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華 高翔 宋錦璘 鄧鋒 李娜
[摘要] 目的 分析推桿式矯治器(Forsus)在不同垂直向分力作用下瞬時前導下頜后下頜骨的應力和位移變化,
為Forsus臨床應用提供實驗基礎。方法 經Abaqus 6.5軟件構建Forsus導下頜向前三維有限元模型,分別模擬Forsus矯治中水平向分力為4 N,垂直向分力分別為2、4、1 N的3種工況下下頜骨的應力、位移及路徑變化。結果 3種工況下,下頜骨均出現較大應力,髁突發(fā)生扭轉。垂直向分力為4 N時,下頜骨旋轉幅度很小,頦部前伸位移只有0.188 mm;垂直向分力為2 N和1 N時,下頜頦部前伸位移分別為1.150 mm和2.141 mm,下頜骨發(fā)生前上旋轉。結論 隨著垂直向分力逐漸減小,頦部前伸位移趨勢增大。Forsus前導下頜有利于頜骨生長改建。
[關鍵詞] 推桿式矯治器; 應力; 位移; 下頜骨旋轉
[中圖分類號] R 783.5 [文獻標志碼] A [doi] 10.7518/hxkq.2013.04.007
固定功能矯治器在不依賴患者配合的前提下,可有效促進下頜后縮畸形患者的下頜骨生長[1]。下頜運動距離增加和運動方向改變是頜骨發(fā)生適應性生長改建的基礎。關于咬合重建的垂直高度是否該超過息止間隙卻存在不同的看法。學者[2]認為下頜前伸越大,下頜垂直打開距離應越小,打開距離不應超過息止間隙,即在4 mm以內,咬合打開距離超過息止間隙是引起軟組織拉伸的前提條件。也有學者認為咬合重建的高度可大于息止間隙,但應小于Woodside提出的極端高度。
本研究選擇Ⅲ度深覆、深覆蓋、第二磨牙尚未萌出、有生長潛力的患者進行建模,通過對推桿式矯治器(Forsus)相同水平向分力、不同垂直向分力導下頜向前的加載方式進行分析,研究不同垂直向分力對下頜骨位移以及下頜骨生長改建趨勢的影響,為合理臨床應用Forsus提供前期實驗基礎。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及三維有限元模型的構建
選擇在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yī)院正畸科就診的12歲發(fā)育正常的男性1例,手腕骨X線片示患者處于骨成熟第二階段,恒牙列早期,下頜后縮,前牙Ⅲ度深覆、深覆蓋(9 mm)。患者及家長對本項研究知情同意。
CT掃描前患者用MBT矯治技術行固定正畸治療,上下牙列排齊整平,符合Forsus安裝要求。以0.625 mm為層厚、眼耳平面為參照平面進行連續(xù)掃描,自顱頂至下頜體下緣得到384張CT斷層掃描圖像,并傳入GE Awd 4.2圖像后處理工作站,利用Mi-mics 9.0、Abaqus 6.5軟件,經網格劃分后建立Forsus導下頜向前三維有限元模型[3-5]。
1.2 邊界約束
材料受力變形為小變形,假設各部分結構諸如牙列、托槽、弓絲加載時不發(fā)生相對滑動;肌肉組織與下頜骨相連處采用多點約束進行連接;關節(jié)盤上面的關節(jié)凹骨質部分采取固定約束。
在奔騰4處理器3.00 GHz、2 G內存、120 G硬盤計算機上采用Abaqus 6.5分析系統(tǒng)研究Forsus矯治中3種不同垂直向分力工況下,下頜骨位移以及下頜骨生長改建的變化。
1.3 加載
加載部位:下頜尖牙遠中弓絲上。加載力大小:基于生理范圍能承受的矯形力考慮,工況1、2、3的水平向分力均為4 N,垂直向分力分別為2、4、1 N。加載方向:以髁突與下頜尖牙托槽遠中弓絲上的連線為基準平面,工況1和工況3矯形力方向在基準平面逆時針方向,且與其夾角逐漸增大;工況2矯形力方向在基準平面順時針方向。加載時間:選擇1 s的加載時間以減少計算量,近似模擬初始的下頜應力、位移變化趨勢。分析3種工況加載時下頜骨應力、位移分布特點以及髁突附近各關鍵部位的應力路徑變化。 2 結果
2.1 加載不同垂直向分力的下頜骨應力分布
3種工況的下頜骨應力分布見圖1和表1。3種工況下下頜骨均出現較大應力。工況1的最大應力位于髁突中部(2.6 MPa);工況2應力較大區(qū)域位于髁
突處,最大應力相對工況1有所降低;工況3的應力分布趨勢與工況1相似,下牙槽骨周圍的應力,除舌側少量區(qū)域承受壓應力外,唇側廣大區(qū)域主要承受拉伸應力,應力數值均小于0.1 MPa,表明加載過程中應力通過弓絲和托槽傳遞到下牙列和牙槽骨上,下牙槽骨唇側應力較大,而舌側無明顯應力。
2.2 加載不同垂直向分力的下頜位移分布
3種工況的下頜骨位移分布見圖2和表1。3種工況下下頜骨髁突均發(fā)生扭轉。工況1頦部最大位移為1.150 mm,分解后向前位移為1.035 mm,向下位移為0.737 mm,最大位移出現在頦部和切牙,水平向前分位移較大,與導下頜向前方向一致。髁突的位移較小,這是由于下頜骨圍繞此區(qū)域旋轉所致。工況2下頜骨旋轉幅度很小,呈后下旋轉趨勢,頦部前伸位移只有0.188 mm;該加載方式產生的力矩較小,下頜旋轉不明顯,只是單純的伸長,以至應力下降,前導位移量也減小。工況3位移最大值則為2.141 mm。
2.3 不同垂直向分力的下頜頦部節(jié)點路徑分析
3種工況的下頜頦部節(jié)點路徑分析見圖3。工況1和工況3在瞬時加載時,從下齒槽緣點Id、下齒槽座點B到頦前點P位移逐漸增大,最大位移處都在頦部,下頜整體呈前上旋轉。工況2最大位移則在牙槽嵴,旋轉方向為向后下的順時針方向。
3 討論
Forsus的主要目標是刺激下頜生長,Forsus治療后,下頜髁突、喙突、下頜角等部位軟骨生長方向和生長量均發(fā)生改變[6]。下頜骨在矯治力作用下的生長改建與矯治療效密切相關。本研究主要對Forsus前導下頜后頦部不同節(jié)點路徑、下頜骨的生長改建進行探討。
3.1 模擬Forsus矯治力的選擇
前導下頜常采用較重的矯形力,重度力作用下關節(jié)區(qū)必然要承擔一定的負荷。拉伸力學和圍限壓縮實驗證實,顳下頜關節(jié)能承受約10 N的載荷。理論上咀嚼肌能承受18 N的咀嚼力[7],但實際咀嚼力的
大小視參與咀嚼的肌纖維多少而定,并存在個體差異??紤]到臨床前導下頜時一般水平打開距離明顯大于垂直距離,且為使應力、位移分布趨勢更明顯,本研究采用生理范圍能承受的水平向分力4 N、垂直向分力4 N以內的載荷進行仿真分析。首先定性的對相同水平向分力、不同垂直向分力導下頜向前的加載方式進行分析,闡述不同垂直向分力對位移的影響;然后分析由此加載方式引起的下頜骨位移趨勢變化和生長改建,為探討與臨床實際相似(即矢量合力不變)的情況下不同加載角度對頜骨應力分布的影響做前期研究。
3.2 Forsus前導下頜后對頦部各節(jié)點路徑的影響
路徑是指某一段指定距離的位移,由于本研究采用的是相同水平向分力、不同垂直向分力的加載方式,因此重點分析頦部各標志點瞬時加載時的最大位移。工況1和工況3載荷下,下頜骨都發(fā)生前上旋轉,從Id到P的前伸位移逐漸增大,與臨床所需一致。通過工況1和工況3的最大位移發(fā)現只有加載合力方向遠離基準線時,頦部才能產生較大的位移。工況2載荷條件下,第一段路徑位移最大,即下切牙和牙槽嵴前移量最大,而B點基本沒有前移趨勢。工況2中第三段路徑前移趨勢沒有Id前移趨勢明顯,這將導致Forsus導下頜向前時下切牙過于向唇側傾斜。因此,Forsus臨床實際運用中最好避免類似工況2的加載方式。
水平向分力4 N、垂直向分力1 N的加載方式位移分布顯示導下頜向前的最大位移達到2.141 mm,比水平向分力4 N、垂直向分力2 N加載方式導下頜向前的最大位移1.150 mm大,證明了初步推論,即只有加載合力方向遠離基準線時才能產生較大的位移是正確的,接下來的任務是在合力不變的情況下,采取不同的角度來分析應力和位移的分布,遴選最佳的臨床矯治角度。
3.3 Forsus矯治后可促進下頜骨的前上旋轉和生長
改建
一般認為生長發(fā)育期是進行骨改建誘導的最佳時期。前導下頜就是使下頜產生理想的生長型(生
長方向和生長量發(fā)生改變)。本研究發(fā)現采取工況1和工況3加載方式,最大位移都出現在頦部,旋轉趨勢是前上,利于下頜后縮畸形的改建。通過促進下頜骨前上旋轉,抑制下頜骨后下旋轉,下頜骨旋轉的改變有利于安氏Ⅱ類I分類高角錯畸形的矯治。Stutzmann等[8]評估下牙槽骨的代謝率發(fā)現下頜
向前生長旋轉較向后生長旋轉更為明顯,該生長改建規(guī)律同樣適用于Forsus治療。換言之,牙槽骨生長率高似乎與向前生長旋轉有關,生成率低與向后生長旋轉有關。
與傳統(tǒng)的下頜前伸功能矯治器相比,Forsus等固定下頜前伸裝置對Ⅱ類深覆蓋的輕度骨性錯患者矯治成功率增加,這種矯治器可以全天發(fā)揮作用,其力量使關節(jié)前伸,又促進牙與牙槽骨的改建。當應用于生長發(fā)育高峰期已過的患者時,仍然能夠有效地解決患者的面型和咬合問題。
本研究發(fā)現髁突后緣及下頜體磨牙區(qū)主要為拉應力集中區(qū),下頜骨下緣及下頜角區(qū)主要為壓應力集中區(qū),從理論上支持了Forsus進一步促進下頜骨生長改建的功能矯治效應。故應盡早使用Forsus等固定功能矯治器,使下頜持續(xù)地處于預定前伸位,并在此位置上行使各種功能,刺激髁突生長及下頜長度增加。
3.4 基于頜骨黏彈塑性考慮的Forsus前導作用
材料在固定變形下應力隨時間減小的過程稱為松弛,本研究應力松弛并不明顯,是由Forsus的彈簧抗疲勞衰竭性能決定的。眾所周知,彈簧的力量柔和且持久,要使用半年左右的矯治器,不可能在1 s內出現明顯的應力松弛。在前期研究[3]中,模擬
加載1、15、300 s后的應力衰減情況,發(fā)現Forsus矯形力通過牙列傳遞到鄰近的骨組織中,頜骨沒有出現明顯應力松弛,且最大應力值在同一數量級,提示臨床中加載一定時間后應力分布和力值趨于穩(wěn)定,驗證了Forsus矯治力量不易衰減。
下頜骨上施加的矯治力達到一定值后,應力水平基本保持不變,頜骨組織的變形沒有隨著時間有所增加,固定功能矯治器一般使用3個月以上,仿真分析不太可能模擬非常長的時間,復雜的模型和計算時間過長也使運算所需的時間呈幾何級數增長,限于計算工作量的原因,本研究僅計算了各種工況下1 s內下頜骨的應力、位移分布,今后尚有待于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Aras A, Ada E, Saraco[ˇ][g]lu H, et al. Comparison of treatments with
the Forsus fatigue resistant device in relation to skeletal maturity:
A cephalometric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11, 140(5):616-625.
[2] Graber TM. 口腔正畸功能矯形治療學[M]. 徐蕓, 譯. 2版.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4:154.
Graber TM. Dentofacial orthopedics with functional appliances[M].
Translated by Xuyun. 2nd ed.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4:154.
[3] 柴召午, 李麗華, 宋錦璘, 等. 推桿式矯治器前導下頜三維有限
元模型的初步構建與分析[J]. 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 2009, 44(5):
293-296.
Chai Zhaowu, Li Lihua, Song Jinlin, et al.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stress distribution in mandible advanced with
Forsus[J]. Chin J Stomatol, 2009, 44(5):293-296.
[4] 李麗華, 宋錦璘, 高翔, 等. 推桿式矯治器不同加載角度下“下
頜骨-顳下頜關節(jié)”的生物力學研究[J]. 四川大學學報: 醫(yī)學版,
2011, 42(6):835-837.
Li Lihua, Song Jinlin, Gao Xiang, et al. Biomechanical study of
“mandible-temporomandibular joint” under different loading angles
with Forsus[J]. J Sichuan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 Edition, 2011,
42(6):835-837.
[5] 高翔, 宋錦璘, 李麗華, 等. Forsus推上頜第一磨牙向遠中瞬時
移動趨勢的力學仿真分析[J]. 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 2009, 33(2):
88-91.
Gao Xiang, Song Jinlin, Li Lihua, et al. The mechanical simula-
tion analysis of instantaneous distal moving trend of the maxillary
first molar in Forsus[J]. J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09, 33
(2):88-91.
[6] Heinig N, G?z G.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effects of the Forsus
spring. A study of a new Herbst hybrid[J]. J Orofac Orthop, 2001,
62(6):436-450.
[7] Witt E. Investigation into orthodontic forces of different appliances
[J]. Rep Congr Eur Orthod Soc, 1966, 42:391-408.
[8] Stutzmann J, Petrovic A, Shaye R, et al. Analysis in organ culture
of the rate of formation-resorption of sampled human alveolar bone
before and during treatment including tooth movement: A new
method of approach in orthodontic research[J]. Orthod Fr, 1979,
50:399-419.
(本文編輯 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