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世訪 盧美光
近年來,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對我國桃產區(qū)進行病害調查及分子鑒定,初步摸清了我國病毒病及類病毒病的種類及其發(fā)生分布情況。調查結果表明,當前我國桃樹上的病毒和類病毒病原主要有蘋果褪綠葉斑病毒(Apple chlorotic leaf spot virus,ACLSV)、李屬壞死環(huán)斑病毒(Prunus necrotic ring spot virus,PNRSV)、李痘病毒(Plum pox virus,PPV)、李矮縮病毒(Prune dwraf virus,PDV)、櫻桃綠環(huán)斑駁病毒(Cherry green ring mottle virus,CCRMV)、杏假褪綠葉斑病毒(Apricot pseudo-chlorotic leaf spot virus,APCLSV)和李樹皮壞死莖紋孔伴隨病毒 (Plum bark necrosis stem pitting-associated virus,PBNSPaV)、桃潛隱花葉類病毒(Peach latent mosaic viroid,PLMVd)和啤酒花矮化類病毒(Hop stunt viroid,HSVd)。 其中,蘋果褪綠葉斑病毒在山東省發(fā)生率較高;櫻桃綠環(huán)斑駁病毒發(fā)生區(qū)域主要局限在山東省、甘肅省和福建省;李屬壞死環(huán)斑病毒目前僅從山東樣品中檢測到;湖北、遼寧、山西省尚未檢測到任何病毒。但考慮到目前采集樣品的地點和檢測樣品數(shù)量仍然有限,因此對我國桃樹上病毒的分布情況,還需進一步調查。
▲蘋果褪綠葉斑病毒引起的桃葉癥狀
▲啤酒花矮化類病毒引起的桃斑果病
許多栽培品種感染蘋果褪綠葉斑病毒(ACLSV)后減產30%~40%。李屬壞死環(huán)斑病毒(PNRSV)在苗圃里引起嚴重病害,使得樹體在花芽期和生長期長勢不一致,并且導致花芽和根的死亡,著果率減少10%~30%,果實產量減少20%~60%,果實成熟延遲,果實品質降低,并使得果樹對嚴寒天氣更加敏感。接穗和砧木感染李屬壞死環(huán)斑病毒時會導致發(fā)芽率降低。李痘病毒(PPV)不僅引起果實品質下降,而且會導致未成熟果實大量脫落,致使產量嚴重降低,高感果樹減產甚至達80%~100%。杏假褪綠葉斑病毒 (APCLSV)主要引起枝條和莖干開裂、凹陷,葉片萎縮壞死,有斑點,葉脈黃化,畸形等癥狀。李樹皮壞死莖紋孔伴隨病毒(PBNSPaV)的侵染,會導致果實變小,變形,表皮褶皺,成熟延遲等癥狀。桃潛隱花葉類病毒(PLMVd)在桃樹上的為害通常是隱癥的,只有少數(shù)桃品種的葉片產生花葉,但從第5年開始,被害桃樹迅速老化,而且對霜害和潰瘍病更為敏感。啤酒花矮化類病毒(HSVd)寄主范圍廣泛,可侵染葡萄、啤酒花、杏、李、柑桔、棗、桃和巴旦杏等,在桃樹上通常是隱癥帶毒。
桃樹病毒病的防控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推廣無病毒苗木。由于有些種類的桃病毒可通過帶毒的繁殖材料、種子、花粉、線蟲介體傳播,所以使用無病毒繁殖材料是最重要的防治途徑。
(2)強化檢疫措施。當前,地區(qū)間引種和材料交換比較頻繁,隨之傳播的機會增加,因此,嚴格檢疫是防止桃病毒病傳播蔓延的重要措施。
(3)控制毒源和自然傳播介體。對剛傳入本地區(qū)的危險性病毒,一經發(fā)現(xiàn)應立即拔除病株,清除周圍可能感染病毒的雜草。已經大面積發(fā)生無法根除的病區(qū)應設法隔離,防止通過線蟲或苗木向外傳播。
(4)農業(yè)防治。創(chuàng)造不利于病蟲害發(fā)生的條件,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合理修剪合理負載,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及時清除病蟲枝、枯枝落葉、僵果、病果、老翹皮、樹體附著物,深埋或燒掉。秋冬深翻果園,減少傳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