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揚
(江蘇科技大學 學生工作部,江蘇 張家港 215600)
作為影響人、塑造人、感染人、激勵人的一壇“泡菜水”(華中科技大學涂又光教授提出),大學文化融匯了一所高校思想、制度和精神等層面全部的能量,即如“泡菜水”般將各種味道浸入到師生的思想和行為中,甚至將架構起影響其一生的道德和價值標準。從育人這一角度來講,創(chuàng)建積極的、優(yōu)秀的大學文化勢在必行。而創(chuàng)建優(yōu)秀的大學文化絕非一朝一夕,除了要磨合各要素間的協(xié)調平衡、塑造師生員工的群體性格,在文化層面上,更需要營造出有特色的、高品位的文化氛圍。在這一方面,從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中探究和借鑒是一條有效途徑。
墨學作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學派中的重要一脈,以其非凡的社會影響和眾多的踐道者而在當時社會中享有盛譽,并且一度與儒家學派分庭抗禮,被稱為“世之顯學”?!秴问洗呵铩份d:“孔墨之弟子徒屬充滿天下?!薄埃啄膶購洷姡茏訌涁S,充滿天下。”“孔墨之后學,顯榮于天下者眾矣,不可勝數?!迸c儒學者追求的“不朽之名”不同,墨學及其踐道者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最高目標,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jié)用、節(jié)葬、非樂、非命、天志、明鬼”。摒棄一些鬼神天志之道尚且不談,因為這究竟是墨學中的一種牽強論據而有違于唯物史觀,墨學思想倡導的是平等的態(tài)度、務實的精神和以實際行動造福大眾。在墨學的思想中,“兼愛”便是人與人之間應不分血緣關系的親疏和身份等級的貴賤,普遍的、平等的互相愛護,即“愛無差等”(《孟子滕文公上》),這與儒家主張“親親有術,尊賢有等”的“愛有差等”的秩序觀表露出顯著的差別。同時,墨學主張節(jié)儉用度、反對鋪張娛樂,主張強不欺弱、富不欺貧、相敬如賓、和睦共處,崇尚賢德、大同。若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造成了墨學的衰弱,今天中國人的思想架構可能就會發(fā)生一些變化。當然,歷史的選擇也有其必然性,墨學作為反映當時社會中下層民眾利益的學說,并不為封建社會統(tǒng)治者所器重,因而它的衰落也成為必然。但不可否認的是,墨學中透露出的智慧光輝也已成為推動社會發(fā)展和歷史前進的動力,時至今日,墨學中的許多價值理念仍對大學文化建設具有啟迪意義。
墨子是墨學一派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和倡導者,墨子名翟(一說翟為姓,名烏),據考為宋襄公之相目夷子的七世孫。墨子出生時曾顯赫的家世已衰微,其家據流傳是做木匠營生,故墨子經常以“鄙人”或“賤人”自稱,直至后來成為與孔子齊名的“顯學”領袖,墨子仍對自己的貧賤出身直言不諱。這其中不僅包含了墨子對底層普通勞動者的認同,而且包含了墨子對于等級觀念的不以為然。在墨子看來,“民為邦本,本固邦寧”[1],倡導的是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人道精神,重視聽取民意,維護民權。對于統(tǒng)治者,墨子言《墨子·尚同上第十一》:“一目之視也,不若二目之視也。一耳之聽也,不若二耳之聽也。一手之操也,不若二手之強也”。對于賢貴則應“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若此則饑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此安生生”(《尚賢下》)。這種樸素的“兼濟天下”的觀念正是墨子平等精神的體現和升華,皮嘉佑在1898年5月《湘報》的《平等說》一文中稱譽:“平等之說導源于墨子。”也正是這種平等的理念,才使墨子產生了對于“愛”的大悟,他倡導的“兼愛”是“摩頂放踵利天下”(《孟子盡心上》)的大愛。
墨子主張“兼愛”應具有普遍性。他認為:“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庇纱?,只有做到“愛人若愛其身”,才能達到相互理解、相互寬容,最終則“天下治”?!赌蛹鎼凵系谑摹份d:“若使天下人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p>
同時,墨子認為“兼愛”也應具有一貫性,不應獨立于時空或單一個體而存在。據《墨子兼愛下》所載,墨子倡導的兼愛是取法于上古圣王?!拔岱桥c之并世同時,親聞其聲,見其色也,以其所書于竹帛、鏤于金石、琢于盤盂、傳遺后世子孫者知之”。正因為古已有之的圣德在治世中的兼濟作用,后人才更應該繼續(xù)發(fā)揚光大。
可以說,墨子思想中倡導的“兼愛”是普濟天下的大愛,他已然超越了深存于社會和人際間的秩序觀與階級差等,尋求存在于人性中的本真和普遍性的關愛。這不僅是一種眼光,更是一種境界。對于大學文化來講,墨子思想中的平等、兼愛觀是建構人與人之間、人與校園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和諧關系的基礎,是推動群體中相互關懷、相互幫助的源泉所在,這些對于影響成長中的青年學生形成端正的道德積淀以走向社會具有深遠意義??梢栽O想,平等、兼愛觀對于一個班級班風、一所學校校風的影響,無論是對于教化師生、引領價值走向,還是推動風氣的轉變、孕育道德的火種都具有借鑒價值。這不僅是跨越千年后墨子智慧的傳承,更是墨子理想的另一種實現。
在墨子思想中,實踐作為人的品德養(yǎng)成的重要部分以及達成理想的主要途徑,被奉為重要的地位。墨子認為,“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非樂上》),“能從事者從事”(《耕柱》),“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矣”,人不論身份貴賤都應身體力行,在實踐中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價值。墨子說,“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修身第二》),“言足以復行者,常之;不足以舉行者,勿常。不足以舉行而常之,是蕩口也?!痹谀涌磥?,任何規(guī)范信條、制度理念疏于實踐則會流于空泛,如果當事者只說不做,就會造成言行不一,講得再動聽也是空談,這與孟子主張的“存其心,養(yǎng)其性”的純粹主體的思想行動形成了鮮明的差別。在春秋時眾派學說中,只有墨子學派能夠稱得上實踐理想的典范。
墨子及其弟子們事必躬親,同時也推崇“節(jié)”的主張,不僅要在物質上“節(jié)”,更要在禮法、精神層面上“節(jié)”,如此才能“興天下之利”。在墨子看來,奢侈鋪張是禍國殃民的罪魁?!赌有奚怼份d:“虛其府庫,以備車馬、衣裘、奇怪;苦其役徒,以治宮室觀樂;死又厚為棺槨,多為衣裘。生時治臺榭,死又修墳墓。故民苦于外,府庫單于內,上不厭其樂,下不堪其苦。故國離寇敵則傷,民見兇饑則亡,此皆備不具之罪也?!痹诋敃r的社會環(huán)境下,由先古祭祀行為而演變而來的繁瑣的“禮”占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再加之頻繁的戰(zhàn)亂,更使一些本來國力就弱小的邦國不堪重負。墨子認為,“節(jié)儉則昌,淫佚則亡”,統(tǒng)治者更應“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則“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財用可得而足”[2]。
墨子和學徒們在辛勤實踐的過程中不僅創(chuàng)造了安身立命的物質條件,而且不斷鉆研創(chuàng)新,在自然科學方面達到了一個高峰,這在當時的各學派中是鮮見的,墨子也被現代人譽為“唯物師祖,科圣墨翟”。在墨子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中,諸如小孔成像原理的發(fā)現,發(fā)明桔槔機、轆轤,發(fā)明木匠的規(guī)、矩、墨盒、水平儀、垂線五件“法寶”,連弩機、擲機、轉射機等軍事裝備,這些不僅是來源于實踐中的經驗,更對發(fā)展生產、維護和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
借鑒墨子思想中實踐求知的智慧無疑對于改進大學文化有著積極的影響。從大學的育人使命方面來說,積極實踐不僅能夠使學生將所學理論應用到實際中,而且能夠不斷啟發(fā)創(chuàng)新的靈感;對于教學及管理工作者而言,積極實踐是保證教學管理工作質量的基本,求知創(chuàng)新則是不斷提升工作水平的保證;從實現大學服務社會的責任方面來說,只有將通過實踐的方式與行業(yè)實際相結合才能將知識和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因此,作為一種不可或缺的氛圍和精神,實踐、求知的理念對于大學的存在和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這也應成為優(yōu)秀大學文化的組成部分。
墨子善辯,墨子的教育內容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談辯”。在墨子推行其思想主張的過程中,辯論不僅成為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戰(zhàn)勝挑釁者的武器,而且成為維護正義和平的手段。據《墨子魯問》中記載,墨子與計劃攻打魯國的齊太公辯論:
“今有刀于此,試之人頭,絬然斷之,可謂利乎?”大王曰:“利”。子墨子曰:“多試之人頭,悴然斷之,可謂利乎?”大王曰:“利”。子墨子曰:“刀則利矣,孰將受其不祥?”大王曰:“刀受其利,試者受其不祥”。子墨子曰:“并國覆軍,賊殺百姓,孰將受其不祥?”大王俯仰而思之,曰:“我受其不祥?!?/p>
在這段辯論中,墨子形象的將戰(zhàn)爭比喻為以利刀殺人,刀雖鋒利,但持刀殺人者才是責任的承擔者。辯論中以具象化表達和設問方式將齊王引入自己要說明的道理中,采取“反詰法”,從齊王承認的論點出發(fā),逐步推衍,最終使齊王從已經承認的道理中暴露出自己的錯誤觀點。諸如此類的精彩辯論在《墨子》中多有記載,也正因為論辯的強大作用,墨子將其作為培養(yǎng)弟子的一項重要內容?!赌痈分休d:“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后義事成也?!?/p>
在墨子談辯的智慧里,不僅包含了墨子化繁為簡的表達方式及淵博的見識,而且包含了墨子縝密的邏輯。作為學界所公認的中國邏輯學體系最早完成的學派,墨子及其著作中大量采用了辯論的內容來講解或傳授思想主張,在墨學辯論中所體現的邏輯思維里,不僅已經出現了“類”、“故”、“法”邏輯推論的三個基本范疇,而且兼有了假言判斷、選言判斷、矛盾判斷、對立判斷等多種判斷的熟練運用[4]。例如在《兼愛上》中:“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之如醫(y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边@里的“能治”與“不能治”、“能攻”與“弗能攻”即是肯定判斷與否定判斷的連續(xù)使用,起到了增強論辯效果的作用。
墨子的縝思善辯對于大學育人的指導意義在于使所培養(yǎng)的人才具備嚴謹的態(tài)度,并善于表達自己的主張。這對當前大學的教育方式而言是有待進一步改進的。一方面,大學課堂所教授的科學文化知識大多集中在理論范疇,著重于培養(yǎng)學生理論研究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對于理論研究和創(chuàng)新所具備的規(guī)范性和科學性而言,嚴謹細致的態(tài)度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大學作為學生成長成才及走入社會的“分水嶺”,需要盡快培養(yǎng)起學生較強的適應社會的能力,在此方面,懂得與人交際并適時表達自己的主張、見解對于贏得自身的發(fā)展空間具有重要作用。就這兩方面而言,當前大學以講授為主的教育方式并不能較好地培養(yǎng)起學生理論研究的態(tài)度和積極表達的能力。這些品質和能力的養(yǎng)成不僅需要學生在實踐中不斷體悟,更需要多種平臺和氛圍使學生能夠從中不斷學習、鍛煉和提升,作為一項系統(tǒng)化的工作,這便是大學文化又一功能的體現。
墨子的主張對于維護民眾的權益、恢復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具有積極的意義,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里就是一種務實,同時也是一種跟隨社會發(fā)展及人性覺悟的理論創(chuàng)新,不僅體現了時代的精神,而且彰顯了人性的關懷及建設理想家園的向往,這與大學文化創(chuàng)建的內涵、目的有著一致性,因為這不僅是大學的精神,更是人類社會古往今來的不懈追求。
[1]李新,范召全.墨子的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功用[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30.2.
[2](清)孫詒讓.墨子閑詁[M].孫啟治,點校.中華書局,2001.
[3]陳克守,婁立志.墨子的故事[M].華文出版社,1997.
[4]溫公頤.墨子的邏輯思想[J].南開大學學報,196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