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媛
摘 要:當前大學宿舍文化呈現(xiàn)出諸多新特點,對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定的挑戰(zhàn)。高校應從深入學生宿舍生活,進行有針對性的價值澄清教育;注重學生的民主和參與,構建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圍;采取橫向和縱向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加強對隱性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等方面實現(xiàn)創(chuàng)新路徑,促進良好的宿舍文化的形成。
關鍵詞:大學宿舍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0-0387-02
一、大學宿舍文化的現(xiàn)狀和特點
目前學術界對大學宿舍文化的內涵的界定眾說紛紜,但大多數學者認為大學宿舍文化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等四個方面,其中,精神文化主要指宿舍成員在長期交往相互影響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起來并被廣大師生共同接受的群體精神,它是宿舍文化的核心。
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發(fā)展,人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極大豐富,各種新文化元素進入了我國民眾的現(xiàn)代生活之中,大學生作為當代最有活力、接受能力最強的群體勢必是主要的受眾群體,因此,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等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這些變化體現(xiàn)在大學宿舍文化上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大學宿舍成員背景及觀念的差異日趨增大
20世紀末我國經歷了新一輪的經濟增長,社會結構和生活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這使得大學生在未入學之前的家庭環(huán)境和生活經歷差異增大。由于出生地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發(fā)展水平以及其家庭的結構、經濟狀況、和睦程度的差異,包括他們不同的學習和成長經歷等等,都使得他們形成獨特的“自己”,與其他人有極大差別的“自己”。
進21新世紀以后,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體現(xiàn)出了多元自我的特點,對待同一個問題,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看法。因而,在大學宿舍成員中,他們的不同觀念也有無法共融的情況出現(xiàn),反映在生活中就會出現(xiàn)一些沖突和不和睦,當然,差異程度相對較小的觀念會比較容易融合,但由于宿舍成員結構迥異,有些宿舍融合后的主流價值觀并不一定是社會要求和倡導的正確價值觀,這對宿舍成員的生活和發(fā)展都會產生極大地影響。
(二)大學宿舍成員的民主精神和參與意識明顯提高
當前,我國的政治環(huán)境日益清明,民主化進程逐步提高,民主形式不斷豐富,這些都促進了大學生民主意識的提高。當代大學生已經基本是“90后”群體,在青春活力、高亢昂揚的他們看來,民主和平等是最基本的要求,對于他們生活的空間,他們也希望能夠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而不是強制的管理制度,他們愿意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想與宿舍成員以及老師和管理者們平等相處,共同參與宿舍建設和管理,維護宿舍衛(wèi)生、安全、和諧。對于不符合自己意愿的強制管理和制約教育,他們往往會有極高的逆反情緒。
(三)大學宿舍的社會化程度逐漸增強
今天的大學校園已經不再是傳統(tǒng)的“象牙塔”,大學生接觸的社會人群和社會事務越來越廣泛,新媒體的出現(xiàn)也使信息渠道更加暢通,高校環(huán)境空前復雜。而宿舍是大學生思想最活躍、最外露的處所,各種思想、各種文化、各種社會思潮在這里匯集和撞擊,它又非常容易受到大眾傳媒的影響,社會氣候特別是理論宣傳、輿論動態(tài)在宿舍中可以得到全面的反映,可見大學宿舍成員會受到很多社會元素的影響。雖然還未真正走向社會,但他們已經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一代,眾多的社會思想和社會行為在他們身上得到了體現(xiàn)。
二、大學宿舍文化的發(fā)展變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
我們看到,雖然大學宿舍文化出現(xiàn)的發(fā)展和變化是我國經濟和政治發(fā)展變化引起的合理反映,但這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卻提出了一定的挑戰(zhàn)。
首先,大學宿舍思想政治教育難度較大?!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議》中指出:“高等學校要充分發(fā)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主課堂、主渠道作用”。這充分的決定了高校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空間。文件也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還面臨著與新形勢新任務不相適應的問題,存在著不少薄弱環(huán)節(jié)”。確實,我們一直注重課堂教育卻忽視對生活實踐的指導,具體到大學宿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空白。然而,究其根源,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具有感染性和滲透性,在新媒介的幫助下,它的傳播速度之快、影響范圍之廣可想而知,大學宿舍屬于學生的自我空間,學校很難完全掌握宿舍文化的具體變化,并運用有效地方式干預該文化的形成,這就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其次,大學宿舍思想政治教育效力較弱。近年來,思想政治工作者們對大學宿舍思想政治教育的關注度也逐步提高,政府提出思想政治工作進公寓、進社團、進網絡的“三進”要求,足見其重視程度;學校也采取了措施干預大學宿舍的文化建設;一些學者也進一步提出了建議,如采用導師制來引導大學宿舍文化、輔導員進駐宿舍參與學生宿舍生活。這些建議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的也具有較好的實施效果。然而我們知道,要深入解決問題必須尋找根源、注重實際,隨著學生擴招規(guī)模的擴大,高校學生人數與高校教師和管理者的人數差距有所加大,有的甚至出現(xiàn)一個輔導員負責好幾百個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現(xiàn)象,這就注定了有些學生的思想上、心理上、生活上的困難得不到教師及時的幫助和解決,加之某些學生的性格內向和教師有距離感等原因,他們的問題并不會輕易在教師面前外露,而這些問題在大學宿舍中的普遍存在明顯減弱了一些大學宿舍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效果。
最后,大學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受到環(huán)境變化的沖擊。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功能的實現(xiàn)至關重要。當前,受到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面環(huán)境變化的影響,加之腐敗問題、誠信問題等的現(xiàn)實存在,使得當代大學生產生了疑惑和焦慮,有些學生開始注重金錢和功利,理想世俗化;在個人與國家的關系中也較多傾向個人的因素;入黨動機中也滲透了個人利益的考量,這些變化在大學宿舍中都有了清晰地反映,甚至在有些學生宿舍中占據主流地位。由于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變化的沖擊,思想政治工作者們在研究和探索過程中必須善于發(fā)現(xiàn)新問題和新情況,以對其進行具體分析,進而采取有效應對措施,這是一個博弈的過程。
三、大學宿舍文化建設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
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實踐活動,涉及的影響要素很多,隨著研究領域的不斷深入,必須堅持創(chuàng)新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功能。
(一)深入學生宿舍生活,進行有針對性的價值澄清教育
第一,加強高校輔導員、教師、宿舍管理人員、心理健康輔導中心、校醫(yī)院等各方面人員和機構的聯(lián)系和合作,作為大學生身邊的服務者、管理者、教育者,他們擁有一致的目標,就是保證學生的安全生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人的思想、心理、行為等都是相關的,如一些人思想不端就一定會表現(xiàn)出某些行為不端,生理缺陷就可能引起心理疾病等等。因此,這些人員和機構不應該完全各司其職,而應該對大學生的生活狀態(tài)多一些關心,只有這樣,才能及時發(fā)現(xiàn)需要幫助的學生,多個角度的給予學生支持,關鍵時刻還可以采取聯(lián)合措施,形成一個網絡系統(tǒng),確保萬無一失。
第二,對于有特殊情況、需要特別關注的學生,學校應建立專門的學生檔案,以輔導員為主,其他各方面人員和機構也都要從自己擅長領域入手主動干預,給予這些學生足夠的關心和相關的幫助,有針對性的引導他們健康、全面的發(fā)展。
第三,在教育和幫助過程中,要遵循價值澄清的教育理念,即不管他們的思想或情感有多么的混亂和消極,請幫助他們接受自我,在開誠布公的基礎上,鼓勵他們進一步思考,尤其是更加全面地思考價值問題。在他們深思熟慮后,他們才能更好地面對現(xiàn)在和未來,堅定自己的選擇,明白他們的人生價值。
(二)注重學生的民主和參與,構建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圍
在宿舍文化建設中,高校大多注重宿舍管理功能,缺乏“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這必然會引起學生的反感,使宿舍文化建設事倍功半。筆者認為,學校與學生之間,不完全是一種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關系,而更應該是一種平等的朋友或者親人的關系,不論是大學的教育者、管理者還是服務者,都應該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一種平等的文化氛圍。馬克思的交往理論告訴我們,精神交往是一種主體之間的交往活動,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種精神交往,我們應該通過多種中介與學生進行多向、多變、多層次的交往,只有注重學生的民主參與,才能實現(xiàn)情感的溝通和交流,以使得我們交往雙方都獲得思想政治道德的發(fā)展和境界的提升。
(三)采取橫向和縱向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加強對隱性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我們看到,國外的研究者注意到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是文化連接而成的,具體表現(xiàn)在個體與社會價值觀的統(tǒng)一與合拍上,因此許多國家對大學生的德育教育都非常重視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工作中突出體現(xiàn)了社會機制的建設,這些機制的作用集中體現(xiàn)在潛移默化的價值引導、成才意識培養(yǎng)、理想目標確立、感恩情懷建構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學校、家庭等環(huán)節(jié)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這就是一種橫向與縱向相結合的教育理念。我們也應該借鑒和重視,加強學校與家長、學校與社會、教師與學生、管理人員和學生等的溝通和交流,讓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學生生活中。另外,強調工作方法的社會化和隱蔽性是國外德育工作的又一個特點,隱蔽性指的是一種“無痕跡”的思想政治教育。這就要求我們積極開發(fā)和利用隱性課程資源,例如網絡、社團活動、現(xiàn)實生活等等,讓思想政治教育隱形于學生生活之中。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陳殿林.青年亞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機制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
[4]李雪菲,曾正德.價值澄清理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J].法制與社會,2010,(10).
[5]羅蘭.大學宿舍文化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