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岳林
紅河州第三人民醫(yī)院中醫(yī)康復科 云南紅河 661000
吞咽障礙是腦卒中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發(fā)病率高達30% ~45%[1],嚴重影響腦卒中患者的營養(yǎng)攝取、疾病康復及生存質量[2]。傳統(tǒng)的經(jīng)鼻飼進食、胃造瘺解決了患者營養(yǎng)攝入障礙,卻給患者帶來很多痛苦?,F(xiàn)代康復醫(yī)學治療吞咽障礙的方法雖多,但治療過程復雜,療效不確切。筆者近年來采用針刺頸咽部穴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現(xiàn)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60例均為住院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0例,對照組30例。觀察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最大76歲,最小40歲;病程最長120天,最短15天。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最大80歲,最小38歲;病程最長140天,最短12天。
診斷與評估:所有患者符合1995年第四次腦血管病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并經(jīng)CT或MRI證實,經(jīng)常規(guī)治療后生命體征平穩(wěn),意識清楚,營養(yǎng)狀況良好。吞咽障礙程度采用洼田氏飲水試驗,讓患者端坐喝下30ml水,觀察所需時間及嗆咳情況:1級、能順利1次咽下,沒有嗆咳;2級、分2次以上咽下,沒有嗆咳;3級、能1次咽下,有嗆咳;4級、分2次以上咽下,有嗆咳;5級、全量咽下困難,頻頻嗆咳。
治療方法觀察組:⑴刺頸咽部穴:取穴:金津、玉液、天突透膻中、廉泉、左右廉泉(廉泉左右各旁開1寸)、阿是穴(舌骨與喉結之間凹陷正中,及其左右各旁開0.5寸)操作:金津、玉液施點刺法,以輕微出血為度。天突透膻中以芒針沿胸骨柄內側向下透刺3~4寸,施捻轉手法待患者有酸脹感后緩慢出針。廉泉及左右廉泉以雞爪刺法向舌根方向刺入1~1.5寸,施快速捻轉手法1min,以咽部有麻脹感為度,留針30min,每10min行針1次,共3次。阿是穴共三穴分別直刺0.3~0.5寸,施快速捻轉手法1min,若誘發(fā)吞咽動作即停止捻轉,留針30min,每10min行針1次,共3次。⑵咽訓練:①指導患者攝食、咀嚼、吞咽。根據(jù)吞咽困難程度和階段,以先易后難的原則調整患者的進食程序,促進重度吞咽者舌肌向后運動和誘發(fā)吞咽動作。②冰刺激與空吞咽,用冰凍的棉簽刺激患者軟腭、舌根、咽后壁,后囑患者空吞咽動作。③舌肌訓練,用壓舌板施加阻力下,讓患者舌做水平、后縮、側方運動、舌背抬高運動等動作。對照組:單純采用吞咽訓練治療(同觀察組)。
療效標準:①治愈:吞咽困難消失,飲水試驗評定1級;②顯效:吞咽困難明顯改善,飲水試驗評定2級;③好轉:吞咽困難改善,飲水試驗評定3級;④無效:吞咽困難無明顯改善,飲水試驗評定3級以上。
兩組治療均為每天1次,10天為1個療程,共治療30天。觀察組治愈25例,有效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治愈率83%。對照組治愈11例,有效13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0%,治愈率37%。
腦卒中吞咽障礙屬中醫(yī)學"喉痹"范疇,病癥在咽,病位在腦,病因病機在于痰濁、瘀血互結,上擾髓海,元神受擾,風火痰瘀閉阻咽關,氣機閉塞不痛[3]。本報道依據(jù)中醫(yī)學"經(jīng)之所過,主治所及"的原則,選取頸咽部穴為主,直接刺激咽部通向腦部的經(jīng)絡,具有通咽利竅的功能。從神經(jīng)系統(tǒng)來說,卒中后吞咽困難是雙側皮質腦干束受損,針刺具有興奮和調節(jié)神經(jīng)功能等功效,可加強吞咽反射的修復和重建[4]。
針刺頸咽部穴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療效顯著,對卒中后吞咽困難患者的功能恢復有較高臨床價值和優(yōu)勢。
1 馮慧.卒中后吞咽障礙治療新進展[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1,26(5):491~496.
2 高維濱.項針治療中風后假性延髓麻痹的臨床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2009,28(1):18-20.
3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79.
4 南登昆.康復醫(yī)學臨床指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