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 珍
(拉薩市第三高級中學)
素質(zhì)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大主題。近幾年來,實現(xiàn)由應試教育向素質(zhì)教育的轉軌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
傳統(tǒng)教學追求的目標是知識的掌握,也就是使學生從不知到知,從知之較少到知之較多。因此,教師教學的注意點放在學生外在的活動與變化上,主要是注意的集中、記憶的牢固、答題的準確。這些雖然也是必需的,但不是重要的。現(xiàn)代教學論已把教學的注意點轉向了學生內(nèi)在的變化上。蘇聯(lián)教育家休金娜指出:“教學方法的教育學價值常常是由認識過程的隱蔽的、內(nèi)部的方面決定的,而不取決于該過程的外部表現(xiàn)形式。”這個“隱蔽的、內(nèi)部的方面”,主要是認知結構的形成、學生情感的激發(fā),而后者又往往是前者的基礎。學生只有對所學的東西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保持學習過程的持久,才能達到以舊導新,舉一反三。所以,教師的魅力就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學習興趣,使他們對學習能鉆進去,甚至達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倘若沒有這種力量,任何教育方法恐怕也無濟于事的。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才能激起學生的這種強烈的學習愿望呢?教師首先應從備課做起,一節(jié)課如何開頭、展開、收尾,如何活躍課堂,使學生的情緒輕松和興奮,這些都應做好充分準備。而在閱讀教學中,找準突破口,披文入情,是相當重要的一環(huán)。一篇文章從閱讀分析的角度看,突破口一般在文章動情顯神處,矛盾沖突劇烈處和激疑生思處。如《荷塘月色》,開篇就說“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句話揭示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和苦悶,交代了去荷塘尋求解脫的原因,同時也為后來欣賞荷塘月色而產(chǎn)生的那種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作了注腳。如果教師用這句顯神的話作為理解全文的突破口,就等于交給了學生打開作品情感大門的鑰匙。又如《祝?!分邢榱稚┧狼芭c“我”關于人“死后魂靈有無”的對話,是主人公所能透了的最后一線希望,所能做出的最后一次掙扎,也是祥林嫂那種“既希望其有,又希望其無”的矛盾心理的焦點所在。以此為突破,就能把學生帶進作品的深層,易于認識封建宗法制度荼毒的暴烈,易于感受祥林嫂身心受苦之深重。所以,找準突破口是學生情感激發(fā)的關鍵,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充分運用自己精湛的教學藝術和教學機智,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使他們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能獲得滿足和快樂。
對于今天的學生,有效的教學需要更加多樣化的教學途徑。除了講課、作業(yè)和考試外,還應給學生各種機會去從事小組活動、廣泛閱讀、口頭練習、探索和實驗等,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親身去體驗,而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在當今世界范圍內(nèi),強調(diào)教學是一種多邊互動關系,提倡師師、生生、師生之間的多邊互動,已成為教法改革的趨勢。有關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在“開放”型課堂中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創(chuàng)性,比傳統(tǒng)課堂的學生要高得多。這充分說明,自由開放的課堂氣氛有利于學生素質(zhì)的提高、能力的發(fā)展。
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革是學校教學改革中最重要且又是最艱巨的任務。教學如何才能適應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這仍是沒有得到恰當解決的問題。目前,雖然素質(zhì)教育的呼聲頗大,但實際上在大多數(shù)課堂里,仍然是一種錄音機式的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多媒體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并不普遍。在這里,教師仍然是單純的知識傳播者,學生是單純的知識接受者。在教學過程中是以課堂為中心,以本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考學生,學生做題目。這種教學方法的單一性,既不能反映教學的本質(zhì)規(guī)律,也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這種單純傳授知識的教育形式與當前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給學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活動空間,創(chuàng)造自由開放的課堂氣氛已是勢在必行。那么,課堂如何體現(xiàn)開放性呢?首先要講究教學方式、方法的靈活多樣。閱讀教學要變由教師一味講授為“說講結合,師生互動”。寫作教學要變單純教師的作文評改為教師精要講評,學生自評自改、互評互改和小組講評等多種形式的結合,這樣才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得到多方面的鍛煉,學會在各種教學情景中學習,并有利于達到特定的學習目標。另外,課堂教學要與課外活動、社會實踐有機結合,使每一環(huán)節(jié)不再是孤立地、簡單重復式的活動,而是系統(tǒng)的、不同層面的訓練。
在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就其性質(zhì)而言實質(zhì)上包括兩個層面。一是獲得經(jīng)驗的學習;二是獲得學習機智的學習,即“學會學習”的學習。然而在現(xiàn)實的學習過程中,這兩方面的學習是有機地統(tǒng)一在各種具體教學活動之中,不可分離的。所以,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其主層作用,注重課堂教學的示范性。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而且也要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的學習符合學習規(guī)律,并運用科學的方法開展學習活動,達到會學的目的。
近年來,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三讀”,對于提高自學能力,擴大閱讀量,增強閱讀效果起到了促進作用。所謂“三讀”,指鳥瞰式閱讀、理解式閱讀、消化式閱讀。這既可以是一篇文章閱讀的三個階段,也可以是不同文章閱讀的三種方法。鳥瞰式閱讀就是以較快的速度通讀全篇,通過提煉文中關鍵性的語句,把重點內(nèi)容從全文中區(qū)分出來加以理解,從而把握全文中心的閱讀。這種閱讀方法,由于能在短時間內(nèi)整體把握閱讀材料的信息,所以非常有實用價值,而且也能鍛煉人的“預想”能力,即“讀前面可以想想后面說的是什么”和“讀部分從而推想、領會文章全部”的能力。理解式閱讀就是一字一句一層一段地對全文進行分析、綜合、概括、歸納,從而把握全文中心思想的閱讀。這種閱讀方法能使把握的信息更準確,真正能達到閱讀的目的,而且可以鍛煉人的思維的深刻性和準確性。消化式閱讀就是總結文章的寫作規(guī)律,研究如何“為自己所用”地讀。這種閱讀,能學得布局謀篇的方法,并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既能開闊寫作思路,又能鍛煉學生的思維,體現(xiàn)了學以致用的原則。
其實,閱讀的方法很多,教師要教給學生關鍵的帶規(guī)律性的知識,才能使學生輕松自如地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
總之,素質(zhì)教育只有落實到課堂教學中,才能充分體現(xiàn)它的功能。教師從導學到導教的作用發(fā)揮得好,才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達到樂學、會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