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平麗
(西南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重慶 400715)
雖說在《哈姆萊特》中波洛涅斯形象豐滿,但比起哈姆萊特這一陪襯人物就遜色許多。隨著這部作品在世界各國的廣泛傳播,人們對其研究的不斷探索,波洛涅斯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傮w而言,國外批評家們對這一角色的分析較為全面,他們的觀點大致可歸為以下三類:忽視、肯定或否定。波洛涅斯易被忽視多與他扮演的陪襯角色有關(guān)。但也不乏肯定的聲音,屠格涅夫就曾將其評價為一位積極、務(wù)實,敏感卻目光狹隘、喋喋不休的老頭;是一優(yōu)秀的大臣和模范父親[1]。威廉姆·赫茲利特也曾評價:“波洛涅斯是一完美的人物形象,他的行為愚蠢卻言之有理……言談中既有愚蠢的一面又有明智的一面……他既展現(xiàn)出慈父的一面,又展現(xiàn)出阿諛奉承、忙上忙下、好管閑事、喋喋不休、傲慢無禮的一面。他本身并不愚蠢,他的行為卻使人以為他愚蠢到家?!盵2]持否定態(tài)度的羅伯特·卡達(dá)羅(Robert Cardullo)認(rèn)為波洛涅斯的喜劇情節(jié)穿插多次,延遲了哈姆萊特的行動[3]。近些年來,評論家們對這一人物進(jìn)行了多視角解讀。凱瑟琳·斯廷普森(Catharine R.Stimpson)站在美國現(xiàn)代政治立場分析,將他稱作“飽學(xué)之士”[4]。米克爾·薩克斯從多角度分析了波洛涅斯[5]。出于文化的差異與閱讀的不同,我國讀者與評論家很容易將他看做是一個阿諛奉承、妄自尊大的老傻瓜。只有個別學(xué)者像孟憲強在《三色堇——哈姆萊特解讀》一書中對波洛涅斯進(jìn)行了比較客觀、全面的分析[6]。從國內(nèi)整體研究趨勢來看,波洛涅斯這一小人物還未引起國內(nèi)學(xué)界的足夠重視,對其身份認(rèn)識還不夠充分。
實際上,支持者也好,反對者也罷,他們大多側(cè)重從父親或大臣角色單方面進(jìn)行探討。而客觀公正的評價需結(jié)合他不同場合的言行,至于他扮演的哪種角色則取決于他在劇中所處的場景與他所接觸的對象。本文擬從劇中波洛涅斯的雙重身份與劇中的幾個圈套為切入點,詳細(xì)論證波洛涅斯表面上是兒女的保護者,實質(zhì)上卻是自己家庭的葬送者;他為自己設(shè)計的圈套沾沾自喜,卻無形中陷進(jìn)了王室爭斗而渾然不知。
在《哈姆萊特》中,波洛涅斯既是子女的保護者,又是他們的毀滅者。他一上臺就以深愛兒子的父親身份亮相,一心牽掛著兒子的安全,為兒子雷歐提斯的行為擔(dān)憂。這點在威爾遜看來,作為一位父親,他為兒子能朝正確的方向發(fā)展考慮得很周詳。后文雷歐提斯受到克勞狄斯唆使一事表明他的擔(dān)憂是有根據(jù)的[7]。波洛涅斯深知異域他鄉(xiāng)的危險,深諳兒子的本性,對兒子進(jìn)行干預(yù)是在盡父親的職責(zé)。出門在外,他給兒子的建議概括起來就是要慎行慎言:聽取別人的建議時不要隨意發(fā)表言論,以免惹禍上身;錢財要保管好,勿為安全與友情將錢財借進(jìn)借出……不難看出這些都是他的處世哲學(xué)與經(jīng)驗匯總,也是最經(jīng)典的餞別之言。言語中透露出他的處世、交友和成功之道,也折射出他對兒子的關(guān)愛與牽掛。他履行的是父親的職責(zé),充當(dāng)?shù)氖潜Wo者的角色。波洛涅斯身在王室多年,深知外出險惡,這點可從他派隨從雷奈爾多監(jiān)視兒子的說詞中加以驗證:“你用說謊的釣餌,就可以把事實的真相誘上你的釣鉤;我們有智慧,有見識的人,往往用這種旁敲側(cè)擊的方法,間接達(dá)到我們的目的……”他既想知道兒子真實的一面,但又不想讓人發(fā)現(xiàn),也不想損壞兒子的名聲,只想以間接方式打聽兒子在國外的生存境況,看兒子是否按照自己的叮囑行事。他希望兒子在外言行得體,別惹是生非,慈父的形象在寥寥數(shù)語中躍然紙上。不過言語中也展現(xiàn)出他自作聰明、愛好炫耀的一面。雖說他派人監(jiān)視兒子外出的言行會讓慈父形象大打折扣,但雷歐提斯對父親還是敬佩的,一聽父親被殺,立馬揚言要替父報仇。
作為父親,他不僅關(guān)心兒子外出的安全與言行,更關(guān)注女兒奧菲利婭的幸福與未來,對女兒投入了更多的精力。稍有不同的是,他對女兒更多的是直接掌控與干涉。得知女兒在與哈姆萊特王子交往,他馬上命令女兒中斷兩人的來往。在他看來,女兒的單純和不懂事很容易受到王子的誘惑,很容易掉進(jìn)王子的圈套。出于父親對女兒的關(guān)心與疼愛,他不愿女兒卷入多事之秋的王室,不愿女兒掉入哈姆萊特“捕捉愚蠢的山鷸的圈套”。為保護女兒,他建議奧菲利婭:“你應(yīng)該這樣想,你是一個毛孩子,竟然把這些假意的表示當(dāng)作了真心的奉獻(xiàn)。你應(yīng)該‘表示’出一番更大的架子,要不然——”①他認(rèn)為自己比女兒更清楚他們的地位與身份不適合與王室結(jié)親,與哈姆萊特的頻繁接觸只會招來緋聞,上當(dāng)受騙的也只會是奧菲利婭。威爾遜曾這樣贊揚波洛涅斯的干預(yù):“雖說他對奧菲利婭的阻止是不幸的,但卻是一位愛女之父對女兒幸福的牽掛?!彼绾稳绦膶⑴畠旱慕K身托付于哈姆萊特,托付于王室?
雖說波洛涅斯承擔(dān)著保護兒女的責(zé)任,但他們還是不幸掉進(jìn)了父親為國王設(shè)計的調(diào)查哈姆萊特的圈套之中,丟了性命,釀成了家庭悲劇。在第四幕中,奧菲利婭聽到父親的死訊后瘋掉,對于還未婚嫁的她來說,父親是她的精神支柱,是失去哈姆萊特后精神空缺的慰藉。父親的死則意味著她的精神支柱再次坍塌,是失戀后的又一沉重打擊。在《哈姆萊特》中,奧菲利婭一直言聽計從,父親要她斷絕與哈姆萊特的來往,她未有絲毫反抗便聽從了父親。當(dāng)她陷入情感困惑時求助的是父親,波洛涅斯則借此機會對女兒進(jìn)行教育,建議女兒聽從自己的安排,對王子進(jìn)行設(shè)套試探??梢哉f在情感方面,奧菲利婭缺乏獨自做主的能力,難怪在得知父親被殺的消息時會發(fā)瘋,并在瘋癲中落水而死??梢哉f父親之死促成了奧菲利婭之死。雷歐提斯則是在聽到父親死訊后受到克勞狄斯唆使才找哈姆萊特復(fù)仇。他認(rèn)為父親莫名其妙的死亡與草率的葬禮讓人懷疑,父子血緣親情激發(fā)了他報仇的沖動,沖動之下恰好被克勞狄斯利用,在與哈姆萊特比武中喪生??梢哉f理性的缺乏,為父報仇的沖動讓他掉進(jìn)了克勞狄斯的圈套,斷送了自己的性命。作為兒女,雷歐提斯和奧菲利婭都很尊重父親(至少都接受父親的建議),父親是他們的保護者。哈羅德·布魯姆這樣評價:“第三幕第四場中波洛涅斯的被殺使奧菲利婭發(fā)瘋,雷歐提斯復(fù)仇的沖動被激發(fā),并加速了克勞狄斯遣送哈姆萊特前往英國并秘密處決的決定?!盵8]因此,波洛涅斯無意中成為自己家庭的葬送者、兒女的毀滅者。
波洛涅斯服侍王室多年,他自詡學(xué)識淵博,料事如神。除父親身份之外,他還擔(dān)當(dāng)了君王大臣的身份,是國王身邊的耳目[9],是值得國王信賴的諫言者。新上任的克勞狄斯看到了波洛涅斯智慧的一面,為籠絡(luò)人心,凡事多征求他的意見。沃勒·吉爾斯赫這樣評價他:“波洛涅斯多年服務(wù)于王室,短短兩月就以精明贏得了克勞狄斯的信任?!盵10]為了討好新王,他極力獻(xiàn)言獻(xiàn)策,君臣聯(lián)手共探哈姆萊特的瘋癲緣由。他誤以為女兒的拒絕造成了王子的瘋癲,真正原因卻是王后喬特魯?shù)抡f“他父親的死與我們倉促的結(jié)婚”。他利用女兒設(shè)套甚至還以自己的項上人頭和職位擔(dān)保證明自己的猜測無誤,并以自己的經(jīng)驗來判斷年輕人的感情問題,不過這次他卻大錯特錯,并卷入了隱形的王室紛爭之中。他自夸給克勞狄斯的建議一直都正確,但設(shè)在王后室內(nèi)的圈套卻使他聰明反被聰明誤,被哈姆萊特一劍刺中,走上了斷送前程的黃泉路。雖說克勞狄斯信任他,但國王似乎一點也不為這位諫言者的死亡悲傷難過。威爾遜認(rèn)為波洛涅斯對新王卑劣的品質(zhì)竟無絲毫的懷疑,不了解新王的品性與秘密,也就不幸做了新王的替死鬼。身為君王的耳目,他對政治不敏感,也不是哈姆萊特的對手,自設(shè)圈套卻因監(jiān)聽斷送了性命。哈姆萊特多次暗示他遠(yuǎn)離是非,他卻茫然不知;多次的暗示反被他誤認(rèn)為是對奧菲利婭的迷戀。
第一次暗示是哈姆萊特用“賣魚的販子”一詞來警告他不要讓女兒在太陽光下行走,言外之意是讓他保護好奧菲利婭,勿讓她卷入緋聞當(dāng)中;第二次哈姆萊特則借用以色列耶弗他用女兒獻(xiàn)祭來暗示;最后一次是欲通過奧菲利婭之口讓他好好呆在家,不要干涉王室事務(wù)。事實上,聰明的王子早已通過一些跡象猜出了波洛涅斯的用意,如奧菲利婭態(tài)度的突然轉(zhuǎn)變——拒絕與他往來和接收他的任何東西。隔著屏風(fēng)聽到的克勞狄斯與波洛涅斯的計謀則印證了他的猜疑。三次暗示表明哈姆萊特早已得知君臣二人的圈套,不過波洛涅斯的年邁糊涂使他無法明白這些暗示,不斷被他誤讀,最終掉進(jìn)了自設(shè)的圈套,成為了哈姆萊特的“山鷸”,還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在他死后,哈姆萊特的一句“好管閑事的傻瓜”真正道出了哈姆萊特對他的評價與總結(jié)。
身為父親,波洛涅斯關(guān)心的是兒女的安全、前程與幸福;作為臣子,他是國王的耳目,但政治敏銳性的缺乏、自身的缺陷,丹麥王室的黑暗使他成為了王室隱形斗爭的受害者,斷送了兒女的性命、前程,從而釀成了悲劇。波洛涅斯年老昏聵,這點被哈姆萊特多次嘲笑。連他本人都承認(rèn)“我們這種上了年紀(jì)的人,總是免不了鰓鰓過慮”,莎翁在第二幕第一場舞臺提示中對他的年紀(jì)也做了特別強調(diào)②。莎翁幾乎從不在舞臺提示中運用形容詞,當(dāng)他用時一定有某種特別的用意。哈姆萊特就曾用螃蟹為喻來諷刺波洛涅斯的年邁、頭腦空洞,建議他后退一步就可年輕明智。波洛涅斯擅長旁敲側(cè)擊打探消息、吹噓自己的本事,還自詡聰明,這些恰是他性格上的缺陷。自作聰明的他聲稱哈姆萊特是為愛而瘋,并對此深信不疑,甚至還在國王面前夸下???,如果自己猜測有誤則愿意以性命和職位自罰。他一直為自己的聰明才智洋洋自得,過分自信并成功說服克勞狄斯,讓他先躲到王后屏風(fēng)后觀察,再做出送哈姆萊特出國的決定。雖說這一圈套延遲了國王遣送哈姆萊特的計劃,卻被哈姆萊特誤殺,做了克勞狄斯的替死鬼。就像羅伯特·卡達(dá)羅評價的那樣,他的說服延遲了國王刺殺哈姆萊特的行動,不過卻加速了自己死亡的腳步。波洛涅斯表面上是做了克勞狄斯的替死鬼,實際上他是死于丹麥王室復(fù)雜的政治糾紛。作為國王身邊的大臣,他未能洞察出王室的黑暗與紛爭,哈姆萊特對他的反感茫然不知。波洛涅斯的自作聰明、年邁糊涂、自以為是、政治的不敏感,加上丹麥王室內(nèi)部的黑暗,使他斷送了自己的性命。他拼命為王室效命,卻命喪王室紛爭還不知情,并牽連了自己的兒女,釀成了一出出悲劇。
莎翁的《哈姆萊特》被人們不斷地閱讀、上演、評論了四個多世紀(jì),對波洛涅斯這一人物卻一直沒有完整的結(jié)論。雖說他是哈姆萊特的陪襯,但也有自己的色彩。多次設(shè)圈套打探哈姆萊特瘋癲原因,卻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他表面上是兒女的保護者,實際卻是他們性命的毀滅者、自己家庭的葬送者;他的年邁糊涂、自作聰明、王室黑暗等原因讓他和兒女們都卷入了王室隱形的爭斗之中。莎翁筆下的波洛涅斯和哈姆萊特一樣豐滿,耐人尋味,他是父親與王室大臣兩種身份的完美演繹,所以他也應(yīng)像哈姆萊特那樣,從莎翁筆下走進(jìn)人們閱讀、研究的視野,得到人們應(yīng)有的重視與評價。
注釋:
①文中所選譯文均出自朱生豪等譯本《莎士比亞全集本》中《哈姆萊特》,由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②英文原文如下:“Enter the Polonius.”此處朱生豪未將此詞譯出,詳情可參考英文版Shakespear William.Hamlet Prince of Danmark[M].Edwards Philip(ed.).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1]Turgenieff Ivan.Hamlet and Don Quixote:The Two Eternal Human Types(1860)[C].DA.Modell(trans.).Current Literature,1907:290 -293.
[2]Hazlitt William.“Hamlet”Characters of Shakespeare's Plays[M].Laurie Lanzen Harris(ed.).J.M.Dent&Sons Ltd.,1906:82 -86.
[3]Cardullo Robert.The delay of Polonius in Shakespeare's Hamlet[J].Studia Neophilologica,2012,84(1):26 -32.
[4]Stimpson Catharine R.Polonius:Our pundit[J].American Scholar,2002,77(4):97 -108.
[5]Sacks Michael.Conniving and Bumbling,yet Sometimes Wise:an Examination of the Many Facets of Polonius[M].Shakespeare Newsletter,2010:55.
[6]孟憲強.三色堇——哈姆雷特解讀[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7:12.
[7]Wilson Elk.Polonius in the round[J].Shakespeare Quarterly,195X,9(1)(Winter):83 -85.
[8]Bloom Harold.Bloom's Notes:William Shakespeare's Hamlet[M].Broomall,Pa.:Chelsea,1996.
[9]Compbell L B.Polonius as a Tyrant's Ears[C]//Joseph Quincy Adams Memorial studies.Washington D.C.:Folger Shakespeare Library,1948:295 -313.
[10]Gierasch Walter.Hamlet's Polonius,and Shakespeare's[J].College English,1941(3):699 -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