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宏彬
李海林先生認為,語文教材具有原生價值與教學價值的雙重屬性。語文教材的原生價值是指入選文章本身所具有的供他人閱讀的價值,即文章本身所傳遞的信息價值。而教學價值則是這些文章進入語文教材后供學生學習相應的知識、技能、原理、策略和態(tài)度等的價值,即文章背后蘊藏的“如何傳播信息的信息”這一價值。語文教學不能僅僅滿足于對文章原生價值的闡釋,更應該在此基礎上充分挖掘其中隱含的教學價值——教學生學習文章傳遞信息的方法、策略,讓學生明白文章是如何講的,進而實現(xiàn)將文本原生價值轉化為教學價值。如何充分將文本原生價值轉化為教學價值呢?
教學設計的靈活運用就是把握好設計從靜態(tài)預設到動態(tài)生成這一變化的過程。具體如下:
在語文教學中,開放性問題是指問題設計具有開放性和彈性,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答案沒有對錯之分,只有高下、合理與否。這樣的問題能夠引導、鼓勵、激發(fā)學生充分調(diào)動自己富有個性色彩知識、經(jīng)驗、思維、靈感等特質(zhì),對問題進行發(fā)散思維、多向度思考并作出多方面,多角度的回答。例如,一位老師在教授《鴻門宴》一文時,這樣設問:如果你穿越到“楚漢之爭”那個時期,你最愿意和誰交朋友?學生回答:(1)我愿意與劉邦交朋友。因為他能屈能伸、善于發(fā)現(xiàn)別人優(yōu)點。比如是他“先破秦入咸陽”,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項羽面前謙詞卑禮,唯恐有所不至,不會居功自傲,高高在上,他還善于聽從謀士張良的意見,而不會像項羽那樣剛愎自用。(2)我要和項羽交朋友。因為項羽光明磊落,特別率直,沒有心機。雖然說在《鴻門宴》一課中項羽是作為反面人物來寫的,但現(xiàn)實中我們喜歡這樣的人,他不會偷奸耍滑,背后開槍。(3)我喜歡和張良交朋友。因為張良有情有義,足智多謀。如果沒有張良之前救了項伯,劉邦集團就不可能得到幫助,請項伯出來調(diào)停,后來的樊噲也是他請出來解圍的,包括在整個事件中他幫劉邦處理得非常圓融、妥善,連“留謝”一事也處理得非常恰當。(4)我喜歡和樊噲交朋友。樊噲非凡勇敢,鴻門宴中情況危急,處境特別兇險,為了救主他勇闖主帳,還當面斥責項王,他還粗中有細,敢在項王面前坦誠劉邦入關無奈,為劉邦借故上廁所創(chuàng)造條件,特別是他主張不計小節(jié),選擇不辭而別使劉邦能全身而退。教師的問題就很具有開放性,通過這一開放性問題的設計,學生從各自的喜好、贊賞等情感出發(fā)展開與文本的對話,并結合文本有價值的信息佐證自己喜歡的理由。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和回答,既使學生更深刻的理解了司馬遷筆下人物的血肉豐滿,性格的復雜多面,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會對文本個性化閱讀,進而提高寫作水平。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為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思考留出充足的時間,為教學生成創(chuàng)設條件。這就需要給設計教學留出“彈性區(qū)間”。這個彈性區(qū)間包括自由探究的空間、對話交流的空間、個性差異的空間。
語文教學課堂上,動態(tài)的、不確定的因素、學生個體的差異、文體解讀的多元化都需要教師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利用教學中一切積極的因素,滿足學生探究、表現(xiàn)、交流的欲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思考、交際能力。如鄭逸農(nóng)老師在教學《故都的秋》一文時,在學生書面研討的基礎上展開課堂交流,他設計了四個問題供學生研讀:①你喜歡這篇文章嗎?為什么?②請找出你喜歡的片段進行賞析。③如果說文本的描寫是成功的,你能概括出幾條“成功秘訣”嗎?④比較《我的空中樓閣》與《故都的秋》的風格,可以用比喻來表達。四個問題都有教師智慧的閃現(xiàn):“第一個問題是我從直覺中冒出來的。以前都是成年人選定了課文給學生讀,從來沒有問過他們喜歡還是不喜歡,教師只能強迫他們認同教材編寫者的價值取向,這次我突然覺得應該問問他們。第二個問題是第一個問題的理性延續(xù),萬一學生不喜歡,本題就可以引導他們辨證對待,理性賞析;而喜歡文本的學生則自然地由表及里,深入探究。第三個問題是希望學生從中獲得寫作上的啟發(fā),有所悟、有所鑒。第四個問題則讓學生在比較中加深理解。”四個問題都具有很強的啟發(fā)性,給學生留足了生成的空間,不僅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尊重了學生的個性表達、獨特體驗。問題設計留出的彈性區(qū)間足以讓學生展開思考的翅膀,翱翔于《故都的秋》所傳達的美的空間中。所以,學生思維極其活躍,回答精彩紛呈。
一篇看似文意顯豁的文本,要想求得課堂教學效能的最大化,就要求教師能夠選出最核心的教學內(nèi)容來互動探究。同時,也可因為教師對文本解讀的超越而使教學效果沖破低效的羈絆。
文本核心價值的教學選擇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能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感價值觀,根據(jù)學生理解的程度來展示文本的深度。即情感與理思、精神與思想、靈魂與生命,也就是教材文本的內(nèi)在意蘊,是教材文本所含的情思與義理的總和。在把握文本的價值點時,應善于取舍,能大膽揚棄,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教給學生最核心的價值,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學工作者在實踐中加以學習和探討的。
例如《小狗包弟》教學片段
師:作者犧牲小狗包弟是否必要,犧牲包弟之后這份懺悔是否有意義?
師:我的愛人蕭珊也喜歡包弟是閑筆嗎?能否刪去,為什么?
師:第11段“整整十三年零五個月過去了……滿園的創(chuàng)傷使我的心仿佛又給放在油鍋里熬煎”,作者花了一定的筆墨來描寫環(huán)境寓意何在?
明確:巴金的《小狗包弟》看似敘事,實為寫人。在那特殊的年代里,巴金失去了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妻子蕭珊女士。作者懷念小狗包弟,回憶十三年前一家人其樂融融,回憶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為了保全家人和自己,作者把可愛、無辜的包弟送上了解剖臺,而即便包弟死了他的家庭也未能免受其害,可愛的包弟因為作者的自私最終白白犧牲了。因此十三年后巴金先生對包弟的思念和回憶,表面上是對自己良知的拷問和對包弟的深沉歉疚,而其背后實際上是對心愛的妻子無盡的思念和時代的控訴。
人文性一旦離開了基本的語言訓練,必是虛無的;工具性一旦離開了思想與情感的挖掘,必是僵死的。在《裝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學設計中,我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感價值觀,根據(jù)學生所能理解的程度來展示文本的核心價值。對《裝在套子里的人》主題的把握根據(jù)“文本核心價值”的標準去選擇有價值的內(nèi)容,從分析專制制度如何造就了一個可憐蟲入手,延伸到專制制度對普通人性格的扭曲這一主題上來。這樣雖然沒有讓文章分析完全拋棄舊時的政治烙印,但能幫助學生從經(jīng)典作品中,超越時空,去自我創(chuàng)造和生成新的意義。別里科夫逃避生活只是出于他對世界的深深恐懼。他的同事鄙視他,城里的居民害怕他,他們都認為自己的壓抑生活源于他的“轄制”??晌覀冎绖e里科夫只不過是總在憂慮,總在嘮叨“千萬別鬧出什么亂子”。作為一個卑微的中學教員究竟能有多大能量,顯然厭惡別里科夫不過是其他人逃避自己對現(xiàn)狀應負責任的一種借口。文本中從來就沒有寫過別里科夫的“告密”行為,說他是卑鄙的“告密者”是說不通的。他去柯瓦連科家,也不過是抱著忠告和規(guī)勸的目的,怕柯瓦連科姐弟的行為出亂子,他替他們擔心,內(nèi)心是真誠的。文本中他是嚴正申明自己要去報告。但這顯然不是一個真正的“告密者”會做的。如果再深入解讀,我們會發(fā)現(xiàn)講述者埋怨別里科夫壓制了全城人,其實他也算是“裝在套子里的人”,他故意夸大別里科夫的“作用”,巧妙地推卸生活的責任,為自己的渾渾噩噩找到了借口。因此對別里科夫,我們可以理解甚至同情,但否認人性、鉗制思想肯定無法原諒的。
教師是課程的開發(fā)者,在實施課程時,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尤其是人文課程,我們說教師就是課程,在這個意義上才能成立,無論是課程的內(nèi)容還是教學內(nèi)容的呈現(xiàn),如何在保證課程內(nèi)容規(guī)定性的同時兼顧到課程內(nèi)容的創(chuàng)造性,是我們在較長時間內(nèi)需要繼續(xù)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