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龍,何 麒,趙胤德
(安徽財經大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安徽 蚌埠233030)
第一,孔子將德育作為教育的基礎。在《詩》、《書》、《禮》、《樂》、《易》、《春秋》中,《禮》是重點進行德育的課程內容。 除了在課堂上進行德育外,在日常與學生的相處中,孔子也非常重視對學生的品德教育。在當今社會,我們所提倡的德育和智育相結合的育人方式正是體現(xiàn)了德育的重要性,而孔子正是在德育方面起到了光輝典范的作用。
第二,孔子將能力培養(yǎng)作為教育的應用。在《子路》中,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贊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這句話說明《詩》被孔子作為授學的重要內容,絕對不僅僅是要求學生背熟“詩三百”,而是要培養(yǎng)他們把其中的內容運用于實踐的能力。同樣,孔子對《書》的講授,也不僅僅是要學生背誦古代文書,而是要他們從中學習古代帝王的治國經驗,并學會引以為鑒,從而能夠提高自己的能力。這種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不僅在古代,在當今教育中對學生提高能力的培養(yǎng)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三,孔子將美育作為教育的載體。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學和音樂可以很好地對情操起到重要的陶冶作用?!对姟肥侵攸c進行文學作品欣賞的文學作品集,而《樂》則是對學生進行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在《論語》等典籍中,我們還可以找到孔子重視藝術教育的其他佐證,例如在《雍也》中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彼君子”的美學原則,要求弟子們做到內在美和外在美的統(tǒng)一。在《論語》中有多處記載孔子“鼓瑟”、“擊馨”、“與人歌”和《述而》中的“子齡是日哭,則不歌”,則顯示出孔子經常參加一些音樂活動,這是他實施樂教,陶冶學生情操的一種重要方式。[1]
第四,孔子將體育作為教育的支撐。他非常重視學生的體育鍛煉,吸收了官辦貴族學校的“射”、“御”等科目,這些都對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在課外,孔子也經常和弟子們進行體育鍛煉。正是因為孔子重視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素質,才為他活到73歲高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一,批判應試教育,注重“五育”,發(fā)展“真人”。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把分數(shù)看得過重,只注重少數(shù)冒尖學生和以書本為主體的知識教育,把考試作為目的,忽視了學生的整體發(fā)展。針對應試教育的弊端,陶行知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他在《說書》中指出,書呆子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應試教育只會讓學生更趨向于書呆子,脫離生產實際和生產勞動,容易把好人變成廢人。陶行知認為教育要辦成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相協(xié)調的全面發(fā)展教育,而不只是只注重分數(shù)而進行的應試教育,只有將“五育”相統(tǒng)一,才能培育出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真正人才。
第二,“教、學、做”合一,倡導實踐精神。陶行知特別重視各方面的實踐因素,進而創(chuàng)立了“教學做合一”的理論。1927年,陶行知發(fā)表了《教學做合一》這篇文章。在文章中他指出,“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陶行知認為,教學做合一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學實踐,二是社會實踐。在他看來,做的范圍既包括作業(yè)、實習和實驗,也包括看書、思考、觀察甚至是講解知識。他說:“我們不能說種稻是做,看書是學,講解是教。為種稻而講解,講解也是做;為種稻而看書,看書也是做。這是種稻的教學做合一。”[2](P72)陶行知重視實踐,但是并不表示他輕視學習知識,他認為實踐只有在牢固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才能夠充分實現(xiàn),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
西方國家認為,一味地強調成績分數(shù)和班級排名只會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一項調查研究顯示,當學?;蚣议L過分看重分數(shù)時,學生的學習效果會大打折扣。一個好學生不只是停留在分數(shù)上,還要有對學習的無限興趣。學校對家長的建議是:盡可能的抽出一定的時間談論他忽然產生的靈感或解決問題的感想。這樣才能打開學生的思路,促進他們成長。
西方學校往往更加注重個性化、社會實踐的教育方式。在課堂上,不像中國的座位布局,西方學校的學生會圍坐在一起,共同討論問題,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想法。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極大地尊重學生的個性,順應其發(fā)展。此外,西方學校非常重視社會實踐,學校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占的比例很大,比如在荷蘭、德國、法國以及北美國家的四年大學本科教育中,實踐教學和課堂教學時間的比例是:一年級2:8,二年級4:6,三年級6:4,四年級8:2。[3]把絕大多數(shù)時間安排在社會實踐上,這樣才能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
馬克思認為,勞動者是生產力中人的因素,而人在生產中起主導作用,因此人的發(fā)展,尤其是人的素質的優(yōu)化對推動社會全面進步有著直接的影響,是社會全面進步的前提;馬克思對國民素質也做出了完整和全面的解釋,認為它不僅包括健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而且也包括了人的階級覺悟、階級意識;更重要的是馬克思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提出了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人的素質最終目標的手段,即教育。同時指出“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盵4]
毛澤東在繼承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思想的基礎上,根據(jù)當時我國教育中出現(xiàn)的重視智育,而輕視體育的現(xiàn)象,提出了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目標。他在《知識分子問題》中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等方面都得到發(fā)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痹谒磥恚掠?、智育和體育三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德育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文化素質條件,智育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知識基礎,而體育則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身體保障。只有將三者統(tǒng)一起來,才能真正實現(xiàn)人各方面的協(xié)調發(fā)展。
此外,毛澤東針對當時大學中過分重視分數(shù),在教學方法上主要采用注入式教學,嚴重束縛了學生在學習上的主動性這一問題,他還提出大學生要重視理論運用于實際的能力,他認為,大學生要把精力集中在培養(yǎng)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員的后面跑,自己沒有主動性。大學生真正做到主動性學習,重視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上,才能實現(xiàn)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鄧小平從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實際出發(fā),提出了“四有”新人的理論,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從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把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與人的全面發(fā)展統(tǒng)一起來。對學生的教育,首先要樹立他們崇高的社會理想,為發(fā)展社會主義服務,其次要培育他們的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以此為基礎,做一個遵紀守法的社會主義新人。
江澤民認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是建立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的基礎上的,不斷發(fā)展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是人全面發(fā)展的物質基礎,而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則是人全面發(fā)展的思想保障。他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把人的全面發(fā)展問題納入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中,指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胡錦濤首先要求全國高校要重視德育,并在德育為本的基礎上實現(xiàn)德智體美等方面的全面發(fā)展;其次要求高校充分發(fā)揮作用,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從多方位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再次,鼓勵學生能夠運用學校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習,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最后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要搞好課堂教育,又要讓大學生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提高社會實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十七屆四中全會第一次鮮明地提出要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這其中的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同當前時代的發(fā)展和特征結合起來,使之能夠適應時代需要、把握時代脈搏、回答時代課題。
進入21世紀以來,人才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這就需要高校切實地培育全面發(fā)展的精英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古今中外的素質教育思想體現(xiàn)著素質教育思想的地域性和時代性,以這些思想中符合當前我國教育實際特色的內容為指導,進一步革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和教學方式,對于推進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培育出大量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不是一成不變的,100多年來,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fā)展,馬克思主義自身的一些理論觀點也要隨之具體的歷史的發(fā)展。高校實施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具體體現(xiàn)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和方式上。以往在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時,傳統(tǒng)的過分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既無法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沒能很好的結合當前實際熱點問題,顯得枯燥乏味。思想政治理論課要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對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時代歷史作簡略的講解,而重點要放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即馬克思主義怎樣實現(xiàn)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結合當前國際和國內熱點話題,聯(lián)系馬克思主義,讓同學們自由地暢所欲言,老師起到點撥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學生的思想走在時代前沿,引領時代潮流向前發(fā)展。
作為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重要內容,馬克思主義關于素質教育在我國順應時代發(fā)展產生的理論成果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為代表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在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關于素質教育理論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出了適應本國特征和時代要求的素質教育思想成果。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我國的教育方式正逐漸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當前我國的學生普遍受應試教育影響深刻,嚴重束縛了他們的個性,不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的發(fā)展。我國現(xiàn)在實行的素質教育,就是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fā)展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宗旨的,以注重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實踐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諸方面生動、活潑、主動的發(fā)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主要包括道德素質教育、文化科學素質教育、勞動技能素質教育和身體心理素質教育等方面。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學生的思維方式才能被打開,身體、心理、道德等方面才會協(xié)調發(fā)展。相信在馬克思主義關于素質教育思想時代化的影響下,我國的學生會向著全面發(fā)展的目標邁進,在千千萬萬全面發(fā)展人才的共同努力下,我國一定能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1]張玉霞.從《論語》探析孔子素質教育思想的現(xiàn)代理論價值[J].管子學刊,2007,(1):64-68.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3]李靜,曾琴.中西方素質教育的差異研究[J].滄桑,2006,(4):122-126.
[4]李慶廣.中美素質教育思想比較研究[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5,(2):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