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張新龍,史志瑋
(內江師范學院工程技術學院,四川內江641110)
長期以來,在教學管理實踐中,人們過分強調教師個體在教學中的作用,教學團隊建設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支持。教學團隊作為2007年教育部與財政部聯(lián)合發(fā)布的《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中的一個重點建設項目,得到了各本科高校的重視。在中央財政及教育經費顯著增加的背景下,各高校教學改革質量工程項目建立了許多教學團隊。教學團隊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許多不足,本文以地方高校電子信息工程教學團隊為例,探討建設特色化教學團隊。
對于教學團隊,教育部在《關于組織2007年國家級教學團隊評審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6號)中對團隊及組成、帶頭人、教學工作、教學研究教材建設提出了基本要求。教學團隊應根據各學校各專業(yè)的具體情況,以教研室、實驗室、實訓基地和工程中心等為建設單位,以課程或專業(yè)為建設平臺,在多年的教學建設與改革實踐中形成的團隊。教學團隊的特征具有明確的發(fā)展目標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年齡結構、職稱結構、知識結構合理,通過教學實踐培養(yǎng)中青年教師,提高專業(yè)素質和業(yè)務水平。
教學團隊的建立,有助于更新教師的知識和觀念,資源共享,共同學習,優(yōu)勢互補,通過教學名師的傳、幫、帶作用,不斷提高青年教師教育教學、教研和科研能力,提升教學團隊整體水平,構建一個和諧的教學與科研氛圍,促進教學改革和研討,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
在許多地方高校,教學團隊的建立往往脫離實際,沒有根據學校自身的辦學水平和辦學方向,根據地域分布和行業(yè)分布狀況,結合地方經濟發(fā)展,形成服務于地方經濟和文化發(fā)展的特色化教學團隊,一味向“985”、“211”高??础?/p>
(1)教齡結構不合理。教齡結構是指團隊中教師從事高等教育教學時間長短。許多地方高校大多是近10年左右從??粕穸傻谋究聘咝#處熃听g普遍存在“啞鈴型”的“中間小兩頭大”的教齡結構。這種結構,不利于發(fā)揮中教齡教師的“橋梁”作用。合理的教齡結構是長教齡教師的比例大于中教齡教師的比例,中教齡教師的比例大于短教齡教師的比例,整體呈“倒金字塔型”,這樣的教齡結構才有助于發(fā)揮教學經驗豐富者“傳、幫、帶”的作用。
(2)團隊帶頭人示范作用有限。團隊帶頭人的能力包括人格魅力、教學能力、學術能力和領導能力,團隊帶頭人示范作用直接關系到團隊的發(fā)展前途。優(yōu)秀的團隊帶頭人應該在某所屬學科領域取得一定的學術成就,具有一定的學術洞察力,能夠把握學科發(fā)展的前沿和未來方向;具有嫻熟的教學技巧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具有吸引人、凝聚整個團隊的人格魅力;具有較強的組織協(xié)調能力,能夠緊密聯(lián)系團隊成員,構建和諧的團隊氣氛。在地方院校,團隊帶頭人大多是行政管理干部,往往忙于日常管理事務,難以靜下心來研究團隊工作,習慣于安排工作而不是研討工作。
(3)教學團隊拼湊現(xiàn)象嚴重。在許多地方院校,低職稱教師以及新進教師,大多沒有形成自己主攻方向,教師普遍存在沒有團隊歸屬感,長期處于游離狀態(tài),只能憑自己之力摸索闖拼。教師之間平時很少進行教學、教改、科研等方面的交流,只是在申報項目或應付檢查時,才將各自的成果打包在一起,臨時組成一個團隊。這種隨意搭建并非真正有機結合的團隊,功利性強,價值取向融合度不夠,缺乏協(xié)作基礎,缺乏信任合作精神,短期行為多,穩(wěn)定性差,很難真正發(fā)揮團隊的作用。
(4)教研活動流于形式。當前地方高校大多以教研室為單位組織教學,教學過程中往往以教師的個體教學為主導,考核的是教師的教研科研積分,每學期每個教師承擔1-2門課程,在有些地方高校,因為引進教師困難,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很大,一學期甚至承擔4門課,并且每個教學班的學生人數(shù)眾多,教師拼命以完成教學任務為己任,獨立而自由地授課,拼命掙課時費,教學效果可想而知。由于平行課程少,課程內容和授課要求的差別使教師間思維存在隔閡,專任教師基本上無需坐班,教師之間除教研室活動或開會見面的機會很少,這種松散的教學體制使教師沒有條件和時間去思索課程體系的改革,教研活動最多是考慮本課程的教學內容的更新,難以觸及到人才質量提高的教學目標。在這種體制的延續(xù)和影響下,許多地方高校組建的教學團隊成員之間缺乏教學交流。部分具有副高職稱的老教師,晉升正高的難度大,參與教研教改的積極性不高,年輕教師由于經驗缺乏,難以擔當大任。
(5)科研教學互補效果不明顯。許多地方高校的年度目標考核,往往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xiàn)象。為了完成科研積分,教師往往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撰寫科研論文上,沒有更多的時間去研究如何將科研和教學結合起來,把科學研究的成果、科研方法不斷灌輸?shù)浇虒W過程中來,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地方高校教學團隊建設必須準確定位,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為己任,逐步形成地方特色,以特色求發(fā)展,走特色化建設的道路。
1.切實的定位和發(fā)展規(guī)劃
不同的地方高校在辦學水平、辦學方向、辦學層次上較之重點高校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主要面向地方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適應地方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對教學團隊的建設同樣也有著不同的目標與定位,地方高校的教學團隊應基于建設校級教學團隊,努力打造省級教學團隊,盡可能沖擊國家級教學團隊。因此,應科學合理地制定符合地方人才所需求的教學團隊建設規(guī)劃,依托地方的資源優(yōu)勢,形成教學團隊的特色化建設。
2.教師梯隊的建設
為讓教學團隊形成一定的教學梯隊,教學團隊應在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學緣結構和職稱結構等方面進行優(yōu)化。團隊規(guī)模應控制在7至13人,注重成員間能力與水平的互補,注重師資力量的合理配置。通過老教師的“傳、幫、帶”的作用,對青年教師在教育理念、教學能力、教學研究等方面進行重點培養(yǎng),同時充分利用兼職教師資源,如聘請企業(yè)的技術人才和相關領域專家組成校外教師團隊,構建“小而精”的教學團隊。
3.加強教學改革
地方高校教學團隊的建設應同地方科技和社會經濟發(fā)展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圍繞地方社會經濟建設要求的知識、技術來調整教學內容。與地方企業(yè)形成密切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充分利用地方企業(yè)所特有的環(huán)境和資源,進行優(yōu)勢互補。如可適當調整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以就業(yè)為導向,建立產學研結合的長效運行和管理機制,與地方企業(yè)開放辦學、聯(lián)合辦學。
內江師范學院是一所處于非中心城市的省屬地方高校,電子信息工程教學團隊是校級教學團隊。團隊在建立之初,便提出“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特色化建設之路,負責人對團隊成員按學科背景、專業(yè)特點及所擔任的課程體系結構進行分類,建立了四個教學科研團隊,分別為:電路基礎團隊、通信課程團隊、軟件技術團隊、自動控制團隊。每個團隊設負責人一人,成員4-5人,團隊實行動態(tài)管理,每年對各建設目標開展評估檢查及年度考核,確保教學團隊的有序發(fā)展。近年來,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1.師范技能培訓
針對本科合格評估后新引進的教師多、未進行系統(tǒng)的師范技能訓練,學院堅持思想素質與業(yè)務水平并重,理論與實踐統(tǒng)一,按需培訓、學用一致、注重實效的原則,開展了師范技能培訓考核。將2008年以來到校工作的教師列入培養(yǎng)對象,經過系統(tǒng)的三輪培訓:(1)教師規(guī)范培訓。此工作由院長親自抓,對新教師提出希望,就學校教學管理規(guī)范和實驗教學規(guī)范進行了重點培訓。(2)教學實踐培訓。學院聘請學校教指委教師對新教師進行了課堂教學能力的培訓。重點培訓教學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如教案撰寫、答疑、批改作業(yè)、課程設計、畢業(yè)論文和畢業(yè)設計等。(3)合格驗收。學院為新教師指定導師,集體備課,采取傳、幫、帶等多種方式重點對課堂教學進行指導,經過兩個月的鍛煉,采取人人上臺上示范課的方式進行考核,對未達到要求的教師進行多次整改直至合格為止。通過這一舉措,師生普遍反映新教師教學能力、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均有明顯提高。
2.教研活動務實
電子信息教研室克服以往教研活動實質為安排工作的做法,堅持每周一次教研活動,探討課程建設、科研工作。如結合學校青年教師講課比賽和優(yōu)質課比賽,通過教研活動,對團隊成員進行教學觀摩,督促每人打造精彩一課,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如由教務處和人事處聯(lián)合舉辦的第五屆青年教師講課比賽,團隊成員榮獲一等獎。
3.實踐技能培養(yǎng)
電子信息工程屬工科專業(yè),基本上每一門專業(yè)課程均有實驗,實驗工作量大,要求每位教師均為多面手。為此,學院開展了實踐動手能力的培訓考核。對青年教師進行專業(yè)實驗的集訓,對實驗教學的基本要求進行培訓,觀摩實驗指導工作,對專業(yè)實驗進行學習。同時以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和四川省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為契機,成立以培訓學生競賽能力為目的的教學團隊,通過對學生進行指導,提高教師實踐指導能力。
4.團隊工作有保障
學院非常重視團隊建設,對辦公環(huán)境的改造,保證團隊成員有一個好的辦公和研究環(huán)境,做到一人一位置,一人一機的基本研究環(huán)境,同時加強管理,對無故連續(xù)3天未到教研室工作的成員取消辦公條件。
教學團隊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建設工程項目,同時也是高校基層教學組織。地方高校教學團隊要根據地方科技和社會經濟發(fā)展特點,克服追求重點高校一流的思想,走自己的“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特色道路,培養(yǎng)地方社會經濟發(fā)展需要的人才,促進學生就業(yè)。
[1]黃兆波等.電氣工程專業(yè)教學團隊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北京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2011,(6):4 ~5.
[2]韓映麗.地方高校教學團隊特色化建設的探索[J].甘肅科技,2011,(3):157 ~159.
[3]石巧君,章喜為.省屬高等院校教學團隊構建模式研究[J].高等農業(yè)教育,2011,(2):36 ~40.
[4]鐘在明.高職院校雙師教學團隊建設探究[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11,(24):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