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兵 蘇崇婷
(南京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作為關于語言和語法的理論體系,構式語法理論發(fā)展至今已頗具規(guī)模,涌現(xiàn)出一批成績卓著的學者,如Charls Fillmore、Paul Kay、George Lakoff、Adele Goldberg、William Croft、Ivan Sage等。因為語言觀和哲學觀的不同,構式語法理論又延伸出了諸多不同的分支,如伯克利構式語法(Berkley construction grammar,BCG)、認知構式語法(cognitive construction grammar,CCG)、激進構式語法(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RCG)、體驗構式語法(embodied construction grammar,ECG)及符號構式語法(sign-based construction grammar,SBCG)等。以上雖都被稱為構式語法,但理論關注點有所差異,與之有密切聯(lián)系的學科亦有所不同,如BCG與計算語言學、CCG與認知心理學、ECG與神經語言學等。近來,越來越多的構式語法研究傾向于使用實證的、多學科交叉的方法,其中CCG主要采用認知語言學的方法,易于和基于經驗主義、行為主義的統(tǒng)計方法相結合使用(高波、石敏,2010:60—61)。從方法論角度看來,CCG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語言對比(如Matsumoto,2008)、行為實驗(如Goldberg,2002)、語料庫方法(如Gries&Wulff,2009)和神經語言學實驗方法(如Friederici&Weissenborn,2007)。CCG在理論上的研究成果豐碩,國內也出現(xiàn)了大批研究者,如董燕萍、梁君英(2004)、梁君英(2007)、陳滿華(2009),劉玉梅(2010)、王寅(2007;2011)等。目前,關于CCG的研究逐步從最初的僅限一語(L1)探討轉向二語(L2)研究,同時也出現(xiàn)了諸多從實驗角度剖析CCG句法現(xiàn)實性的實證研究。
構式語法接受了認知語言學的基本觀點,主張將構式視為語言知識的基本表征方式,并用表征一般知識組織方式的“傳承層級關系”(inheritance hierarchies)表征構式之間的關系(劉玉梅,2010:206)。而認知構式語法(CCG)是Goldberg在自己提出的構式語法基礎上修補而成的,主張將語言學所有基本單位都稱為“構式”(Goldberg,2006:5)。這樣,語法知識都是以“構式”組織起來的,語言研究就該歸結到“構式”上來,CCG的研究任務就是描寫構式在心智中的最佳和最簡表征方案(王寅,2011:32)??傮w上講,CCG旨在揭示語言的認知操作過程,解釋生成和理解語言現(xiàn)象的認知操作及其能力。
任何一種形式,只要它的形式或功能不能從它們的組成成分或其他的構式中預測出意義,就可以被稱為構式(梁君英,2007:72)。就結構而言,類似于索緒爾的符號,構式作為形式與意義/功能的結合體,形義的結合是任意的,不同語言的結合方式不同,這也體現(xiàn)了語言任意性的原則。就意義而言,有學者認為構式有其自身的意義,構式義不等于構式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而是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因此構式義是獨立于具體詞匯而存在的(徐維華、張輝,2010:24)。也有學者并不認同這種觀點,如陳滿(2009:339)認為,遵照Goldberg的本意,構式義是可以大于部分之和,也可以小于部分之和。我們認為,既然構式意義的形成獨立于其組成成分,其意義與組成成分之間就不存在既定的相加或相減的關系,故而陳滿(2009)的觀點似乎更貼近構式的本質。
CCG認為不僅語言不是自治的,句法也不是自治的,任何語法形式本身都有意義,它們不是什么自治的純形式系統(tǒng),句法和語義是不可分離的。Langacker首先針對形式和意義相分離的模塊觀提出了象征單位這一關鍵性概念,將其定義為形、義結合體,并堅決倡導用象征單位和構式對語言作出統(tǒng)一的、全面的解釋,他的這一分析方案主要就是針對喬姆斯基的模塊論、自治論、形式化提出的(王寅,2011:31)。實質上,幾派認知語法都認為形、義密不可分,它們緊密結合為一個象征單位(即構式)。語言學家主要就是要研究這些構式,這才是真正的最簡方案(Taylor,2002:22)。
另外,從語言習得視角出發(fā),核心語言現(xiàn)象大多有規(guī)律,出現(xiàn)頻率高,因此較易學會,而邊緣的、較難掌握的語言項目則需要在輸入基礎上通過歸納習得(徐維華、張輝,2010:26)。這體現(xiàn)出TG和CCG外語教學觀的不同:前者強調普遍規(guī)則對于外語學習的重要作用,后者強調語言實例的作用;前者強調從一般走向個別,后者是從個別走向一般;前者更傾向于語法教學法,后者更偏向于交際教學法。
認知構式語法旨在揭示語言的認知操作過程,這同樣是神經認知語言學的研究問題,不過后者較前者表現(xiàn)出諸多獨特之處。程琪龍(2001:123—124)認為,神經認知語言學理論必須不悖于大腦神經網絡的事實,即神經認知語言學的理論模式必須同時在大腦功能區(qū)、神經網絡、神經元平面上抽象模擬語言系統(tǒng)。神經認知語言學既關心大腦的宏觀功能區(qū)域,又關心大腦神經網絡的鏈接和激活的方式,但它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可以操作的語言系統(tǒng),其中語義與句法加工是研究的重點之一。對于句子理解過程中句法信息和語義信息間的關系,不同的理論模型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傳統(tǒng)的句法優(yōu)先理論認為句子加工最初是句法建構,然后才是語義加工,一旦句法信息和語義信息不能完成整合,最后還將需要一個句法再分析過程。交互作用模型認為,在句子加工的最初階段,句法信息和語義信息就彼此相互作用(徐曉東、劉昌,2008:535)。為了進一步探討句子加工中句法和語義的關系,以Friederici為代表的研究者運用神經科學技術進行了頗具啟發(fā)性的實驗研究(Friedericiet al.,2003;2003b;Friederici&Weissenborn,2007)。基于這些結果,F(xiàn)riederici對傳統(tǒng)的句法優(yōu)先理論和交互作用理論進行了修改,并提出了句子理解的三階段加工模型(Friederici&Kotz,2003)。該 模 型 基 于 事 件 相 關 電 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技術,利用其時間分辨率較高的特點,從語言加工神經機制的角度揭示了句子理解的時間進程。
綜上所述,神經認知語言學實驗研究中的句法優(yōu)先理論與喬氏轉換生成語法理論相似,而交互作用理論與認知構式語法理論相似。這兩種理論在大腦神經網絡中都有反映,也都有特例,不符合描述的充分性原則。對于三階段模型理論,相比較而言,更像是綜合TG和CCG的成果,但對于其的解釋力,仍需要更多的實驗結果支撐。
總體看來,研究者對于語素、詞匯等低一級構式存在的句法現(xiàn)實性少有質疑,而對于較高一級構式(如句子層面)句法現(xiàn)實性的問題仍需證實。有學者就此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實證研究,特別是通過母語習得和句法啟動研究得到了許多有意義的成果。如Bates&Goodman(1997)研究發(fā)現(xiàn),詞法的發(fā)展和詞匯量高度相關。這說明,詞法單位和詞匯一樣是以整體存在于大腦詞庫中,亦即構式在詞法層面存在。句法啟動研究表明,語言加工包含部分以構式方式表征的短語結構的處理(Bock&Loebell,1990;Loebell&Bock,2003)。另外,Gries&Wulff(2009)認為高頻句法構造是作為象征單位儲存在大腦詞庫中的,如英語中的動名詞(ing-construction)和不定式構式(to-construction)。Chang、Bock&Goldberg(2003)發(fā)現(xiàn),句法啟動不僅包含句法啟動,還包含語義/話題的信息,從而說明構式的表征單位不僅是句法結構,更是形、義/功能結合體。
上述研究都表明,構式存在于L1大腦詞庫中。那么,L2學習者是否也具有相同的機制呢?在一項早期的研究中,Gries&Wulff(2005)對論元結構在L2學習者大腦詞庫中是否存在進行了探索。他們發(fā)現(xiàn),句法啟動和句子分類的結果都表明L2句法構式同樣存在于學習者中介語詞庫中,以德語為母語的英語二語學習者的語言行為同樣可以用認知構式語法予以解釋,而且L2與L1一樣,其表征形式都是構式。值得一提的是,Gries&Wulff后來又進一步拓展了他們的研究,將構式的類型擴展至雙補構式,同樣也得到了與之前相似的結論??梢哉f,Gries&Wulff(2005;2009)的研究為構式的存在提供了強有力的實證支持。
首先,目前認知構式語法研究認為,作為形、義/功能結合體的構式存在于語素、詞匯、短語、句子甚至篇章等層面(Gries&Wulff,2009)。構式縱然是對具體語言實例的圖示化抽象和概括,理論上而言,其實體也是無限的。目前關于構式的應用研究往往集中在幾個主要的特殊句式上(如張建理、朱俊偉,2010;李香玲,2011)。基于雙及物構式、致使移動構式等特殊句式的研究尚不足以充分構建認知構式語法的句法現(xiàn)實性系統(tǒng),對于語言系統(tǒng)中其他句式的研究將是進一步研究的重點之一。
其次,目前認知構式語法多限于單語研究,尤其是英語,構式范圍是否具有跨語言適用性(劉玉梅,2010:208)仍然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誠然,國內已有學者嘗試對此問題進行較為深入的分析(如王寅,2007;張麗杰,2011),但總體而言,這種跨語言的研究仍顯不足,認知構式語法仍需要來自更多目標語種的研究證據(jù)。
最后,盡管句法啟動實驗和行為學研究都為構式的存在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正如Robinson&Ellis(2008:507)所言,啟動實驗還應考慮到以下因素如L1影響、L1構式類型、L1水平及語言輸入/輸出方式等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認知構式語法在理論上的研究成果豐碩,其應用研究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跨語言的特點,其方法論研究也表現(xiàn)出多學科交叉的態(tài)勢。但綜合看來,對于認知構式語法句法現(xiàn)實性的探討仍顯不足,還需在今后研究中運用更多相互佐證的方法,拓展構式的類型和目標語種對構式進行多層面、多角度的研究。
[1]Bock,J.K.&H.Loebell,F(xiàn)raming sentences[J].Cognition,1990(1):1-39.
[2]Chang,F(xiàn).,Bock J.K.& Goldberg,A.E.,Can thematic roles leave tracesof their places[J].Cognition,2003(1):29-49.
[3]Friederici,A.D.Kotz S A.The brain basis of syntactic processes:functional imaging and lesion studies[J].NeuroImage,2003(20):S8-S17.
[4]Friederici,A.D.Kotz S A,Werheid K,et al.Syntactic comprehens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investigating early automatic and late integrational processes using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J].Neuropsychology,2003(17):133-142.
[5]Friederici,A.D.Rüschemeyer S-A,Hahne A,et al.The role of left inferior frontal and superior temporal cortex in sentence comprehension:localizing syntactic and semantic processes[J].Cereberal Cortex,2003b(13):170-177.
[6]Friederici,A.D.Weissenborn J.Mapping sentence from onto meaning:The syntax-semantic interface[J].Brain Research,2007(1146):50-58.
[7]Goldberg,A.E.Surface generalizations:An alternative to alternations[J].Cognitive Linguistics,2002(4):327-56.
[8]Goldberg,A.E.Constructions at Work: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1-76.
[9]Gries,S.T.&S.Wulff.Do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also have constructions Evidence from priming,sorting,and corpora[J].Annual Reviewof Cognitive Linguistics,2005(3):182-200.
[10]Gries,S.T.& S.Wulff.Psycholinguistic and corpus Linguistic evidence for L2 constructions[J].Annual 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2009(7):163-86.
[11]Matsumoto,N.Bridges betwee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pedagogy:The case of corpora and their potential[J].SKY Journal of Linguistics,2008(21):125-53.
[12]Loebell,H.&Bock,J.K.Structural priming across language[J].Linguistics,2003(5):791-824.
[13]Robinson,P.&Ellis,N.C.Conclusion:cognitive linguisitic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2 instruction——issues for research[C].In P.Robinson&N.C.Ellis(Eds.),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pp489-545.
[14]Taylor,JohnR.Cognitive Grammar[M].Oxford:OUP,2002:20-35.
[15]陳滿華.關于構式語法理論的幾個問題[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5):337-344.
[16]程琪龍.認知語言學概論——語言的神經認知基礎[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112-132.
[17]高波,石敏.構式語法家族概覽[J].外語學刊,2010(1):57-61.
[18]李香玲.認知語法關照下英語形容詞句式的語義概念化研究[J].外語教學,2011(2):6-10.
[19]梁君英.構式語法的新發(fā)展:語言的概括特質[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1):72-75.
[20]劉玉梅.Goldberg認知構式語法的基本觀點——反思與前瞻[J].現(xiàn)代外語,2010(2):202-209.
[21]王寅.漢語“動名構造”與英語“VN構造”的對比[J].外語教學,2007(2):1-6.
[22]王寅.認知構式語法[J].外語學刊,2011(2):28-34.
[23]徐維華,張輝.構式語法與二語習得:現(xiàn)狀、問題及啟示[J].當代外語研究,2010(11):23-27.
[24]徐曉東,劉昌.句子理解的關鍵——對句法和語義關系的再探討[J].心理科學進展,2008(4):532-540.
[25]張建理,朱俊偉.“被××”句的構式語法探討[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6-10.
[26]張麗杰.基于激進構式語法的語言對比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