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玲
“視唱練耳”是聲樂教學中的一門重要課程,也是一門主干基礎課。對于學生而言,這又是一項基本功,是一種重要的專業(yè)技能,是演唱的前提與基石。然而,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視唱練耳”課一直處于比較模糊含混的狀態(tài),其主要表現(xiàn)是將“視唱練耳”分為“視唱”與“練耳”兩個組成部分,這種分法是不夠科學,也不夠準確的。
其實,“視唱”并不是“試唱”,“視”者,看也,即看樂譜,專業(yè)術語就是“識譜”。所以,如果要給“視唱練耳”下一個科學、準確的定義的話,那么就應當是:按識譜要求進行發(fā)聲歌唱,并通過聽覺系統(tǒng)的積極參與協(xié)調,完成綜合的歌唱訓練過程。
如果這一定義能夠被認同的話,那么“視唱練耳”課就應當由過去的“視唱”與“練耳”兩部分重新劃分為識譜技能訓練、發(fā)聲技能訓練、聽音技能訓練三部分。顯而易見,這三部分是將視覺器官、發(fā)聲器官、聽覺器官作為一個母系統(tǒng)中的三個子系統(tǒng),既分別重點進行訓練,又統(tǒng)一進行整體訓練,有分有合,相輔相成,最終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
為此,筆者根據(jù)個人多年來的聲樂教學實踐與理性思辨,將“視唱”明確劃分為識譜與發(fā)聲兩個緊密相連又有區(qū)別的有機部分,以免模糊含混之弊,并對識譜、發(fā)聲、聽音三大技能訓練予以重新詮釋,以就教于專家與同行。
雖然,我國的許多民歌,過去主要靠民間藝人口傳心授,代代相傳,并無樂譜。但是,這畢竟已成為“過去”,21世紀的今天,藝術更加科學化、規(guī)范化、嚴格化、精確化,新時代的民歌也有了規(guī)范的樂譜,對原有的民歌,也由音樂工作者記錄下完整的樂譜,并以此傳承。
所以,音樂人必須會識譜,決不能“離譜”,更不能“沒譜”,否則,便會使自己的演唱或演奏真的離譜或沒譜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多年來在我國的聲樂教學中,一直忽視識譜技能的教學,致使學生的識譜能力普遍較低,甚至連大專院校聲樂專業(yè)的優(yōu)秀學生,識譜能力也未能盡如人意。例如中央電視臺舉辦的“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的“綜合素質測試”中,就有“視唱”測試,有許多參賽歌手就不會識譜或識錯譜,所以嗓子再好,也唱不出來或者唱錯,令人十分遺憾。有人說這是因為選手精神緊張,對這種說法筆者實不敢茍同,我認為主要原因還是識譜的基本功不過硬,俗話說:“藝高人膽大?!比绻R譜能力強,就會心中有“譜”,精神再怎么緊張,也不會找不著“譜”。
為此,本文專門把識譜技能從“視唱”中分離出來,作為“視”的拓展與詳析,將其與“唱”并列對應起來,從而強化對識譜技能的重視,這既是教學實踐的需要,也是教學理論的深化。
當然,對識譜技能的要求,也要分層次、按需要而論,就一般情況而言,應提出如下要求:對五線譜(簡稱為“線譜”),要達到全面、準確、快速的識讀能力的程度。因為五線譜為世界各國所通用,無論是聲樂作品還是器樂作品,無論是中國作品還是外國作品,大多都采用此種記譜法。其應用范圍廣,適用性強,而且其記譜方法既科學先進,又準確全面,且形象感強。對簡譜,也要達到識讀五線譜的能力程度。因為簡譜初步成型于歐洲,經法國蘇埃蒂與盧梭等人加工而漸趨完備,后又流行于日本,傳入中國后經改進而普遍采用。此種記譜法也較為科學完備,且在一些國家使用,在我國使用頻率尤高,范圍也較廣。對工尺譜,則不必具備直接、快速的識讀能力,但應具備將工尺譜通過案頭工作譯成簡譜或五線譜的能力,以便必要時可用簡譜或五線譜進行演唱或演奏。因為工尺譜是我國傳統(tǒng)的記譜方法,應用范圍僅限于中國本土,適用作品的時限也僅限于古典作品,相對五線譜與簡譜而言,其應用范圍與適用性均明顯有一定局限,故只提出上述要求,以利區(qū)別對待。
意義與要求明確了,剩下來的就是識譜技能的訓練方法了??偟脑瓌t是循序漸進,即由簡到繁、由淺到深、由慢到快、由錯到準、由偏到全、由生到熟。
具體來說,可分以下步驟進行訓練:其一是對練習曲目進行案頭分析,包括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的生平、作品文學主題與音樂主題、作品的情感、作品的藝術風格以及曲目的調式、調性、旋律、節(jié)拍、強弱記號、表情記號、速度記號等等。其二是“角色體驗”,即進入演唱角色,體驗其內心情感。其三是確定曲目重點與難點,突破重點,攻破難點。其四是借助“視覺記憶”,先進行照譜默唱,再進行離譜默唱,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哼唱,最后再在鋼琴伴奏下,正式進行“視唱”。所有這些訓練,均要求教師與學生雙邊互動、教學相長、密切合作、共促雙贏。