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玉
(阜寧高等師范學校,江蘇 鹽城 224000)
所謂主體,就是指從事現(xiàn)實活動的人,指活動的承擔者和發(fā)動者。主體性是主體在主客體關系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本質屬性。教育中的主體性是指學生在主體意識的指導下,主動參與教育活動的能動性。很多專家以自主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等概括主體性。其中自主性側重于主體權利,表現(xiàn)為主體活動的自覺選擇和參與;創(chuàng)造性是人的能動性、自主性的集中發(fā)映,是主體性發(fā)展的最高表現(xiàn)。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開放性提高,學生的發(fā)展要求重視學生的主體性發(fā)展,是社會發(fā)展和自身發(fā)展的需要。
小學生是處于生長發(fā)展過程中的兒童。他們的主體意識、主體作用對于客體的能力都相對較弱。應該說他們是發(fā)展中的主體,是待進一步開發(fā)的主體。學生的主體性是需要培養(yǎng)、提高和引導的,促進學生主體性發(fā)展是教師的責任。因此我們把啟動人最本質的屬性——主體性作為落實素質教育于課堂教學、努力提高學生素質的主要著力點,通過英語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fā)展。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強化學生的主體性,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一切外界的教育影響都必須通過主體內化才能轉化為學生個體的素質。動機就是這種維護和推動學習活動的一種內在動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竭力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fā)揮學生的主動精神,激發(fā)學生穩(wěn)定持久的學習動力,以形成學生強烈的內部動因。
經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影響外語學習的幾個主要因素是:動機占33%,才能占33%,智力占20%,其他占14%。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明確學習動機,使其在主觀上產生動力,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既是“I”又是“me”,教師要幫助學生強化“I”的主體意識,對自己的英語學習提出適當?shù)囊?,督促自己主動學習,增強學生的自主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要尊重和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不能把學生看做是簡單的認知體,要把他們看做是有完整生命的人。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意識,讓他們懂得教師只是他們的疏導者和助學者。教師要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改變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把自身當做認識的對象。
英語學習是一個復雜的學習過程,學習中的多種因素直接影響學習活動。特別是情感因素,它是推動學習的動力系統(tǒng),是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那么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情感,營造英語課堂學習的良好氛圍呢?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情感。
(1)設境激趣——讓學生進入積極思考狀態(tài)。興趣是推動學習的內在力量,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強大動力。興趣是一種積極的認知傾向,是一種復雜的個性品質。要推動學生探求新的知識,發(fā)展新的能力,使學生獲得持久的興趣,這是促其主體性發(fā)展的基礎條件。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方法很多,教師可從采用多種教法入手,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法,利用電教手段和直觀教具形象地、有層次地將所學內容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將傳統(tǒng)教學媒體(如語言、教材、板書、實物、掛圖、模型等)與現(xiàn)代教學媒體(如電視、錄像、錄音、計算機等)相結合,強化學生的視聽感覺,盡量做到能聽的讓他們聽,能看的讓他們看,能摸的讓他們摸,充分發(fā)揮多種器官的作用,讓學生進入積極的思考狀態(tài),較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如教“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night”時,教師可制作太陽、月亮的卡片,并用簡筆畫在黑板上畫出山和樹,通過移動太陽和月亮進行教學。早上太陽從東方升起,一直到正午這段時間都用“Good morning”;從正午一直到太陽落山這段時間段見面問候用“Good afternoon”;而當月亮掛上樹梢時,則用“Good night”。這樣一堂新課經過精心安排,就能激發(fā)學生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欲。
(2)暢所欲言——創(chuàng)造廣闊的思維空間。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要以自我為中心,視學生為過路才,預設圈套、誘引或強拉他們入我彀中,而應該努力創(chuàng)設學生自我思考、自由聯(lián)想、積極探討的空間。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思考的機會,否則,那些被“遺忘的角落”就會產生消極的惰性心理。教師還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創(chuàng)造討論的條件,發(fā)展學生的發(fā)散思維,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思考。如每單元的Look and say板塊中,可讓學生自己設計語言環(huán)境,進行對話,不要讓學生局限在教師設計的語言環(huán)境中,遇到重難點時,可設計一些障礙,使學生感到困難。
活動是主體存在的依據(jù)和條件,主體是現(xiàn)實活動的主體。正如“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一樣,主體的存在方式是運動。離開了具體的、感性的活動,任何人都無法獲得主體地位。因此,英語教學的實質是交際教學,是通過活動表現(xiàn)的?;顒邮墙浑H教學的基本策略途徑。
(1)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游戲、表演、幽默等教學手段的寓教于樂的功能。一小時的游戲往往能起到調節(jié)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尤其是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是完全可以把很多教學內容融入一些游戲中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我們應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表現(xiàn)欲望,給他們更多的機會,及時鼓勵學生,尤其是一些后進生。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表現(xiàn)還不夠出色時,他很有可能會在以后的學習中加倍努力,爭取下一次有更出色的表現(xiàn)。例如,在教學水果類單詞時,教師可帶些實物,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把水果分給每組的一前一后兩個排頭,讓學生在音樂聲中傳送水果,音樂停止時,水果在誰的手中,誰就大聲說出水果的名稱,其他學生跟著齊讀一遍。每單元的教學中都可安排一些游戲,這些游戲的奧秘,是不需用強制手段把蘊藏在兒童身上的巨大的能量釋放出來。
(2)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活躍課堂氣氛,使活動更精彩,更吸引人。
交際是英語教學的實質,活動則是展開交際的策略和途徑。英語語言的操練更離不開人際交往的中介,獨自一人面壁而坐,冥思苦想,或者自言自語,是形不成運用語言能力的。交際不是單個人的行為,而是兩個以上的人之間的語言交流,沒有復數(shù)的人就沒有交際,同樣,沒有交際活動就很難真正教好英語,學好英語。如:學唱英文歌曲,傳統(tǒng)的教法是先讓學生聽一兩遍錄音,再由教師教唱,學生跟著學唱,然后跟錄音機反復唱,直到學會,這樣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如,在教唱PEFC第二冊Lesson38課中的“Where are you from?”這首歌時,我們可以將歌譜、歌詞輸入電腦,國家名稱用國旗顯示。效果顯示:用動畫顯示歌譜,讓學生視聽旋律,等到學生熟悉旋律之后,再用百葉窗呈現(xiàn)歌詞,按動鼠標,讓學生進行替換唱,等學生學會了,啟動靜音設置,讓學生練唱。最后,讓學生進行替換唱,按動鼠標,變換國旗,學生跟唱。隨著國旗的變換,學生變換單詞,這樣既學好了歌曲,又復習了單詞,還掌握了句型,增強了教學效果。
教學是師生之間的多邊活動,英語教師要善于組織語言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上聽、說、唱、演、跳,通過他們的親身體驗,從感知理解語言到掌握運用語言,通過教學內容、方法、形式的生動活潑,靈活多樣地帶動學生的身體器官的動,對新的語言結構、功能的認知(腦動),并啟動學生在課堂上、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意識。
小學英語教材中有“There be”(在某處有某物)的句型,句子結構與漢語迥然不同,結合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讓學生設計校園的活動,還可讓學生設計客廳與廚房的布局;在“can”句型的操練中,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模擬生活的招聘活動,如為某個職位提出人才條件,He/She can do...(他/她能干……),然后進行(面試),應聘者進行自我介紹Ican do...招聘者則練習問句:Can you do...?(你會/能……?)模擬生活的情景交際將語言操練活化為真實生活,學生在這種生活化的操練中學到的將不僅是語言本身,而且他們也能獲得與人的交往的能力和提高生活的能力。
(3)在課外,開展各種活動,開拓學生學習和訓練的空間。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之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增強英語教學效果。
①開展課外英語會話活動。充分利用語言語音室等現(xiàn)代化的教學設備。組織各種各樣的英語會話活動,如英語角、英語沙龍等。其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可以是給定一定的專題,然后分組討論,代表發(fā)言?;蚴蔷湍骋粺衢T話題組織英語辯論會,也可以是班級輪流主辦,邀請其他班級的同學的一同參加,并邀請英語老師進行現(xiàn)場指導。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②利用周末時間,組織學生觀看一些原版的英語電影或電視。這樣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對英語的背景知識的了解。
③定期舉辦一些英語競賽活動,如口語競賽。對獲獎個人給予一定的獎勵,并把獲獎名單公布。
事實上,與成年人相比,兒童的興趣范圍較為窄小,主要在于他們自己身邊的環(huán)境、家庭及朋友。以活動為策略引導學生學習真實的生活語言,在學習過程中運用所學的語言真實地交流思想,交流信息。這種形式的教學活動能縮短課堂與生活的距離,架起教材與生活之間的橋梁;改變教學內容、操作形式、訓練方法與真實生活脫節(jié)的現(xiàn)象。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動手、動口、動眼、動耳、動腦的過程中,他們的主體意識受到激發(fā)。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生是言語實踐活動和語言認識活動的發(fā)動者、參與者、實現(xiàn)者:人只有把對象納入自己的認識過程,其主體作用才會發(fā)揮。
伴隨世界經濟全球化、國際交流常態(tài)化,外語的重要性益發(fā)凸顯,成為獲取各種信息和進行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怎樣引導學生學習英語則成為小學領導和教師所面對的新問題。由于到了初中,學生會更系統(tǒng)地學習英語,且作為一門主課來學,因此,小學英語的教學既要扎實、可靠,又不能給學生太大的壓力。由此看來,要讓小學生在小學階段英語入門,就需要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情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確定教學方法,密切關注教學中學生的反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英語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