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珂
(西華師范大學 文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中,“如”字多次出現(xiàn),不僅意義豐富,而且構詞能力也比較強?!叭纭弊执蠖际呛推渌~組合在一起,共同出現(xiàn),單獨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比較少。
1、“如”表示“像;如同”義。例如:
法師問猴行者曰:“山頭白色枯骨一具如雪?”(《取經(jīng)詩話》第六)
被猴行者將金镮杖變作一個夜叉,頭點天,腳踏地,手把降魔杵,身如藍靛青,發(fā)似硃沙,口吐百丈火光。當時白虎精哮吼近前相敵,被猴行者戰(zhàn)退。(《取經(jīng)詩話》第六)
“如”字表示這一意義時,在《取經(jīng)詩話》中共出現(xiàn)了15次。“如”字在其組成的13個四字格詞語中也都是表示這一意義。
2、“如”是連詞。表示假設關系。假如,如果。例如:
猴行者曰:“我即今有僧行七人,從此經(jīng)過,不得妄有妖法。如敢故使妖術,須教你一門刬草除根?!?《取經(jīng)詩話》第五)
一念凡心如不悟,千生萬劫落阿鼻。(《取經(jīng)詩話》第十)
“如”字在《取經(jīng)詩話》中表示這一意義時,為上舉的兩例。
1、如何:表示“怎樣”的意義。例如:
天王賜得隱形帽一事,金镮錫杖一條,缽盂一只。三件齊全,領訖。法師告謝已了,回頭問猴行者曰:“如何得下人間?”(《取經(jīng)詩話》第三)
行者曰:“未言下地,法師且更咨問天王,前程有魔難處,如何救用?”(《取經(jīng)詩話》第三)
法師曰:“煩惱我心!小行者出去買菜,一午不見回來,莫是被此中人妖法定也?”猴行者曰:“待我自去尋看如何?”(《取經(jīng)詩話》第五)
一見僧行入來,滿面含笑,低眉促黛,近前相揖:“起咨和尚,此是女人之國,都無丈夫。今日得睹僧行一來,奉為此中起造寺院,請師七人,就此住持。且緣合國女人,早起晚來,入寺燒香,聞經(jīng)聽法,種植善根;又且得見丈夫,夙世因緣。不知和尚意旨如何?”(《取經(jīng)詩話》第十)
佛在云中再曰:“此經(jīng)才開,毫光閃爍,鬼哭神號,風波自息,日月不光,如何傳度?”(《取經(jīng)詩話》第十六)
上面所舉的例子中,“如”和“何”組合在一起,共同表示“怎樣”的意義,共5例。
2、如何:表示“怎么;為什么”的意義。例如:
秀才曰:“和尚生前兩回去取經(jīng),中路遭難;此回若去,千死萬死。”法師云:“你如何得知?”(《取經(jīng)詩話》第二)
法師白曰:“此中仙景,最是聰明,佛教方所,望垂旨示!”答曰:“佛住雞足山中,此處望見。西上有一座名山,靈異光明,人所不至,鳥不能飛?!狈◣熢唬骸叭绾稳瞬恢??”(《取經(jīng)詩話》第十五)
在《取經(jīng)詩話》中,“如何”表示這一意義時,為上舉的兩例。
3、如此:表示“這樣”的意義。例如:
法師應曰:“果得如此,三世有緣。東土眾生,獲大利益。”(《取經(jīng)詩話》第二)
行者曰:“和尚蓋緣當日佛法未全,道緣未滿,致見如此。”(《取經(jīng)詩話》第三)
猴行者曰:“我?guī)煵挥皿@惶,國名蛇子,有此眾蛇,雖大小差殊,且緣皆有佛性,逢人不傷,見物不害。”法師曰:“若然如此,皆賴小師威力?!?《取經(jīng)詩話》第四)
入到國中,見一所荒寺,赤內(nèi)亦無僧行。又見街市數(shù)人,問云:“此是何處?”其人不言不語,更無應對。法師一見如此,轉是恓惶。(《取經(jīng)詩話》第九)
明日一依如此,令癡那入內(nèi)坐,被佗蓋定,三日三夜,猛火煮燒。(《取經(jīng)詩話》第十七)
明日一依此計,領去園中,鉤斷舌根,血流滿地。次日起來,遂喚一聲“癡那”,又會言語。孟氏遂問曰:“子何故如此?”(《取經(jīng)詩話》第十七)
上所舉的例子中,“如”、“此”搭配,表示“這樣”的意義,在《取經(jīng)詩話》中共有6例。
4、如來:“佛”的別名。梵語意譯?!叭纭保^如實。“如來”即從如實之道而來,開示真理的人。又為“釋迦牟尼”的十種法號之一。例如:
癡那曰:“夜半見有一人,稱是甘露王如來,手執(zhí)藥器,來與我延接舌根?!?/p>
(《取經(jīng)詩話》第十七)
在《取經(jīng)詩話》中,表示“如來”這一意義時,共出現(xiàn)了1次。
《取經(jīng)詩話》中由“如”字組成的四字格詞語比較多,共有13個。我們把由“如”字組成的四字格詞語從語法結構和形式結構兩個方面作了以下分析:
1、定—主—謂—賓
大蛇頭高丈六,小蛇頭高八尺,怒眼如燈,張牙如劍,氣吐火光。(《取經(jīng)詩話》第四)
七人停息,一時汗流如雨。(《取經(jīng)詩話》第四)
只見林雞似鳳,山犬如龍;門外有兩道金橋,橋下盡是金線水。(《取經(jīng)詩話》第五)
次過大蛇嶺,且見大蛇如龍,亦無傷人之性。(《取經(jīng)詩話》第六)
良久,只見嶺后云愁霧慘,雨細交霏;云霧之中,有一白衣婦人,身掛白羅衣,腰系白羅裙,手把白牡丹花一朵,面似白蓮,十指如玉。(《取經(jīng)詩話》第六)
猴行者拘得背筋,結條子與法師系腰。法師才系,行步如飛,跳回有難之處。(《取經(jīng)詩話》第七)
舉步如飛,前遇一溪,洪水茫茫,法師煩惱。(《取經(jīng)詩話》第十)
上舉幾例中,由“如”字組成的四字格詞語,從語法結構方面來講都是“定—主—謂—賓”的結構形式?!芭廴鐭?、張牙如劍”在這里是用來形容蛇的,說明蛇的樣子十分兇猛,非??膳拢弧昂沽魅缬辍庇脕硇稳萘骱怪?,像下雨一般,說明行程之遠;“山犬如龍、大蛇如龍”用來形容山犬、大蛇之龐大;“十指如玉”用來形容白衣婦人貌美如花,纖纖手指若美玉一般;“行步如飛、舉步如飛”用來形容步法之疾,之敏捷,“舉步和行步”兩詞已基本固定,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經(jīng)常放在一起使用。在這些四字格結構中,“如”字都是表示“像;如同”義,起到比喻修飾的作用,同時也含有夸張的意味。
2、主—主—謂—賓
入到國中,盡是千年枯樹,萬載石頭:松柏如龍,頑石似虎。(《取經(jīng)詩話》第五)
“松柏如龍”用來形容松柏之古,年壽之長,“松”和“柏”經(jīng)常連用,已經(jīng)凝固化。
3、(謂—賓)—(謂—賓)
當時五百尊者、大梵王,一千余人,咸集聽經(jīng)。玄奘一氣講說,如瓶注水,大開玄妙。眾皆稱贊,不可思議。(《取經(jīng)詩話》第三)
“如瓶注水”主要是用來說明玄奘解說經(jīng)義十分流利通暢,滔滔不絕。
4、狀—謂—賓
日日朝中設齋,勑下諸州造寺,奉迎佛法?;释跏盏谩栋闳粜慕?jīng)》,如獲眼精,內(nèi)外道場,香花迎請。(《取經(jīng)詩話》第十七)
“如獲眼睛”在這里表示好像得到了至寶一樣,就如同人的眼睛一般,用來說明所獲東西之重要、寶貴。
5、主—謂—定—賓
法師又問:“臣啟大王,此中人民得恁地性硬,街市往來,叫也不應。又無大人,都是三歲孩兒。何故孩兒無數(shù),卻無父母?”國王大笑曰:“和尚向西來,豈不見人說有鬼子母國?”法師聞語,心如半醉:“然我七人,只是對鬼說話。”(《取經(jīng)詩話》第九)
又敲五下,見一孩兒面如滿月,身掛繡纓。(《取經(jīng)詩話》第十一)
例中,“心如半醉”用來說明法師有點兒被弄糊涂了,表明法師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面如滿月”用來形容孩子的臉如滿月一般圓潤飽滿。
以上主要從語法結構方面對《取經(jīng)詩話》中“如”組成的四字格詞語作了分析說明。在現(xiàn)代漢語中,這些四字格詞語的使用也較為普遍,不但通俗易懂,而且能增強語言表達效果。
1、“××如×”
“怒眼如燈、張牙如劍、大蛇如龍、山犬如龍、汗流如雨、松柏如龍、行步如飛、舉步如飛、十指如玉”都為“××如×”的形式,在現(xiàn)代漢語中,這種形式的四字格也比較多,如“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美女如云”等。這一類詞語的共同特點就是用“如”后面的喻體來形容“如”前面的本體,使本體更加的具體形象,從而達到很好的表達效果。
2、“如×××”
“如瓶注水、如獲眼精”都為“如×××”的形式,“如魚得水、如人飲水、如坐針氈”等也都是現(xiàn)代漢語中常用的這種形式的四字格詞語。在這類詞語中,用“如”字組成的四字格修飾前面的部分,例如,在《取經(jīng)詩話》中,用“如獲眼睛”這一四字格詞語來形容《般若心經(jīng)》,說明《般若心經(jīng)》對皇王來說非常的重要,寶貴。
3、“×如××”
“心如半醉、面如滿月”為“×如××”的形式,在現(xiàn)代漢語中,這種形式的四字格詞語也普遍存在,例如“人如其名、堅如磐石、指如疾風”等。這種類型的四字格,和“××如×”式四字格詞語一樣,也是用后面的喻體來形容前面的本體,使本體更加的具體化、形象化。與“××如×”不同的是,“如”前面的本體缺少了修飾詞語或固化并列詞語。
以上對《取經(jīng)詩話》中由“如”字組成的四字格詞語,從形式結構方面進行了分析說明,這些四字格詞語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經(jīng)常用到,并且可以套用,組成新的四字格詞語。
文章主要采用例證的方法,對《取經(jīng)詩話》中“如”字的意義及由“如”字組成的四字格詞語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說明?!叭纭弊衷凇度〗?jīng)詩話》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比較多,意義豐富,“如”字組成的四字格詞語也比較多。意義上,“如”字有單獨成義的,有和其它詞組合在一起共同成義的,像“如何”、“如此”這兩個詞已經(jīng)凝固化,組合在一起,共同表示一種特定的意義?!叭鐏怼笔菍Ψ鸬姆Q呼。對于“如”字組成的四字格詞語,我們主要從語法結構和形式結構兩個方面作了分析說明。語法結構方面,主要有“定—主—謂—賓,主—主—謂—賓,(謂—賓)—(謂—賓),狀—謂—賓,主—謂—定—賓”五種形式;形式結構方面,主要有“××如×,如×××,×如××”三種形式。
[1]劉堅,蔣紹愚.近代漢語語法資料匯編·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宋代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2]羅竹風.漢語大詞典[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9.
[3]馬國凡.四字格論[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3,4):51-58.
[4]姚殿芳,潘兆明.說“四字格”[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4):86-93.
[5]袁賓,康健.禪宗大詞典[Z].武漢:崇文書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