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潭
(重慶市第一中學校,重慶 400030)
整個中學語文課文,教師最難教和學生最難學的就是詩歌部分。究其原因,其實還是一個對詩歌意境的準確把握和鑒賞問題。對意境這個問題的講述,老師往往是輕描淡寫、避重就輕,對意境真正的含義一筆帶過。或者是重理論輕實際大玩文字游戲,搞得高深莫測,晦澀難懂。這就造成中學語文詩歌教學中的一個誤區(qū)——詩歌的意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也使得廣大學生直到中學畢業(yè)也沒有真正搞懂究竟什么是詩歌的意境,怎樣鑒賞詩歌的意境。
其實,意境鑒賞必須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就是在意境的教學中應注意意境和意象的不可分割性;第二,把學生引導到品賞意境的活動中來。讓他們充分體悟、聯(lián)想、想象,并通過師生的二重互動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鑒賞詩歌意境的方法。
意象是指融入了自身感情的特殊物象,它是構成意境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作品中體現(xiàn)出來的意境美,也是作品中的意象通過藝術的組合而創(chuàng)造出的境界和情調之美?!耙庀蟆笔窃娫~藝術范疇里的常見詞,是以文字的直觀表達為物質外殼的,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是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的“山河”、“草木”“、”“花”、“鳥”就是詩句中的意象。意象類別可以概括為物、景、事,由這些因素組合為整個生活場景。而意境美則通過生活場景表現(xiàn)為或優(yōu)美、或喜、或悲……使人產(chǎn)生精神愉悅或震動,從而讓人感覺到了美。然而并非所有的意象都能構成美的意境,意境美的構成切忌意象的堆砌,而講究美的組合,這種美的組合又是無定法的。教師應指導學生從意境和意象的融合性、統(tǒng)一性、互補性幾個方面來欣賞詩詞的意境美。
《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是如何用意境、意象的融合來創(chuàng)設優(yōu)美的意境的呢?《詩經(jīng)》中離不開賦比興的表現(xiàn)手法,而賦、比、興卻離不開意象的組合與運用,如《黍離》中“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遙遙?!笨俊笆颉焙汀梆ⅰ边@兩個詩歌意象的鋪陳構成了全詩的意境,這就是“賦”的運用?!睹ァ分小吧V绰洌淙~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就是運用桑葉“沃若”和“黃隕”這兩個對比視角極其明顯的意象組合,來表現(xiàn)“比”這一方法。同樣,《月出》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也是用“月”和人這兩個意象的互比來組成優(yōu)美的意境?!氨取钡牟捎贸J挂庀蠊绰?lián),萬物相融,有和諧之美。《關雎》中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即以“關雎”這個帶有特殊情感的意象起興,來引出“君子”對“淑女”的愛慕。賦比興手法中意象和意境的運用由《詩經(jīng)》始而延及后人的詩詞創(chuàng)作,《孔雀東南飛》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就用孔雀這個悲婉的意象,兼用比興,創(chuàng)設了凄涼的氛圍。舒婷的現(xiàn)代愛情詩《致橡樹》就有挺拔高大的“橡樹”、“木棉”的意象的組合。理解賦比興手法為我們分析鑒賞詩詞的意境提供了一個切入點。
意境組合可采用并置、相交、輻射等多種方式,使意境具有立體美、含蓄美和繪畫美。
所謂并置,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象平行疊加,共同組成一個內涵豐富的意境。如王維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分別由“明月”、“古松”、“清泉”、“山石”等意象并置,共同組成一幅清幽的“山間夜照圖”。意象的疊加使得構圖完整細致,烘托了山居生活遠離塵囂的清靜美好。又如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立體湘江秋景圖,就是意象并置的效果。
所謂相交,就是同一組合中的兩個或多個意象互相包合,使得詩詞的語言能夠言簡易賅。如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中的“蟋蟀”就是用了意象的相交,使自然界的蟋蟀既含有深沉的歷史積淀,又具有濃濃的現(xiàn)代情思,在反復詠嘆中使得意境含蓄而深沉。
所謂輻射,猶如太陽之光由中心向外擴張開去。詩詞中以中心意象進行擴散,使其他意象服務于中心意象。如杜甫《春夜喜雨》的中心意象是“春雨”,全詩由內到外,由遠及近,由聽覺到視覺,由黑夜到天明,層層遞進,形成一種不同層次的意象組合的繪畫美。
“受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鑒賞詩歌意境的方法也就是“授”與他們“漁”的技巧。但是教師在教授學生方法的同時也要注意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接受能力,需要對癥下藥方能有效。
“想象就是深度,沒有一種精神機能比想象更能深化,更能深入對象,這是偉大的潛水者。”[1]學生在正確理解詩詞后,根據(jù)詩詞的語言文字,運用形象思維展開想象,把詩詞的意境用畫面創(chuàng)造在腦海里,敘事詩就像電影故事片,寫景詩就像電視中的風景欣賞片,一個個鏡頭、一幅幅畫面在腦海中浮現(xiàn),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詩詞豐富的形象、深刻的意境,同時獲得如聞其聲、如見其形、如臨其境的美感。
2.1.1 視聽融合借助音樂美化詩歌意境
音樂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它在直觀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方面遠遠優(yōu)于其他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具有不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和獨特性。我們在中學詩歌意境教學中就可以借助音樂的這種優(yōu)越性,帶領學生完成通感的跨越,運用音樂的轉化來形成和強化畫面的構筑。在講述白居易的《琵琶行》這首堪稱盛唐時期音樂描寫最好的詩歌時,可采用音樂和畫面互相聯(lián)動、互相映襯的方法。
首先在音樂的選擇上,采用多種音樂的配合來體現(xiàn)音樂的感染力。因為詩中有 “大弦嘈嘈如急雨”,“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的悲觀壯烈,在音樂選擇上可采用激昂悲壯的《十面埋伏》琵琶曲,這個時候主要讓學生感受這種巨大的震撼力。又因為詩中有表現(xiàn)琵琶女和詩人惺惺相惜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座中泣下誰最多,江洲司馬青衫濕”的句子,可選擇《高山流水》古箏曲相配合,讓學生充分感悟這種知音難覓的惆悵和知音相逢的喜悅。
在完成了音樂的初步體驗后,學生的腦海中已經(jīng)對琵琶女所彈奏的琵琶曲有了自己的獨特感受,在他們的潛意識里也有了一些畫面的片段。這時教師可再引導學生,把剛才聽到的音樂通過畫面的形式在腦海里再現(xiàn),完成音樂到畫面的再創(chuàng)造。
2.1.2 化體驗為創(chuàng)作用圖畫表現(xiàn)詩歌意境
學生通過對詩詞的理解、意境的想象,最后用繪畫的形式表達詩詞的內容,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能反饋學生對詩詞理解的程度。詩是流動的畫,畫是凝固的詩,詩與畫是統(tǒng)一的,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美術創(chuàng)作熱情并給予指導,提示學生抓住 “詩眼”、“詞眼”的典型鏡頭來創(chuàng)作。
教師可選幾幅有代表性的學生作品貼上墻,讓學生自己進行評判或借鑒,也可在課堂上讓學生用彩色粉筆在黑板上繪畫出來。如《賣炭翁》是敘事詩,要抓住“伐薪”、“燒炭”、“送炭”、“搶炭”這四幅畫面來創(chuàng)作,教師要充分利用課本彩色插圖來啟發(fā)學生。
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是題畫詩,描敘惠崇美術作品畫面的基本內容,最適合學生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教師可引導學生對詩作畫,并比較誰的作品最接近惠崇《春江晚景》的原畫。受激發(fā)的學生會興致勃勃地畫出:翠綠的竹子,竹外的幾枝綻開的鮮紅的桃花,碧綠的春江水上游著相互嬉逐的白色群鴨,岸邊滿地青綠的蔞蒿和剛剛吐出翠紅嫩芽的蘆葦。通過學生的美術創(chuàng)作效果,教師能及時捕捉學生對詩歌意境理解的深淺,然后再用準備好的原畫教學的掛圖讓學生欣賞,校正學生自己的理解。
2.2.1 感情朗讀——在意境里自我陶醉與感染
詩詞的感情濃烈,語言優(yōu)美,音情頓挫。教師要引導學生準確地理解詩詞的感情,讀準平仄音,讀出抑揚頓挫的金石聲、和諧的音樂節(jié)奏感?;蛘駣^高昂,或低徊激蕩,或熱情奔放,或眷戀婉約,通過朗讀,激發(fā)學生的感情,引起感情的共鳴,并在朗讀中琢磨、思索,有所領悟,初步理解詩詞的意境。
如《周總理,你在哪里》這首詩,要喚起學生的激情,始終飽含感情。其中“我們對著高山喊:周總理——”最后一個“理”字應延長聲音。開始學生會讀得蒼白,“理”字讀得短促,不能延長字聲,讀不出人們深情呼喚的語調。教師應在課堂上把人們呼喚的手勢、動作、形象演示給學生看,學生領悟后就會放開嗓子大聲呼喚,把人們急切尋找周總理的場面、意境領悟在心而表達在朗讀上。通過朗讀引導學生進入詩境,周總理不辭辛勞、為人民鞠躬盡瘁的高大的光輝形象就會浮現(xiàn)在學生腦海,從而得到美的熏陶。
在學習杜甫的《登高》時,老師的帶領和學生自己的朗讀就很能夠加深對作品深層涵義的理解?!兜歉摺芬辉娮鳛楦衤傻牡浞吨?,在平仄、節(jié)奏和押韻上都是極為考究的。詩歌是杜詩“沉郁頓挫”風格的最好體現(xiàn)。在詩歌的行文上,作者是按照“低→高→歷史→現(xiàn)實”的感情基調來進行的。這就要求學生在朗誦的時候,要把握好“沉郁頓挫”的大前提,同時充分地把握好作者行文的感情基調。在念“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時,語速要保持中速,語氣要有一種油然而生的悲涼之情,節(jié)奏上也要保持平緩。而念“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時語速是在中速的前提下,每句的前半段稍快,后半段稍慢,語氣要有一種凄涼悲婉的感覺。發(fā)聲時感覺氣流好象是由丹田而上,而且比較粗獷低沉?!叭f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兩句,重音要落在“?!焙汀蔼殹鄙?,體現(xiàn)作者那種情感郁積的暗淡心情。最后兩句“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更是要讀出語言的蒼勁凝練,讀出作者的蕭瑟孤獨。
在對學生作了要求和試讀后,再讓學生按照上面的要求深情投入地朗讀幾遍。那么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不須贅述學生也能理解大半。教師只要稍加點撥就可以讓學生很好地理解作品的壯美意境了。
2.2.2 語言再現(xiàn)——讓詩歌意境鑒賞進入學生的深層意識
“各種高層的思維活動,說到底只會在意會的基礎上才能實現(xiàn)。意會的東西彌散在人的意識底層,是一種內容上極其豐富、結構上又非常復雜的理解?!薄斑@種理解只有通過一種表層和深層的意思組合才能最終形成自己的東西。所謂深層組合是組合表達意思的中心思想系統(tǒng)。表層組合則是依據(jù)中心思想系統(tǒng)組合意思的表層形態(tài)過程。深層組合是認知信息抽象構制的過程,這是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性自足的過程。表層組合主要運用外部語言進行,思維活動具有展開性和具體性。深層組合是將中心意思逐漸由集中向分解過渡,表層組合則是具體意思逐漸由部分向整體過渡。”[2]
根據(jù)以上的理論,我們就可以知道,語言的再現(xiàn)會對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起到一種很好的強化與訓練作用。要想使學生把他在意識底層的閃光點轉移到意識層面上來,這一步就必不可少。
筆者在實習時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教學《山居秋暝》這首詩歌時,采用了“文字—畫面—語言”的方法來欣賞詩歌的意境。因為采用的是音樂和畫面共同運用的方法,同學們感覺很好,大家都說理解了什么是意境,掌握了怎樣欣賞《山居秋暝》的意境。但在課后問題“‘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畫出了什么意境?”的處理上,筆者采取了兩種方法:讓一半的同學只聽分析,而讓另一半的同學聽完分析后,先重述分析,然后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課后,筆者分別對兩組的同學抽問,兩組的同學基本上都能重復課堂上聽到的分析,并講出自己的體會。但是在第二天上課的抽問中區(qū)別就體現(xiàn)出來了:沒有語言再現(xiàn)的那一組同學,能夠復述分析內容的不到50%,能夠按照筆者所講的分析方法欣賞意境的不到35%。而進行了語言強化再現(xiàn)的那一組同學,能夠復述分析內容的占70%,而能夠按照筆者所講的分析方法欣賞意境的高達85%。
從這個實驗來看,語言再現(xiàn)的必要性更是一目了然。學生在跟隨老師的引導完成詩歌的意境欣賞以后,讓他們語言再現(xiàn)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把欣賞的方法,具體化、自我化。同時也給了他們一個把底層意識的閃光點與大家分享的機會。這種自我表現(xiàn)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他們的記憶。
[1]雨果.《悲慘世界》自序[A].悲慘世界[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2.
[2]張恩普.意思組合原理初探[J].蒲峪學刊,1991(2).
[3]李澤厚.中國美學史[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17-107.
[4]袁濟喜.六朝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27-43.
[5]葉朗.現(xiàn)代美學體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78-91.
[6]蒲震元.中國藝術意境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57-174.
[7]張葆全.中國古代詩話詞話辭典[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57-67.
[8]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4-84.
[9]劉鋒杰.人間詞話百年集評[M].合肥:黃山書社,2002:47-51.
[10]李創(chuàng)新.中學語文創(chuàng)新教法[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35-41
[11]顧黃初.二十世紀前期中國語文教育論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