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錚宇
(韓山師范學院對外交流合作處,廣東潮州 521041)
自改革開放以來,來華留學生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招收人數(shù)增長迅速。總體看來,來華留學生總數(shù)的增長主要有兩個比較迅速的時期。一個是1990年至1995年,年均增長率約為35%。另一個是2000年至今,除2003年小有波動外,總體保持迅速增長的勢頭,年增長率約為17.8%。近年來,在金融危機爆發(fā),全球經濟遭受重創(chuàng),留學生國際流動減少的情況下,近四年來的來華留學生仍有年均10%以上的增長。[1]
來華留學生人數(shù)的迅速增長,歸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政策的支持。來華留學生人數(shù)的迅速增長,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允許有資格接收獎學金留學生的高等院校開始招收自費來華留學生,這一舉措一舉打破了“文革”期間來華留學工作停滯不前的局面。自1978年起,來華留學生的數(shù)量開始穩(wěn)步上升。1989年,原國家教委頒布了《關于招收自費來華留學生的有關規(guī)定》,這一規(guī)定明確了有條件的高等學??山浬暾埮鷾屎笳惺兆再M留學生,并把學校招收外國留學生資格的審批權下放給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同時允許學校根據(jù)國家的有關規(guī)定自主決定留學生的招生和錄取。而在2000年,教育部、外交部和公安部聯(lián)合發(fā)布了《高等學校接受外國留學生管理規(guī)定》,作出了“高等學校招收外國留學生名額不受國家招生計劃指標限制”、“外國留學生的錄取由高等學校決定”、“高等學??梢越邮苡善渌麑W校錄取或轉學的外國留學生”等規(guī)定,進一步促進了來華留學生工作的開展。而在2004年由國務院印發(fā)的《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又提出要“實施中國教育品牌戰(zhàn)略。按照‘擴大規(guī)模、提高層次、保證質量、規(guī)范管理’的原則,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擴大來華留學生的規(guī)模。深化政府獎學金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外國留學生教學與生活管理制度”。[1]2010年,教育部發(fā)布《留學中國計劃》,提出“到2020年,全年在內地高校及中小學校就讀的外國留學人員達到50萬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學歷教育的留學生達到15萬人”的目標,并通過“鼓勵具備條件的學校、科研機構及其他教育機構和社會組織,依法開展和參與來華留學教育”、“大力加強來華留學宣傳和推介力度”、“保證中國政府獎學金的規(guī)模穩(wěn)定增加”等措施,力爭進一步擴大來華留學生的規(guī)模,完成目標。得益于這些政策,我國的來華留學生人數(shù)一直保持較快增長,由1978年的1236人發(fā)展到2011年的292611人。[2]
其二是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加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生到我國留學。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GDP保持高速增長,經濟實力明顯提高。特別是在近年來世界各國經濟遭受金融風暴重大打擊的情況下,我國經濟仍保持持續(xù)穩(wěn)健的增長。這也使得各國留學生對中國應對金融危機抱有信心,相信中國是世界的未來,希望通過留學在中國就業(yè)。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和對外貿易的快速發(fā)展,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世界各國對通曉漢語的技術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全球范圍內的民眾也更想認識中國、了解中國。這些都成為來華留學生人數(shù)不斷增加的推動力量。
其三是我國的高校及社會各界越來越重視招收留學生。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各高校對來華留學生工作的關注度不斷增加,來華留學生的人數(shù)也有了突破性的發(fā)展。特別是在全球化進程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各高校開始認識到來華留學生在推動高校國際化、增進學生與教師的國際知識和跨文化理解、加強各高校與境外教育機構聯(lián)系交流、豐富校園文化、提升國際形象、增加收入來源等方面的重大作用,而來華留學生人數(shù)也成為衡量高校國際化進程的一個重要指標。
其四是我國的來華留學生獎學金制度不斷完善。由于近年來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各主要留學生目的國紛紛減少獎學金的申請額度,也一定程度影響了世界范圍內留學生的流動。與此相比,我國近年來的國家政府獎學金規(guī)模不斷增長,獎勵額度不斷提高。除了政府獎學金之外,部分地方政府也設置了來華留學生獎學金,吸引外國留學生到地方高校就讀。另外,隨著高校與各種社會機構,特別是企業(yè)的合作,一些大型企業(yè)也開始設置捐贈獎學金用于資助外國留學生。我國通過不斷完善的來華留學生獎學金體制,進一步提高對外國留學生的吸引力,促成了外國留學生人數(shù)的迅速增長。
2011年,來華留學生總量為292611人,而綜合考慮我國經濟發(fā)展速度等各方面情況,預計今后來華留學生人數(shù)仍將保持較快的增長勢頭。在2010年發(fā)布的《留學中國計劃》中附有《留學中國計劃分項目工作進程規(guī)劃表》,其中來華留學人員數(shù)量一項,2010年預計為256000人,2011年為273000人。而實際上,2010年來華留學生總量達到了265090人,2011年來華留學生總量達到292611人[2],均超額完成計劃。
然而,在留學生人數(shù)迅速增長的同時,接收留學生的國家與教育機構必須做好相應的準備,否則,從長期來看將會影響留學生人數(shù)的進一步增長和留學生教育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比如,日本在1983年提出“10萬留學生計劃”,預定到21世紀,日本達到每年招收外國留學生10萬人這一目標。此后,赴日留學生的數(shù)量經歷了兩段比較快的增長期,一是1983年至1994年,從10428人增長至53787人;二是從1998年至2005年,從55755人增長至121812人。然而,由于日本對外國留學生的接收體制不夠完備,如為留學生提供宿舍不夠充足、整個社會和國民的心理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教育體制未能充分適應、為留學生提供的經濟支援不夠充分、日語教育質量不足等原因,造成了“計劃”與實際相脫節(jié)、留學生人數(shù)停止增長甚至下降的現(xiàn)象[3]。1994年日本招收外國留學生53787人,1995年略升一點,有53847人,1996年降至52921人,1997年進一步下降,只有51047人[4]。
而在2008年,福田康夫內閣制定了“30萬留學生計劃”,該計劃提出要把留學生政策作為日本“全球化戰(zhàn)略”的一環(huán),到2020年接收30萬留學生。主要通過提高赴日留學的吸引力,改革簡化入學、入國等程序,推進大學的國際化,改善留學環(huán)境,改革日本社會對畢業(yè)留學生的接收體制,進而擴大招收外國留學生的規(guī)模。然而由于接收體制的不完備,該計劃也存在許多問題。比如,日本政府試圖通過選定30所符合條件的大學,對其進行5年經濟支援,使這些大學成為接收外國留學生的主要基地。然而各所大學要完善接受體制,需要一定的時間。比如開設英語課程等,從著手籌備到正式招生至少需要一至二年的時間,那么首批招生的學生畢業(yè)時援助期也就差不多結束了。而此后各個大學必須劃撥預算用于這些新課程的開設和維持,反而增加了學校的負擔。援助期過后各大學對于招收外國留學生反而可能會缺乏動力。而隨意地制定教學計劃和增設課程、只重視留學生招收數(shù)量也可能帶來大學教育質量下降。[4]
那么,在來華留學生人數(shù)迅速增長的今天,我國又是否已經做好準備了呢?筆者認為,當前我國的留學生接收體制仍不完善。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教學質量未能適應數(shù)量的高速增長而有相應提高。不可否認,來華留學生人數(shù)是衡量我國留學生工作的一個重要指標。但是在來華留學生數(shù)量迅速增長的同時,教學質量卻未能有相應的提高。
教學質量的低下,一方面體現(xiàn)在來華留學生的結構仍不合理。2011年,我國招收的292611名外國留學生中,學歷生只有118837名,占總數(shù)的40.6%。這說明我國的來華留學生教育在培養(yǎng)層次上仍處于學歷生少、進修生多的階段。而在全部292611名留學生中,漢語言類留學生(包括學歷生與非學歷生)共有161078名,占55%左右[2]。這說明我國的來華留學教育仍處于漢語言教育和培訓為主的階段,教育質量的提高仍有很大的空間。
另一方面體現(xiàn)在課程的設置不具科學性,課程質量普遍較低。我國目前多數(shù)高校采取的是留學生與中國學生相同培養(yǎng)方案的辦法,沒有針對留學生的特點制定相應的培養(yǎng)方案,而當留學生學習上遇到困難時,又缺乏相應的輔導機制,使得留學生教育的質量不盡理想。另外,擔任留學生教育的教師英語水平有限,大部分高校未能開設英語教學課程。部分高校開設的英文課程在數(shù)量上也未能滿足需求,教學質量也有待提高。這使得很多留學生來華后,必須花費大量時間學習漢語,不利于我國來華留學生教育質量的提高。
二是專業(yè)設置的國際化程度不夠。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大量的邊緣學科、交叉學科不斷涌現(xiàn),“大學科、寬專業(yè)”已成為國際上通行的學科設置方法。相比起來,我國的高等教育仍存在學科面窄、學科專業(yè)設置局限的問題。[5]雖然新的學科目錄在二級學科的設置上做了調整,從654個壓縮到382個,一定程度上順應了國際教育的發(fā)展趨勢。但是目前國際上通常的學科目錄一般是80~120個。由此看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專業(yè)設置在適應國際先進教育潮流發(fā)展方面還有一定距離。
三是目前我國的留管教師隊伍仍比較薄弱。在來華留學生人數(shù)迅速增長的同時,我國的留管教師隊伍并沒有相應壯大,由此造成留學生管理工作人手不足,管理缺位的現(xiàn)象越發(fā)多見。而且在許多高校中,留管教師往往身兼多職,未能專注于來華留學生工作。另外,隨著來華留學生規(guī)模的進一步擴大,留學生來源國越發(fā)多元化,對留管教師的外語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實際工作中,要求一名留管教師精通多國語言顯然不現(xiàn)實。特別是在小語種人才仍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如何為來華留學生管理工作配置更多精通外語的教師,成為一個難題。
四是很多地方高校為留學生提供的硬件條件仍不理想。隨著來華留學生規(guī)模的進一步擴大,外國留學生從發(fā)達地區(qū)高校流向地方高校的趨勢將越發(fā)明顯。但是,我國目前很多地方高校的留學生教育仍處于起步階段,缺乏專門的留學生公寓等設施。為留學生提供的宿舍老舊,活動場所少。在外國留學生總數(shù)不斷高速增長的情況下,這些必要設施的缺失,將影響地方高校招收留學生規(guī)模的擴大。
這些問題在許多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體現(xiàn)得比較明顯。比如,筆者所在的韓山師范學院,自2005年開始招收來華留學生,到現(xiàn)在經過7年的發(fā)展,每年招收的長期留學生人數(shù)在10人左右,短期留學生人數(shù)在15人左右,且仍未招收學歷生。從學院自身條件來看,為留學生提供的宿舍等硬件設施不盡理想,師資力量及留管教師隊伍十分薄弱,專業(yè)設置單一,具有起步晚、基礎弱、發(fā)展慢的特點。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將成為學院進一步做好來華留學生工作、擴大招生規(guī)模的關鍵。
綜上所述,在來華留學生人數(shù)迅速增長的同時,我國的留學生接收體制仍不完善。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將關系到下一階段是否能夠繼續(xù)做好來華留學生工作。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來解決這些問題:
一是提高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一方面是著力提升學歷生與非語言生在整個留學生總量中的比重。各個大學應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資源優(yōu)勢,將接收留學生的重點放到學歷生教育上。初級的語言教學可以轉由社會上的語言培訓學校來負責。這樣既可增加社會各界對留學生教育的參與程度,又可減輕大學負擔,充分發(fā)揮大學在教育資源上的優(yōu)勢地位。另一方面,針對留學生特點設置課程,加強英語授課師資隊伍的培養(yǎng),同時在開設留學生課程前,先對承擔教學任務的老師從教學水平、外語水平、教學態(tài)度、對外國及外國學生的了解程度等各個方面進行深入了解和選拔,從而保證教學質量。另外,增設英語課程,力求消除語言障礙,使高校的教育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時抓緊建立外國留學生教學質量監(jiān)控和評估體系,提高高校教學過程的質量自律意識,通過學生對課程的反饋信息、教師聽課評課等各種渠道,改進教學弊端,使教學達到理想狀態(tài)。
二是在學科專業(yè)設置上,應緊跟國際高等教育發(fā)展趨勢進行專業(yè)設置上的調整,強調一級學科,淡化二級學科,順應留學生教育的需要設置新的專業(yè)。[6]同時應制定科學合理的培養(yǎng)方案,為世界各國培養(yǎng)高質量的人才。各個高校也應結合自身及所在地區(qū)的特點和學科優(yōu)勢,合理配置資源,重點推出特色專業(yè)。
三是加強留管教師隊伍建設。一方面增設人手,壯大留管教師隊伍;另一方面應加強對留管教師的培訓,可以通過舉辦講座、組織考察國內外先進高校等方法,培養(yǎng)一批思想素質好、責任意識強、業(yè)務水平高、管理經驗豐富、了解外國及外國留學生情況的留管教師。[7]另外也應采取其他辦法,彌補留管教師人手不足的缺點。比如可以適當招聘學生擔任“語伴”,同時參照勤工助學的標準給予學生適當?shù)膱蟪?,或者是用工作量來抵消實習學分,這樣既可以為留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便利,學生自己的外語水平也能得到提高,同時還能結識外國友人,加深中外學生間的交流與理解。
四是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優(yōu)化來華留學生學習生活環(huán)境。針對目前硬件設施建設總體不足的問題,加大投入、統(tǒng)一規(guī)劃,同時兼顧管理上的方便及安全上的保障,針對留學生的特點,興建一批適合其居住生活的公寓。另外也要注意改善校園景觀、提升大學的外在形象和內在境界,營造出濃厚的學術氣氛,吸引更多的留學生來校就讀。
在來華留學生工作上,我們必須處理好發(fā)展速度與消化能力之間的關系,在加大招收力度的同時,國家及各種教育機構必須做好準備,迎接挑戰(zhàn),針對來華留學生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完善接收體制。只有這樣,才能使來華留學生工作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
[1]劉揚,王怡偉.我國的來華留學教育政策與實踐[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11,27(6):73-80.
[2]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2011來華留學生簡明統(tǒng)計[R].北京: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2012.
[3]厲仁玉.日本的留學生問題[J].同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4,5(2):57-63.
[4](日)高良要多.グローバル時代における我が國の大學の展望:日本·米國·歐州の留學生政策の比較[C]//同志社政策科學院生論集.京都:同志社大學,2012:43-58.
[5]邱明明.來華留學生招生問題與對策研究[J].外國留學生工作研究,2011(4):95.
[6]徐瑞君,盧正中,鄒碧金.來華留學研究生教育若干問題探討[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24(6):96-99.
[7]賀繼軍.地方高校留學生教育的問題及對策[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9,22(6):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