就事業(yè)、晉升、自我實現(xiàn)等精神激勵,激發(fā)教師的工作熱情,這是教師工作的驅動力。此外,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也會激勵教師流動。流動是教師滿足需求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一種重要途徑,滿足教師需求的激勵措施是教師流動的動力源泉。對學校和政府而言,教育經(jīng)費預算、社會評價、上級部門評價等,是支持教師流動的根本原因。
信息機制是為了解決信息不對稱性問題,幫助各方傳遞信息,幫助各方交流和溝通,使各方能夠有效地獲取信息和表達意愿。教師流動過程中,如果沒有暢通的信息傳遞渠道,利益相關者既難以獲得必要的信息,也無法表達他們的訴求。學校和政府是信息的發(fā)出者,廣大教師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如果兩者之間缺乏必要的信息反饋機制,政府、學校與教師之間就不能有效地交流和溝通,不能保證教師的利益,將導致教師無序流動。
義務教育利益相關者的決策會對教師流動產(chǎn)生影響,也會影響各主體利益目標的實現(xiàn)。教師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判斷決定了他們對流動問題的認識,并影響他們的最終決策和選擇。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和資源配置的決策,除了受到學校實際發(fā)展水平的限制外,決策者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也要制約決策方案的選擇。為實現(xiàn)地區(qū)義務教育公平發(fā)展,政府往往會通過立法、規(guī)劃、撥款等對學校進行干預,從而影響教師流動。
教師流動競爭包括教師間、學校間和政府間的競爭。教師間要公平競爭,必須具備競爭主體機會均等、競爭規(guī)則的公正性、度量競爭結果的準確性三個條件?!督處煼ā返?7條規(guī)定:“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應當逐步實行教師聘任制?!睂W校和教師都有選擇的權利。教師聘任程序是否嚴格規(guī)范、公平、公正,能否對教師進行科學地考核與評價,競爭機制能否起到獎勤罰懶、優(yōu)勝劣汰的效果,這些都是影響教師流動的因素。因此,學校和政府制定教師引進、培訓、考核、評價和激勵等方面政策和管理制度是促進教師公平競爭的基礎,促進或約束教師流動。
為了促進教師資源有序流動,實現(xiàn)義務教育發(fā)展目標,必須規(guī)范各個利益主體的行為。教師流動約束機制指對教師流動中的各個主體行為進行規(guī)范和約束的各種手段,如市場、法律、政策、契約等。制度對教師流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制度性約束是最重要的約束方式。“我國并沒有制定統(tǒng)一的、操作性較強的教師流動的政策、法規(guī)和制度,各地出臺的政策和具體的做法明顯缺乏一致性。”[7]各個地區(qū)、學校還在探索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流動的管理方法,還沒有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當前政府制定的政策也存在一些矛盾,既制定優(yōu)惠政策吸引優(yōu)秀教師流入,又制定政策限制教師外流,地方保護主義思想是導致教師無序流動、教師資源在各個地區(qū)分布不均衡、義務教育失去公平性的根本原因。
社會責任是一種非制度性約束。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加強個人修養(yǎng),提高自身業(yè)務素質,是義務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學校的責任和義務是為全社會提供公平的教育機會,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綜合素質,營造良好的競爭環(huán)境,為教師創(chuàng)造流動條件。政府要為義務教育合理地配置各種教育資源,保障公民平等享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實現(xiàn)教育均衡發(fā)展。教師、學校和政府承擔了不同的責任和義務,不同的價值取向是教師流動的過程和結果。
教師流動機制的六個緯度是教師流動的外部環(huán)境,也是教師流動的條件,外部環(huán)境必然刺激各個利益主體的行為,并影響其利益的實現(xiàn)程度。
圖2 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教師流動機制緯度
教師流動的過程就是各個利益主體的利益博弈和利益目標實現(xiàn)的過程,義務教育發(fā)展目標的實現(xiàn)依賴于各個主體利益的實現(xiàn),而各主體利益目標能否實現(xiàn),關鍵在于教師流動機制能否協(xié)調(diào)好各利益主體的關系,能否有效地解決好教師流動的激勵問題、信息對稱性問題、決策問題、公平競爭問題、流動行為規(guī)范問題、社會責任問題等。
綜上所述,構建教師流動機制要滿足六個方面的要求。一是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既能滿足教師低層次需求,又能滿足他們的高層次需求;既能滿足教師的需求,又能滿足學校和政府的需求。二是利益主體之間有效溝通和交流。信息機制要能夠使各個主體的利益訴求得到充分的表達。三是決策機制要能夠使各利益主體間的決策目標一致,而不相互沖突。四是競爭機制要讓利益主體間有平等的競爭地位,營造良好、有序的競爭環(huán)境和氛圍。五是約束機制要能規(guī)范教師流動行為。六是各利益主體要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教師流動機制的各個緯度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才能促進教師有效和合理地流動。
[1]Freeman,R.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MA:Pitman.1984.
[2]何云景,李志勤.從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視角分析高校收費行為的規(guī)范化問題[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9).
[3]李福華.利益相關者理論與大學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J].教育研究,2007(7).
[4]劉愛東.利益相關者理論視界下的大學治理價值取向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8(5).
[5]尹曉敏.大學社會責任研究——以利益相關者理論為視角[J].遼寧教育研究,2008(2).
[6]蘇東水.管理心理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4版:165-166.
[7]賀敏.中小學教師流動機制建構的著力點探究[J].教育學術月刊,2009(6).
[8]鄭文范.公共經(jīng)濟學[M].東北大學出版社,200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