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雅舒
摘 要:哈貝馬斯在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交往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交往是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基礎,是人全面發(fā)展不可或缺的現(xiàn)實條件。在交往過程中要實現(xiàn)交往的合理化,交往主體必須在有效的語言表達基礎上,進行平等的互動交流,而實現(xiàn)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是價值觀教育的主要目的。因此,從分析價值觀教育與交往的內在聯(lián)系出發(fā),思考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對價值觀教育實踐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關鍵詞:交往行為;啟示;平等互動;目的行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0-0366-02
一、簡述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
1.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的類型
哈貝斯交往行為理論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它們分別是:目的行為,規(guī)范調節(jié)行為,戲劇行為,交往行為。目的行為又可以稱為工具行為或者策略行為,它遵循的原則是以豐厚的經(jīng)驗知識作為基礎的技術。很多人在自己有所行為之前都會有一定目標,而在很多人心中是以成功為目標取向的,不管該目標是否合理,是否公正,它只是關聯(lián)于目標,根本不在乎實質性的東西。但是在哈貝斯交往行為理論中的目的行為是一種合理性的確定,所以目的行為又可以被稱作工具理性的選擇。社會群體成員把遵循共同的價值規(guī)范作為取向的這一行為稱作規(guī)范調節(jié)行為,這種行為與它行為所依照的共同價值群體是有很大的關系的。該行為表明所有成員的規(guī)范都要統(tǒng)一,使得一個群體中的所有的共同意見都能夠達到一致的協(xié)商,這充分表現(xiàn)出了公正性和正當性。很多人說人生就像一部戲,每個人都在扮演著自己的角色,而戲劇行為就是關聯(lián)到整個群體,需要每一個人都互動參與到其中,相互之間構成觀眾,也就是需要很多的角色來配合好,才能將一部戲拍好。這樣更加充分體現(xiàn)了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所謂的交往即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信息等的相互交換,是多個數(shù)量的主體之間一種正常的生活活動。同時,通過交往,人們能夠獲得心靈上的某種需求,以滿足自身的精神需要,傳達個人本意。交往行為涉及客觀世界、主觀世界和社會世界。與人交往需要做到真實,真誠。
2.生活世界與交往行為
交往行為和生活世界是兩個相輔相成的概念,生活世界包括三種不同的解釋性范式并且滿足了社會整合的三種需求:第一是關于文化或符號系統(tǒng)方面的解釋范式;第二是關于社會或社會制度方面的解釋范式;第三是關于個性人格或自我及其存在方面的解釋范式。哈貝馬斯認為現(xiàn)代西方社會的基本特征主要體現(xiàn)為系統(tǒng)和生活世界的脫節(jié),即生活世界殖民化,哈貝馬斯以生活世界和系統(tǒng)雙層社會結構模式為基礎,以交往合理性為中心范疇,對現(xiàn)代西方社會的弊端和困境進行了分析。他認為西方社會出現(xiàn)困境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系統(tǒng)控制了生活世界,即“生活世界殖民化”。
3.哈馬貝斯交往行為的實質
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明確了人們的交往行為實際上就是交往主體之間為取得一致、達成共識、彼此默契的相互理解過程。其中,交往主體在整個交談過程中要遵循共同的語言交往規(guī)則,憑借共同的背景知識和語言媒介,進行語言對話或交談。交往本身就是一個理解的過程,是交往主體間為達到“相互理解、彼此信任、達成共識、取得一致”的相互作用過程。
二、交往與價值觀教育的內在聯(lián)系
1.交往存在于價值觀教育過程中
一般說的價值觀是指人們在一定條件下經(jīng)過反復實踐逐漸形成的對于是非、利益、善惡的系統(tǒng)觀點或評判原則。因此價值觀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要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而社會所要求的主流價值觀只有靠教育者從外部灌輸給受教育者,再通過受教育者的不斷內化,才能使受教育者形成并堅定樹立社會所倡導的主流價值觀。因此,在價值觀教育過程中既有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教育與引導,也有受教育者給教育者的反饋,價值觀教育的目標只有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雙方的互動交流中慢慢實現(xiàn)。而交往作為兩人或兩個以上的人為了交流信息而相互作用的過程也必然存在于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中。
2.交往是價值觀教育的本身
價值觀教育本身就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傳遞各種思想觀念的交往過程。有的心理學家把交往看作交流、溝通的過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可以得到很多不同的東西,因為每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模式不同,所以本身存在的看問題的角度也不同。交往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價值觀教育的發(fā)展,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通過交往將獨立的思想結合在一起,使價值觀得到交換,這對教育有很大的意義,而這也是教育的關鍵所在。交往是人基本的生活生產(chǎn)方式,而教育作為人們獲得生產(chǎn)活動知識和技能的途徑,可以看作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共同的理論知識、思想觀念、研究課題等為中介,進行的交往活動。教育是人類在生活中的一種極其重要的交往行為。作為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環(huán)節(jié)的價值觀教育,不是單純地上思想政治課,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社會主義思想灌輸給大學生就可以了,而是在與大學生的真誠交往中自然地傳遞各種思想觀念和理論知識,在潛移默化中使大學生接受、認知并且認同。
三、交往行為理論對價值觀教育的啟示
1.價值觀教育工作要在交往中開展
在日常的師生交往中很明確地表現(xiàn)出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交往過程開展。在我們國家的教育的初期,很多時候都是老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傳授各種知識,學生就在下面拼命地把老師說過的知識點給記下來,很多學生都認為老師說的東西就像真理一樣,是無法改變的,這就使師生之間的溝通變成了單向的溝通。要改變現(xiàn)狀,使師生的交流變成一種雙向的相互溝通,這樣能夠有效地改變師生關系原本不理想的狀態(tài),使師生之間產(chǎn)生一種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良性關系,實現(xiàn)教學互動,從而使價值觀在教育教學中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在此過程中,教師作為教育者,將承擔對學生進行知識技能、心理等各方面的輔導和培養(yǎng),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或者是情感為基調,引導學生完善自我。同時,學生作為被教育者,能夠根據(jù)自身的反映對幫助教師進行教學反思,使教師在教學水平、自我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獲得參考和比對。
2.交往活動的主體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
在哈貝馬斯看來,“相互關系”只限制于主體之間的某種特定的聯(lián)系,這并不包含主客體之間具有主、被動區(qū)別的另一種性質的聯(lián)系。從這個觀點看來:只有當教師(教育者)與學生(被教育者)兩者在地位上實現(xiàn)對等,同為主體地位,這樣才能夠實現(xiàn)真正的“交往”。在這樣的環(huán)境和條件下,價值觀教育才能夠被有效實現(xiàn)。要強調的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是互為交往中的主體,因此在構建教育理論體系時不能僅僅以“主體——主體”的模式,而要注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雙向互動。在具體的教學中,由于教育者主導課程和教學進程,采用單向式的傳授知識方式,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名無實,并未能體現(xiàn)出來,使教和學相分離。因此,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不僅要把教育者與教育對象都視為主體,更要強調在教育過程中主體間的交往互動。在價值觀教育“雙主體”觀中引入“交往”的概念,使交往成為教育中人與人之間的紐帶,真正實現(xiàn)了教與學的統(tǒng)一,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交往中實現(xiàn)價值觀教育。
3.價值觀教育的一個重要發(fā)展是語言表達
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已不再只是偏重于社會政治生活,而是越來越多地朝著文化、經(jīng)濟和個人的生活等領域轉移,這無疑會使得價值觀教育的有關對話語境變得更加寬泛。所以,針對在價值觀教育的對象上的差異性,引導被教育者在其實際生活中學會明辨是非,形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就必須要采用符合現(xiàn)實社會現(xiàn)狀和個體差異的語言表達。不同的個體受教育的質量也是不同的,自己本身的能力也是不同的,例如同一個知識,有的人花幾分鐘就可以完全吃透,而有的人需要花上半天的時間,甚至是幾天的時間來消耗該知識點。這充分說明了個體之間的差異性,所以在價值觀教育的開展中,對不同的個體應該采取不同層次的語言表達,這樣才能更加有效的達到預期的目標。再者就是重視語言表達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從唯物辯證主義的角度看來: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事物在發(fā)展的工程中,也總是有正反兩面,在不斷的曲折前進,現(xiàn)實生活亦是如此,常常會出現(xiàn)矛盾統(tǒng)一的情況,例如“善”與“惡”、“丑”與“美”、“大”與“小”等。所謂的價值觀教育,既旨在培養(yǎng)和塑造學生的內在組成,因此需要對高校學生的生活進行相對完整地展現(xiàn),實現(xiàn)對真實世界的高度仿真和還原。同時教育者在給大學生展示一些正面的、崇高的社會美德時,也不要掩蓋社會中客觀存在的一些不道德行為,引導大學生去正確判斷在社會中存在的各種行為,使崇高的道德標準在其不斷的判斷和自我評價中逐漸形成。
4.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進行平等互動
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指出要實現(xiàn)交往行為的合理化,其中最重要的途徑就是使交往雙方有平等的對話與交流。教育者在教育的過程中要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看問題,多替受教育者著想,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達到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平等對話,是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四、總結
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中明確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教育者不應該以一種壓迫的方式去逼迫受教育者學習或者接受一個觀點,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去教育去交換一種思想。它的主要目的和功能即是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接觸與交流,實現(xiàn)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學生監(jiān)督和促進教師的自我完善,以教師引導學生成長和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教、學主體的共贏,展現(xiàn)和優(yōu)化價值觀教育的意義。雖然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在現(xiàn)實中缺乏孕育之土壤,但是哈馬貝斯的社會交往理論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和諧關系上的,他在交往過程中主張用真誠的對話去解決社會中的矛盾。增強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溝通,讓人們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之上達成共識,獲得一致,建立和諧的社會。即使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可是人際關系卻日益淺薄,道德素質日漸下滑,人們對價值觀的認識也變得非常的模糊,因此我們要注重交往的實質性,讓社會更加的和諧。
參考文獻:
[1]王姣姣.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對課堂教學行為研究的啟示[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9,(6).
[2]余文龍.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對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啟示[J].長沙大學學報,2006,(16).
[3]張靜.淺析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J].青年文學家,2009,(16).
[4]楊紅梅.論馬克思主義交往視閾中的德育[J].中國電力教育,2011,(31).
[5]周娟娟.論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