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立哲
【摘要】
探究式實驗教學是指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性思維為目標,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通過自我研究和發(fā)現(xiàn)進行學習的方法。本文探討了探究式實驗教學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同時提出了在應用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的幾個誤區(qū)。
【關鍵詞】探究式實驗教學 初中生物 應用 誤區(qū)
1.探究式實驗教學的意義
所謂“探究式實驗教學”,是指在實驗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實驗的本質,加強實驗對學生們的教育意義。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探究式實驗教學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們的動手動腦意識,還能夠讓他們掌握正確的實驗方法,進而使他們了解生物學科,加強對生物教學的認識。
初中生物教師應積極推廣探究式實驗教學,引導學生在好奇心驅使下,以問題為導向,通過類似于科學家探究式活動的方式讓學生獲取科學知識,并在此過程中學會科學的方法和技能、科學的思維方式,形成科學觀點、樹立科學研究的精神。
2.探究式實驗教學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2.1 “探究式”演示實驗教學。演示實驗是教師實驗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方式。在實驗過程中,實驗的演示只能成功,不能失敗。要確保學生能夠清楚的看到實驗開展中的每一個步驟,引導學生觀察,啟發(fā)學生的歸納推理思維。以“植物種子的萌發(fā)”一課為例。筆者準備了種子萌發(fā)的圖片、玻璃容器、水、以及一些植物的種子。在課堂開篇階段,筆者首先將種子放入盛滿水的玻璃容器,并讓學生近前觀看,課堂氣氛也隨之被調動起來,筆者隨即導入課題。隨著教學進度的開展,筆者結合教材內容,讓學生不斷觀察種子在水中的狀態(tài),并將種子萌發(fā)的圖片逐一對學生們進行展示。
2.2 “探究式”隨堂實驗教學。隨堂實驗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與教學進度,運用簡單的實驗道具,來對理論知識進行證實。這種實驗方式是為讓學生明白看似簡單的事物卻蘊含著豐富的道理,以加強學生們的生活意識。以“綠色植物是食物之源”一課為例。在這節(jié)課里,筆者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隨手抓過一片從窗外飄進來的樹葉,由一片樹葉的形成和分解引導學生去了解由植物向食物轉化的過程。通過筆者的引導,學生們有了探究該生物課題的愿望,由此可見,在生物教學的課堂上,任何事物都能夠成為我們的實驗教學道具。
2.3 “探究式”分組實驗教學。分組實驗是初中生物教學中最常見的教學方式之一,能夠加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加強學生的相互學習能力。以“植物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一課為例。筆者首先通過對植物光合作用課程內容的簡單介紹,讓學生對光合作用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其次,筆者以分析光合作用為題,讓學生分組討論了解光合作用的實驗方法,通過一系列的分組思考討論,加深了學生對實驗的理解,對實驗結果的分析更加準確,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課程的積極性。
2.4 “探究式”課外實驗教學。在初中生物的教學里,教師可適當安排時間,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近距離接觸和感受大自然中的生物,以此來驗證理論;另外可以采用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們自主學習,自主實驗。如在“植物根的生長”一課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室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樹木根部的生長狀況,以及對一些小草根部的形狀進行分析,在盡量減少破壞自然生物的前提下,幫助學生分析理論知識。
通過以上探究式實驗教學方式的分析,探究式實驗教學可以進一步開發(fā)教學實驗的價值,增強實驗效果。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促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加強動手實踐應用能力,還能提高教學效果,加強教學質量。
3.探究式實驗教學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應用的誤區(qū)
3.1 對探究性學習的隨意化。教師應該對探究性教學的原理和內涵進行深入了解,而不是隨意地對一些舊的固化的教學形式稍加改動就變成探究式教學的模式。這樣很多普通的教學活動都可以變成探究性學習,這種對探究性學習隨意化的方式不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的發(fā)展。
3.2 對探究性學習的泛用化。探究性教學很重要,但并不是所有老師都應該追求的單一的教學方法。深入開展有效的探究式教學活動受到的影響因素很多,一方面包括教師的授課水平和對探究式教學的理解水平、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特點等的內部因素外,還受到教學設施條件等因素制約;另一方面還與所教學的知識內容有關,有些教學內容并不易于或者不適于設計成探究式的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必須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有選擇性的采用探究式教學的形式。
3.3 優(yōu)化生物現(xiàn)象,將抽象難懂的知識變得直觀易于理解。生物的生命過程是復雜而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進行生物教學時,僅僅依照課本進行講解是很難將其形象、精準地的表達呈現(xiàn)出來,而多媒體教學當中的圖形移動、定格、閃爍、解說、色彩變化等手段,可以將晦澀難懂的生物知識變得形象直觀,將復雜的生物現(xiàn)象和生命過程變得更加簡單、真實,從而生動地展現(xiàn)出生物的各種生命活動,清晰明確的顯示生物的微觀與宏觀現(xiàn)象,從而將知識變得更加形象直接,易于理解掌握。例如在學習“DNA”分子結構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將“DNA”分子結構的立體模型的圖像多角度去呈現(xiàn)給學生,引導他們進行觀察,從而將微觀的事物宏觀化,使學生們直觀的進行感受和理解,將那些很難理解的教學內容簡單化、直觀化,使抽象的生物知識輕松自然地得以學習掌握。此外還有像細胞分裂、母體內胚胎發(fā)育的過程、血液循環(huán)、生物成長等都可以利用媒體教學來講解深化,直觀表達。另外,多媒體教學還可以有效的利用動畫手段將抽象的生物過程具體呈現(xiàn)出來,使學生們更加真切的理解生命、掌握生命、生存規(guī)律。比如:細胞吸水的原理和過程、遺傳規(guī)律等等。
3.4 動靜結合,加深理解,突破難點,促進認知。生物教材當中的圖片、模型、掛圖等傳統(tǒng)教學媒體只能表現(xiàn)表相,而不能將生物的整個生命規(guī)律與生命本質做以連續(xù)的表達與展現(xiàn),缺少動態(tài)的連續(xù)與變化,影響著教學的成果與學生的掌握。而利用多媒體教學則可以改善這一缺失,將靜態(tài)與動態(tài)連貫起來,將微觀現(xiàn)象轉化為宏觀現(xiàn)象,將難以理解的抽象事物化解為形象具體的圖像、影像表達,從而將難于理解的難點知識簡單深入地描述表達出來。比如在講遺傳規(guī)律時,其中的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之間分離及組合的互不干擾性,是動態(tài)微觀的變化,很難用肉眼觀察得到,學習起來很困難。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動畫的形式完全能夠模擬原始生殖細胞在進行減數(shù)分裂時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的彼此分離而分離,又隨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而組合的動態(tài)變化和產(chǎn)生配子的種類及比例。
3.5 多媒體教學可以提升課堂成交,增加學科教學容量。由于多媒體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們的信息接收器官,使學生的學習與記憶更加的高效有序,所以課程進展也就相應的快速,課程內容也就變得緊湊連貫,課堂教學容量與成效大大提升。就以“細胞的結構和功能”一講來說,按傳統(tǒng)課程需要三個課時來完成,而利用多媒體方式來教學則高效得多,可以把細胞膜的結構和各種細胞器、細胞核的形態(tài)結構用圖像表現(xiàn)的手段展現(xiàn)出來,更便于學生們的認知、理解和掌握,三個課時的講解只要二個課時即可完成,而教師可以利用節(jié)省的時間進行練習、拓寬知識等活動,以提高學生的知識掌握量,開闊學生眼界,拓寬知識面。
多媒體教學在生物教學中所展現(xiàn)的優(yōu)勢無可置疑,但在實際應用當中,在取得良好應用效果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弊端有一些亟待改善和提升的問題影響著其優(yōu)勢作用的充分發(fā)揮與教學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亮富.讓交流成為科學課堂的亮點[J].科學課,2010年03期.
[2] 陳杰林.中學生物探究性課堂教學中如何破解困惑[J].考試周刊,2010年04期.
[3] 劉劍釗.淺談初中生物探究活動教學的有效性[J].大眾文藝,201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